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9,(78):148-149
"三生教育"主要包括了"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安全教育、生态环境教育、生活习惯教育,等等。不但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生物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体会生命的伟大与神奇,从而树立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观念。另外,学生通过学习生物学可以了解许多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对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正确生活观的树立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传统教育的功利化使得中学教育缺少了人文关怀,缺少了生命教育的渗透,因此生命教育势在必行。那么,在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生命教育缺失的现象有哪些呢?①功利化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②以"教师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③封闭性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限制了学生生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小学教育不是简单地组织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而是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生态教育就要着眼于生命的发展、生命与生命的关系、生命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理想的"教育生态"应该是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人格,使师生都能在幸福的状态下工作、学习、成长.  相似文献   

4.
2011年,为了我校更好地深入开展生命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切实提高生命与安全教育质量,学校生命与安全教育活动及管理水平,推动学校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深入开展,我校申请了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学校生命与安全教育的深化研究"。我们研究的子课题名称是:应对自然灾害逃生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一、提高认识,加强学习在得到立项批复后,我们就组织老师加强学习。学习自然灾害包括哪些方面、学生应该掌握哪些常识、在  相似文献   

5.
倪良山 《教师》2015,(9):14
作者从生物学和"三生教育"的关系,在实验中感受生命的神奇,在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三方面入手,阐述了如何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体会生命的伟大与神奇,从而树立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观念。  相似文献   

6.
多年以来,我们的教育常常过于关注分数排名和升学率,却忽视了生命。我们漠视学生的需求,把学生关进校园,关进书本,这直接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德育边缘化了;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多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了;学习兴趣丧失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强了。这种"圈养"的教育,导致了学生生命的缺失和灵魂的狭窄。华东师大教授叶澜曾经说过:"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在生命意义上,教育有四个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物教学》2019,(16):5-10
生命教育包含自然生命教育、社会生命教育及精神生命教育三个维度。生命教育是生命与生命对话的过程,是教师面向学生进行有关自然、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教育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认识自然生命本质,感受社会生命内涵,提升精神生命价值的过程,这就是"生命对话"。对于生物学教育而言,无论对象还是内容都是自然生命本身,生物学教育是始于人与自然生命的对话,这种"求真"的过程就是"对话生命"。由此可见,生命教育与生物学教育是包含关系,生命教育包含生物学教育。  相似文献   

8.
学习是人的天性,学生的学习实践就是其生命需要的实践,这理当成为课堂教学的应然思维。而目前偏离这种思维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及考试评价导致了学生与学习的隔离和对立,导致学习被异化,使学生成为自身学习活动的奴隶。只有坚持"学生的学习实践就是其生命需要的实践"这种理念,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借助于人的学习本性的张扬而获得其本来的意义,这也是"育人为本"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研究对"生命"和"生命教育"严重缺失,语文教育由于应试教学使得课堂教学失去了鲜活感和生命感.语文生命课堂的构建策略:唤醒生命意识,构建回归生活的语文课程生态观;唤醒课堂情绪,构建自主建构的语文课程学习观;倡导"生命关怀"告别"宏大叙事",构建语文课堂教学观.在语文的阅读、写作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生命关怀,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让学生健康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从2008年起在各类学校中广泛开展"三生教育",受到了国内国际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评价。2009年5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中国生命·生存·生活教育论坛",这标志着现代教育价值体系和教育模式的诞生。"三生教育"是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裴思怡 《中国教师》2009,(Z1):62-62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些有悖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教育行为,这与传统教师教育中缺乏生命教育、缺失生命意识有着一定关系。这就需要教育理论界、师范院校、学校管理层以及教师自身等各方面共同努力,从职前培养时的系统学习,到职后培训时的基地班专题进修,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融入生命意识,实现终身发展。最终帮助教师、学生、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形成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发展自我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2.
徐曦 《考试周刊》2009,(28):227-228
生命教育即全人教育.科学课中的生命教育应得到重视.在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需逐步渗透生命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命品质。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命的唯一性和有限性,能够深入思考个体生命的价值,以便能够更好地在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应该体现出生命教育的载体功能,通过学习,拓展学生生命的长、宽、高。本文将通过一篇散文《淡竹》的教学案例来解读生命教育在具体教学中的细微体现。  相似文献   

14.
教育成其为教育,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文化?教育成其为小班化教育,又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文化?我们在学校办学特色"四色教育"的主体框架下,思考和探究为了"每一个"的小班学习文化。小班化教育为学校的学习文化构建提供了契机,小班理念下的学习文化建设就应该充分挖掘小班化教育的优势,使教育精致化、优质化、个性化。小班学习文化更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状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享受生命的过程。生命教育是充满活力的人的教育,倡导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以及超越生命,是引导人生走向美好的教育。笔者所在学校以导师制为切入点,在历史教学中深入开掘学生的生命潜力。一、挖掘历史课程资源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方面肩负着  相似文献   

16.
王春 《现代教学》2013,(3):15-16
我校自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以来,始终坚持"为了每个孩子的生命更灿烂"的办学理念,整体推进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经过长期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架构生命化课程体系和建设生命化评价体系,在提高学生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以及增强学生对学校认同度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架构生命化课程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我校以生命化课程建设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突破口,以上海市教育规划课题《构建生命化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为抓手,重新审视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7.
王德明 《中国教师》2014,(13):62-64
<正>"仁"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不可偏离"仁",坚持以人为本还需以"仁"为本。学生轻生是当代教育的一个最令人心痛的话题。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事例、一组组骇人听闻的数据都在警示我们:"人本"教育杜绝用生命来学习。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还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幸福的情感。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仁本"要求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轻松、享受到快乐、品尝到成功、体会到关爱。孟子云:  相似文献   

18.
《辅导员》2014,(36)
正广东省广州开发区第一小学校长郭云海:教育的最高境界即提升生命,而教育者的最高境界是当学生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学生的学习最后发生在学习者自己的头脑中,教育建筑在人的潜能发挥的基础之上因此,教育行为的本质应该是推动、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它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其深层意义是以生命为本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保护和依托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赋予了生命教育必要的人文关怀。而数学作为独立的一门学科,也应将学生的成长、发展作为首要因素,把教书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使生命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同时获取珍惜生命、善待人生、积极进取的真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学校缺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中小学生自杀或他杀的惨剧频频发生。由此引起了社会、学校、教师对生命教育的高度关注,形成了生命教育"热炒"的现状。然而,要确保生命教育卓有成效地开展,亟须我们进行冷思考,拓宽渠道,多方位构建生命教育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