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0 毫秒
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然而,正是在这一时期,我国的文化在各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要上好这节课,首先要正确理解社会动荡、国家分裂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三国两晋南北朝共350年,除两晋有过30多年的短暂统一外,其余都处于分裂状态,总的趋势是南北对峙。  相似文献   

2.
两晋南北朝324年间,合肥位于南北分裂的前沿,长期经受战争的苦难。梳理这一时期合肥的战事与规模,累计发生大规模的战争47次;分析其战争的类型、特点和原因,揭示合肥地区的社会矛盾,也揭示了合肥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3.
<正>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权频繁更迭、战乱频发的时期,这一时期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革,对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工作的开展能够揭示这一时期的历史面貌和文化特征,加深人们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理解。由韦正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魏晋南北朝考古》一书,是一部系统的魏晋南北朝考古论著,  相似文献   

4.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高考在本单元的命题较为集中,重点突出“社会经济”和“化”两大块内容,复习时,要注意结合课本历史地图,了解这一时期政权更替和民族交往的时序和空间关系。这一时期,北方经济遭受破坏并迅速恢复,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体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特色,科学技术成就突出,思想领域异常活跃。  相似文献   

5.
【单元导读】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高考在本单元的命题较为集中,重点突出“社会经济”和“文化”两大块内容,复习时,要注意结合课本历史地图,了解这一时期政权更替和民族交往的时序和空间关系。这一时期,北方经济遭受破坏并迅速恢复,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体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特色,科学技术成就突出,思想领域异常活跃。  相似文献   

6.
北朝正史之中,唯《魏书》有《天象志》四卷,它是研究北朝时期天文学史不可多得的史料。北魏祚永,曾与江左之东晋,刘宋、萧齐、萧梁数朝南北对峙,共戴一天,所以,将南、北朝的天象记录相互参照,细加比勘,对这一时期天文史料的校勘,考证和整理,应是可信的,有益的,也是必要的。前此仅有唐长孺先生在校点《魏书·天象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的社会现实使得生命意识的高扬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要命题。以魏晋南北朝人鬼婚恋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复生情节、生子情节及爱情永恒的讨论,探讨生命意识在魏晋南北朝人鬼婚恋小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但南北文化却呈现合流的趋势,这种趋势实际上是汉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碰撞、互相吸取养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东魏至北齐、西魏至北周年间入北的南朝文人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学者论南北文学的融合,往往重入北南人对北朝文学的改造,而轻北朝社会对他们的改造,因此观点不够全面。其实南人在将南方文风带到北朝的同时,也接受了北朝社会潜移默化的改造,正是在这样的相互改造过程中南北文学逐步走向了融合。  相似文献   

9.
巨鹿自秦朝置郡以来,在两汉、魏晋北朝和隋唐时期,其统辖范围不断发生变化。对巨鹿郡行政区划变迁的考察始于秦朝,止于唐天宝元年,以期通过对这一时期其行政区划统辖范围的研究,了解巨鹿郡的历史和发展,并且从中认识政治、社会环境对地方郡县统辖范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第四篇講解三国兩晋南北朝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是:分裂割据狀态的長期持续。虽然中間會經出现过为时三十七年的兩晋統一的局面,但对長达三百七十年这一历史阶段来說,为时却很短暫。構成这一时期历史特征的主要关鍵在于:社会經济基础的演变;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重要中心綫索是:各族人民的不断斗爭与融合。从东汉以来,在大地主田庄的不断发展中,在鎮压黄巾起义的过程里,軍阀割据局面逐渐形成。大地主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济,形成这一阶段分裂割据的社会經济因素;內迁各族过着不同經济生活的人們大量杂处,是統一国家不能出現的原因。淝水战后,北方又重新分裂,经过長期以来,汉族人民与内迁各族經济上的融合,才使北方的归于統一成为可能;而江南經济的巨大发展,南北經济的交流成为迫切的需求,六世紀后期隋的統一中国,便是适应于这一时期的历史要求。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是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同时也是我国法律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立法上它上承周汉,将儒家思想引礼入刑;下启隋唐,为隋唐法律奠定了基础。文章主要说明了为什么儒家学说处在劣势的情况下仍能够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立法主要指导思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也是人口迁徙的重要时期,西北少数民族的内迁、北方及中原地区人民的流徙,使不同地区的人民频繁接触,这为饮食上的交流和融合准备了有利条件。魏晋南北朝的饮食文化交流除了物态层面上的交流外,还有精神层面上的交流。通过物态和精神层面的介绍,对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化的交流做初步梳理,以期还原这个时期移民推动下的饮食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13.
卢思道出身儒学世家,其思想却呈现出"通侻不羁"的倾向:视仁义为"缰锁"、视朝市为"笼绊",与时局格格不入。因此,其一生虽然身仕三朝,但始终未能为世所用。卢思道的诗歌创作体现出南北融合的特征,内容以言志为主,感情真挚,同时也注重一定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14.
两宋以前栽培葡萄及其酿造产地的扩展,是中国古代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及葡萄文化经西域传播的重要内容。两宋以前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经西域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由京城地区向四周扩展。先秦时期,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已开始在西域传播;秦汉时期,葡萄和葡萄酒产地在西域扩展,并向关内初步推进;魏晋南北朝时期,葡萄、葡萄酒产地主要在内地都城拓展;隋唐时期,葡萄和葡萄酒产地较快发展;五代辽宋西夏金时期,葡萄、葡萄酒产地广泛(尤其在江南)扩展。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史》是王仲荦先生毕生从事这一历史时期研究和教学的结晶。该著作贯彻了魏晋封建论的观点,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阶段,其经济文化成就为隋唐时代打下了坚定基础。同时,结构严谨,体例新颖也是该著作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的天下三分之局试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下三分的政治设计并不始于三国时代,魏晋南北朝的天下三分之局也不止于三国时代,还应包括东晋十六国的东晋、前秦、前燕之鼎立,南北朝后期的梁陈、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之鼎立。北宋以前的分裂形式,体现出从东西二元到三方鼎峙到南北分立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经典作品。本文考察了其在南北朝时期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并分析了原因。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桃花源记》的接受,首先是如原作中呈现出来的避世隐选之意。在此基础上,后来出现了以桃源为景致和以桃源为仙境的变异。庾信是这一时期桃源接受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蝗灾述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较之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蝗灾虽然稍弱,但仍是此期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由于总体气候偏凉,尤其是冬季偏冷,连续性蝗灾发生率较低。但蝗灾的空间分布有明显的扩大。幽、冀及江南的蝗灾发生年显著增加。因《春秋》灾异观的影响,此期对蝗灾的治理仍依靠人力捕杀。但也出现了改变农业种植结构的新方法。魏晋南北朝是一乱世,战争与包括蝗灾在内的灾害链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汉末三国时期,佛教初传中国,佛教高僧多精通方术,以方术幻化吸引中国民众。南北朝时期,南方佛教高僧前期受玄学影响,谈玄之风甚盛,后期儒学礼教成为佛教高僧学习的重要内容;北方佛教沙门前期多重内典而不重儒学,后期则出现精通儒家经典的佛教高僧。到南北朝后期,南北佛教界都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典型僧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高僧学风好尚和知识结构三个阶段的变迁,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以前,与葡萄、葡萄酒相关的葡萄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及葡萄文化经西域传播的重要内容。魏晋南北朝以前,葡萄文化经西域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由京畿向四周及由中原内地向西域、东亚传播、扩展。先秦时期,"蒲陶"一词在西域传播;秦汉时期,葡萄文化已由西域传入中原内地,并在内地逐渐丰富起来,同时开始由中原返传入西域;魏晋南北朝时期,葡萄文化领域扩展,由内地向西域的传播内容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