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作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代表作,莫尔的<乌托邦>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都反对私有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但都无法摆脱宗教的困扰,没有重视经济基础和生产力问题.另一方面,<乌托邦>比<太阳城>更能体现空想社会主义的科学原理和思想深度.所以说莫尔不愧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与《艺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和<艺概>都是对前代文学实践和理论批评的总结,二者有着颇多一致之处.本文从宗经思想、文学史意识、立足文学实践、兼容并蓄的批评态度、范畴应用五个方面来比较二者的异同.<文心>因其关注形而上的"道"之哲学探讨,并形成其文学上的"原道"--形而上理论,使<文心>的宏观研究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能够以开阔的视阈作细致的微观探寻,结合历代文学实际,建构了其"体大虑周"的宏观文学理论体系,在古代文论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艺概>因缺乏这种上溯于"道"(本体)的形上意识,故尔其理论性、系统性,均不可与<文心>同日而语,尤其在近代变革动荡的时期缺乏时代气息,而显得传统的包袱相当沉重.  相似文献   

3.
徐文武 《红领巾》2005,(4):59-61
&lt;黄帝帛书&gt;中,刑德思想是核心内容之一.&lt;黄帝帛书&gt;从辨证思维的高度阐述了刑与德的关系,提出了“刑德相养“的命题.在德与刑孰主孰客这一问题上,&lt;黄帝帛书&gt;明确提出先德后刑.&lt;黄帝帛书&gt;将刑德与天道、阴阳结合起来,从而将刑德学说提高到了自然哲学的高度,形成了“阴阳刑德“观.&lt;黄帝帛书&gt;提出刑德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方式或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因“、“时“和“度“.  相似文献   

4.
岳纯之 《历史教学》2003,79(4):30-33
唐太宗虽曾颁布重修<晋书>诏,但他本人与重修<晋书>活动的发起并无特殊关系.唐太宗为<晋书>的<高祖宣帝纪>、<世祖武帝纪>、<陆机、陆云传>和<王羲之传>撰作史论,有的出于其晚年的政治焦虑,有的则出于其个人的兴趣爱好,但无论出于什么缘故,都不应将之当成重修<晋书>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新的<课程标准>与旧的<教学大纲>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本文通过笔者参加课改的实践探讨了两者的这些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6.
关于正确妥善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外许多思想家都进行过阐说。该文以《论语》和《友论》的思想资料作为基础,论说了孔子与利玛窦通过人生实践而总结出来的交友原则,指出他们的人伦观都表现出人道主义精神和伟大的道德力量。同时,由于中西文化背景和生活空间的不同,两人的人伦观在实践层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如何达到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目的,是<易·师>与孙武著<孙子兵法>所要揭示的问题所在.<易·师>与孙武的军事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易·师>确立了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基本框架,孙武则为这个框架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刘基与《大明律》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明律>在中国古代乃至尔后日本、朝鲜的立法中均有重大影响和重要地位;从刘基在草创<大明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刘基法治主张与<大明律>的法治宗旨基本一致、以及刘基与朱元璋特殊关系三方面,推断刘基与<大明律>息息相关,从而探讨刘基法治思想上的成就与地位.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党的性质作了详尽的论述,这一论述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无产阶级政党指明了方向.在当代对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仍有重要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的<共产党宣言>.它既是<共产党宣言>与当代中国实践完美结合的产物,又是<共产党宣言>在当代的价值彰显.  相似文献   

10.
<老子>思想是时代的产物.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使得<老子>思想体系中也充满了矛盾运动.本文论述了<老子>思想中"道"的涵义,分析了"道"的动与静的矛盾和性质.  相似文献   

11.
孔子与怪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民间传说里他不但大量"语"了"怪",而且他本人身上就包含了不少怪诞的因素。孔子也经常谈到和思考天、命、天命、鬼神、祭祀等神秘怪诞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常常感到很迷惘。孔子对怪诞的心态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明确提出不语"怪",对怪诞采取了尽力回避的态度,并将一些怪诞现象尽量进行历史化的解释;另一方面,在有些场合,他又对一些怪诞现象津津乐道。特别耐人寻味的是,在实际行动上,孔子不仅有时肯定了怪诞,而且常常把怪诞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用以预测生活、指导生活。  相似文献   

12.
孔子思想要在“仁学”.“仁”是人化的特质,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主要所在.仁的内涵一方面包括爱人、爱亲,以及精神、气质等人的内化情志;另一方面又包括融情于礼的外化德范.“仁”是儒家高悬的人道理想和境界,但“仁”自身并不能自成体系.“仁且智”既是孔子仁学体系的终成,亦是儒者修身进学的旨归.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说明《论语》所记载的孔子思想政率不具古代西方哲人那种依赖逻辑推理做抽象玄思的特点,而是常常将其思想理论引入到日常现实生活人的情感感受中去诠释。此文通过对《论语》孔子思想理论核心“仁”的引述和说明,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有关“君子”诸多论述的分析,通过对《论语》所记载孔子发言为论时喜怒衰乐情感表达的剖析,了“情感”在《论语》中,在孔子思想理论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孔子之死     
死亡是人生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哲学家所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孔子的学问是生命哲学,对死亡的意识和认识自然成为他所探讨的重要问题。孔子的死亡观具有积极入世的理性主义,他一生亦积极实践这种死亡观,他的生命成为他学问最好的脚注。孔子之死,成为他人生之中最凝重,也是最精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5.
在孔子看来,先天的人性很相近,他无善无恶,具有平等性。经由后天的“习”,结果却相去甚远。“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仍有理论意义及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6.
孔子十分重视孝。在孔子看来,孝是养亲和敬亲的有机结合,缺一不可。但敬亲比养亲更重要更难得,更能体现人的伦常。敬亲应该从和容、恭顺、忧思、哀祭四个方面同时努力。孔子的孝义对当代社会的赡养老人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孔孟儒家提出了"成人"教育理念,并可将其含义界定为:人文化成,即通过教育完善人的个体,关注个体发展,重视个体的精神人格,培养美好品德,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和完全的人。孔子最早提出"成人"教育理念,后孟子继承并进一步深化,从而使得儒家"成人"教育理念既一脉相承又各有区别。二圣致力于教育和教学活动,从而使得此教育理念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且具有相应内涵,为后世教育提供思考源泉。  相似文献   

18.
孔子在整合梳理先前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和为审美尺度,以仁为审美思想的核心,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美学思想。他用审美化的人生态度去实践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在诗、礼、乐的有机相融中实现他崇真、致善、尚美的价值取向。他的审美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可贵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9.
《论语》是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但不是研究孔子的唯一文献依据。孔子本人首先是一个礼学家,然后才是一个道德教育家,他的道德教育是为重建礼制秩序服务的。孔子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是重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伦理秩序,为此他开门授徒,对弟子讲述礼仪,阐述礼义,最终形成了以重建礼制秩序为核心内容、以礼乐刑政为施政纲领、以心性道德修养为立国基础、以畏天命远鬼神敬亡亲为宗教态度、以“中”“和”为思想方法、以优先发展教育为治国要务、以文献古籍为制礼依据的一套完整的礼学治国思想体系。现存的孔子研究文献主要有《论语》《礼记》《大戴礼记》《孝经》《仪礼》以及上博简中的七十子作品等等,这些都可以视为礼学文献,其中《仪礼》和大小戴《礼记》中那些记载礼仪的篇章居于主干地位,而《论语》《孝经》、大小戴《礼记》中讲述礼义的文献以及近年出土的孔子师徒文献都是礼学传记。从这个角度来看,《论语》只是孔子礼学的重要传记。《论语》所记载的主要是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仅凭一部《论语》来研究孔子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20.
孔子人学总结了殷商、西周至春秋末年有关天人关系认识的积极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重人思想,对战国时期的史学,尤其是历史思想领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史学中有关天人关系的认识,表明重人事已经成为历史思想发展中不可遏制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