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郭志仪教授认为,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两个三角洲地区,先后出现了工业化的三种不同模式,即“珠江三角洲模式”、“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这三种模式不仅推动了本地区的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而且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成为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典范。然而,这三种模式产生的背景、经济主体、运作机制都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工业化三种典型模式的分析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传忠  郑丽  任雪 《德州学院学报》2009,25(3):97-100,104
在我国农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在沿海地区先后出现了三种典型模式,即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三角模式,这三种模式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但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这三种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尤其是自去年开始蔓延的金融危机以来,这三种农村工业化模式都面临很大的困难和严峻的挑战。对这三种农村工业化模式的发展过程及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其对我国农村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农村改革的大潮中,不涌现了众多的经济形式。诸如江苏的苏南模式、浙江的温州模式、福建的闽南模式和江苏宿迁县的耿车模式等。其中苏南模式地域范围广,形成时间长,影响广泛、深远。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它的产生与发展对于苏南农村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农村基层政权的健全与完善以及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一、苏南模式的产生是苏南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苏南模式”中的“苏南”,一般认为专指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的市郊农村和广大农村。所谓“苏南模式”是指农村经济中以生产资料的区域性集体所有制  相似文献   

4.
苏南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南”,就是江苏南部的意思,传统上指苏锡常,即苏州、无锡、常州,现辖21区、10县(县级市)、314镇。苏南因其乡镇企业创造了名噪一时的“苏南模式”而备受追捧,也因其对这一模式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并进行大面积改制而被广泛瞩目。如今,由乡镇企业唱主角的“苏南模式”已经式微,经过痛苦蜕变,苏南经济再次进入高速增长期。农业时代的苏南是“粮仓”,工业时代的苏南是“钱庄”,苏南在中国始终占据着特殊位置。我们在关注苏南经济改革的同时,也同样关注着苏南教育的变化,因为两者相辅相成、相呼相应。发达的经济,必须要有发达的教育作支撑。江苏是全国最早提出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的地区,苏南是江苏的排头兵。无疑,它对我们具有样本的价值。苏南在变,但已没有了模式的束缚,苏锡常乃至各县级市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然而在改革的取向上他们仍有共同之处,这就是民营化、市场化、城市化。这是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走过的道路,也是我们选择的路径。作为专业性杂志,我们更关心的是:在“三化”过程中,苏南人是怎样运营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或者说,苏南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已经经历和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显然,我们想寻找到一种我们今后发展的路向参照。  相似文献   

5.
论苏南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中央特别强调不搞一刀切,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新农村建设。苏南地区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苏南模式”一度世人瞩目,大放异彩,与浙江的“温州模式”各领风骚。在新农村建设中,苏南人从自己的地理区位、经济基础、历史传统出发,积极探索出一条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发展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知识化熏染乡风的成功模式。在传承与超越过程中,传统的苏南模式也逐渐演变为新苏南模式。  相似文献   

6.
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区域发展模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三种典型发展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比较和分析,认为它们产生的背景、经济主体、运作机制各不相同,但是其迅速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本地区的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而且在相当时期内,成为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典范。这三种模式的产生与发展,既有客观的必然性,也不排除一定的偶然性。而包括制度环境、设施环境、资源环境在内的创新环境,是这几个区域发展能够不断成为典型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张家港市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功实践的典型,其两个文明建设的成就全国瞩目。张家港市依靠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需要,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和农民自身追求提高的需要三股推动力,在农村开展文明小区创建活动,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现代化建设,加快了农民向“市民”转化,促进了“苏南模式”向纵深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创建的新路子。这条道路对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苏南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探讨适应苏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苏南教育发展战略.既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又有一定的超前意义.1993年8月.省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在苏南发达地区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意见》,掀起了苏南农村实施这项跨世纪宏伟工程的热潮,本文将就苏南农村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必要性.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基本内涵以及如何组织实施等进行初  相似文献   

9.
所谓“苏南”,是指包括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12县(市)和镇江市的丹阳市共13县(市)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这一地区。1990年,这一地区人口占江苏全省的20.45%,而国民生产总值则占全省的36.27%,特别是乡镇工业产值占了全省的60.89%。研究苏南教育与苏南区域经济发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3市及所属12县(市)和镇江市所辖的丹阳市共13县(市),被称为苏南经济发达地区。该地区素有“鱼米之乡”和“苏湖熟,天下足”之美称。这表明,苏南经济历来比较发达,在江苏省乃之全国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建国以来40多年的努力,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来,苏南经济又跃上了一条起点高、超常规、跳跃式综合发展的道路。早在1992年7月公布的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中,该地区就有12个县(市)被列入,其中6个县(市)又被列入百强县的前10名。与迅猛发展的国民经济相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职教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模式?地处苏锡常经济发达地区的张家港市,在其2000年职教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构建结构有序、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门类齐全的现代职教框架”,而这一框架是以“建设规模型骨干职业学校”为重要标志。这一发展思路,是否代表着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职教的发展方向? 一、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向是构建职教模式的基础 职教发展模式,既要和经济、文化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自然人才资源相适应,又要为其更好地发展提供服务。因此,构建职教模式必然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及趋向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苏南农村经济超前运作,取得巨大成就。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整个苏南农村经济呈现出高起点、外向型、跨越式发展的势头。根据江苏省农村社会与经济调查队1992年度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整个苏南地区已步入小康阶段。苏南农村经济的腾飞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究其深层次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经济与教育的良性循环。当地干群用“财从才出”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这一发展规律,体现了重视人才、教育为本思想的巨大威力。  相似文献   

13.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是改革后我国各具特色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三种模式的成功在于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并不断突破约束条件.约束条件的变化和差异的缩小决定了“模式“的不断演变和趋同.表明任一模式都是不断创新演进的过程,各地应努力培育发展的条件,充分发挥民间的力量,走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温州模式”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一大创造,是“敢为天下先”注重实际的温州人进行的一场独具特色而且丰富、生动、深刻的历史性变革。“温州模式”是动态的模式。 温州,曾被视作中国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最初萌发地之一。“温州模式”在实践中解决了在城市工业对农村幅射弱小、国家没有投资、集体经济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如何依靠民间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战胜贫困,走上富裕之路,走向商品经济大市场的问题;如何推进落后地区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问题。这无疑给广大中西部地区和沿海一些不发达地区,提供了比“苏南模式”、“珠江模式”更有参考价值的启示。当然,任何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成功模式,都深深根植于当地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之中,一味照搬或人为推广某种模式,都是徒劳无益的。因此,注重实际才是“温州模式”的魅力所在。 一、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1.就业和摆脱贫困的压力 温州地处浙南,人多地少,而且多是山地;温州是个迄今仍不通铁路的地级市;温州没有像样的矿产资源,基础设施也很薄弱。 改革之初的1978年,在单一农业经济结构的条件下,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矛盾极为尖锐。当时温州全市总人口561.26万人,农村劳动力188万人,耕地总面积只有290万亩(合19.33万公顷),即全市人均耕地  相似文献   

15.
常熟高专的《苏南发达地区初中骨干教师培养模式综合实验研究》,于1993年10月列为“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的第一批研究课题。本课题的任务是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地确定苏南地区跨世纪初中骨干教师素质要求的质和量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制订该地区初中骨干教师的培养规格、主干课程教学规格和教学管理规程。培养实验同步进行,1995年先在常熟高专数学专业招收四年制本科实验班,以后逐步扩大至其余专业。这一培养模式的特点是:突出师范性,加强教育科学理论课程、学科教学法和教育实习,加强外语、微机、劳技教学,并按特长、兴趣、爱好选修有关课程,注重个性教育。其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即政治上坚定,忠诚教育事业,扎根农村;业务上过硬,教学实践和教改研究综合能力强;身心健康。本课题有以下9个子课题: (1)苏南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要求的的分析研究; (2)苏南发达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对高师教育改革要求的分析研究; (3)常熟高专历届毕业生质量分析研究; (4)苏南发达地区跨世纪初中骨干教师素质综合研究; (5)苏南发达地区初中骨干教师数学、物理、中文、外语专业培养规格研究; (6)苏南发达地区初中骨干教师数学、物理、中文、外语专业主干课程教学规范研究; (7)  相似文献   

16.
苏南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南作为我国重要的发达地区之一,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村级经济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快速发展的村级经济也暴露出了深层的制度问题。我们以无锡芦村、张家港田垛里村、七里庙村为案例,发现苏南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政经合一的突出特点,及由此引发资源配置、产业结构、管理机制、产权制度等系列问题。认为加快政经分离改革应成为苏南村级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苏南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南是江苏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经济对高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强烈需求使得苏南地区更迫切需要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对区域高职教育的特性和苏南区域经济特点的分析,提出了构筑苏南区域高职教育发展的原则和建议策略。  相似文献   

1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中华大地。尢其是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苏南模式的经济建设走上了一条高起点、超常规、跨跃式综合发展的道路。早任1990年,苏、锡、常地区的工农业产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十年实现翻两番的目标,目前多数地区已进入小康阶段。苏南经济腾飞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得益于苏南地区人才荟萃的优势,而这人才优势的形成最根本的是取决于教育事业的发达程度。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  相似文献   

19.
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村走向繁荣富裕的一条重要途径。尽管有人批评“无工不富”的口号有偏颇,应该正确处理“无工不富”、“无农不稳”和“无商不活”三者关系。然而,凡是在有条件的农牧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发生工挤农的现象。发展商品生产,各地经济基础不同,起点不一样,做法也就不可能相同。苏南模式,温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块状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本文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出发,对“块状经济”发展模式中供应链集群效率、“区域共享资源”配给,产量恶性竞争等三个方面在机制设计上的合理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