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课练"回归的势头挺劲,从《中国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近两年刊出的文章就可以读出此信息。比如吴键老师的《归去来兮身体素质"课课练"——学生体能下降问题的有效解决策略之一》、毛振明老师的《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上)——论当前体育课改形势下的"课课练"回归》、李京诚老师的《体能素质“课课练”的回归与创新》、党林秀的《重提体育教学中的课课练》等,从标题就可以清晰体现。专家学者的引导,一线老师也开始进行“课课练”的一些实践研究。本文拟在“课课练”强势回归时,谈几点“可能”,以期与大家一起交流。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由于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课课练"又成为广大体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各种声音都在强调"课课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体育课中"课课练"提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课课练"的核心是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甚至,有的地区在进行优质课评比时,把是否安排了"课课练"作为评优的必备条件,没有安排"课课练"的课评优一票否决。"课课练"是在80年代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被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正>近几年,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尝试将20世纪80年代体育课堂"课课练"的教学模式回归课堂,来逐步提高学生体育课的运动量。为了提高"课课练"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喜欢"课课练",在教学中,要加强研究、探讨和实践。本文着重抓住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视角,探索"课课练"的概念和教学策略,并提出教学中的注意事项,为构建小学体  相似文献   

4.
首都体育学院李京诚教授牵头立项了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十二五"重点课题《中国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创新研究》,该课题组于去年7月份采访了我,我们就课课练的专题进行了随谈。在这里,我想就几个要点问题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一、对"课课练"的理解所谓"课课练"是顺口带出的一个体育的专门词语,即针对学校体  相似文献   

5.
<正>6月9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专项重点课题《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持续与拓展研究》"从‘课课练'到‘天天练'智慧体育课堂"研讨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朝阳附属小学举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课外活动研究室主任孙伟、《中国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创新研究》总课题组副组长燕玲、朝阳区教研中心小学教研员  相似文献   

6.
我校的教学改革在新课程实施后,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我们体育组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下,提出了体育课堂教学中15分钟"课课练"。在体育教学中突出"课课练",进一步创新体育教学中的"课课练",推动体育新课程的实施。一、首先了解"课课练"是什么体育教学中"课课练"一说,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颁布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后,"课课练"逐渐退出了体育课堂。近年来,多次的全国青少年体质监测结果显示出学生体能素质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亟待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在这种背景下,体育教学中"课课练"再次被学校体育工作者所关注。加深对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课课练"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创新体育教学中的"课课练",推动体育新课程的实施,越来越显出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呈现出连年下降的严峻形势,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课课练"对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作用。全面优化、科学高效地实施"课课练"既是学生增强体质、愉悦身心的现实需要,也是体育教学延伸的拓展需要,更是青少年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正>一、"课课练"的发展历程"课课练"源于20世纪80年代,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主要探讨体育教学中"课课练"运用的效果及如何进行"课课练"。第二阶段是衰退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主要探讨体育教学中"课课练"运用的效果及如何进行"课课练"。第二阶段是衰退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20世纪初):不仅研究的成果数量少,而且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探索与尝试层面都没有创新和突破。第三阶段从2010年至今,由于学生体质健康的现实状况,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初、消失  相似文献   

10.
<正>说到体育课中的"课课练",不禁在脑海中就闪现出下课前8~10分钟安排的"立定跳远"、屈腿跳、"俯卧撑"、"仰卧起坐"以及"立卧撑"等动作简单、有针对性的课堂身体素质练习。实践证明:体育课中适当安排"课课练"练习,对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运动成绩和动作质量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提倡"课课练"回归体育课堂的今天,课题组的全体成员针对体育课中专项性"课课练"进行尝试性研究、探索,它将为今后的体育课如何合理选择"课课练"内容和练习方法以及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些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身体素质"课课练"(以下简称"课课练")是学校体育发展历程中一个特有的现象。上个世纪80年代,身体素质课课练是当时体育课堂的独特现象:在每节体育课中  相似文献   

12.
冯展 《灌篮》2021,(2):139-139
在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体质会影响到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重点关注学生的体质。而体能课课练作为一种能够对学生体质起到锻炼作用的课程内容,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本文将从精心设计体能课课练,发掘初中体育教学趣味性;不断创新体能课课练形式,持续丰富中学体育教学内容;开展体能课课练活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三个方面,紧紧围绕体能课课练对初中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影响展开系统论述,以便能够更好地服务初中学生。  相似文献   

13.
乔林 《体育教学》2023,(S1):85-87
课后练习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高课后练习的趣味性,等于提高了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对于学生体育学习质量和体育素养的提高意义重大。而将“课课练”创新教学模式融入体育练习中,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真实体育练习情况制定趣味练习活动,能够更好实现体育教学的改革,助推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文章以篮球教学为例,分析了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趣味“课课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价值,提出了小学体育趣味“课课练”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启迪成长的内需2011年5月的一天,在《中国学校体育》读者QQ群中,与周学明老师交流时,周老师向我推荐了"草根争鸣"。"注册-审核-登录",对于将近"40不惑"的我,第一次参加"草根争鸣"(第27期有关"课课练"的安  相似文献   

15.
为总结交流"课课练"课题实施以来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研讨体能素质教学和练习案例,《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创新研究》课题组于2012年12月21日在首都体育学院报告厅召开了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各区、县课题组的成员汇聚一堂,研讨课课练创新课题及学校体育的发展。会议的主题是"思路·案例·实效"。会议由课题总负责人李京诚主持,课题组郝军老师做了"健康新体  相似文献   

16.
<正>体育教学"课课练"盛行于上世纪80年代,"课课练"是体育教师为达成体育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在课的主题教材完成后进行针对性、补充性内容,是以发展体能为主要目的,以简单易行、形式多样,时间段、效率高为特点的身体练习形式"[1]。90年代中期,这种以发展学生体能为主要目的的练习形式逐渐退热。近年来,由于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呈逐年下滑趋势,为扭转这一局面,"课课练"再次被广大体育  相似文献   

17.
杨伟 《体育教学》2013,33(9):75
仔细读完朱保荣老师发表在《体育教学》杂志2010年第8期《巧用"踩响"练震脚》一文(以下称为原文)后,笔者便按照朱保荣老师文中所描述的方法,将自制的"踩响"器材在武术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学生  相似文献   

18.
在体育课堂教学渗透课课练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健身效果,笔者从确保课课练时间、课堂教学中恰当安排课课练内容、结合主教材渗透课课练等方面,加强课课练的教学。  相似文献   

19.
2011年2月我校加入了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创新研究》中,并把研究主题确定为《体能素质"课课练"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影响》。一、呈现三个"全"1.全面落实文件精神坚持"整体规划、分层推进、分步发展"的组织方针,  相似文献   

20.
二十多年前,课课练曾作为一种增强学生体能素质的有效形式在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上广泛流行。后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课课练一度淡出了体育课堂,只在体育教师心中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当前,在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持续多年下滑的时代背景下,课课练再次引起专家和体育教师的高度关注,再次作为重要的健身手段和教学内容重新登上体育课堂的舞台。课课练是一种有效的锻炼手段和增强体能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基本性质和健身特性。在新的形势和背景下,怎样使课课练扬长避短,在新课程基本理念指引下进发出新的价值与生命活力,已成为摆在广大体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开封市基础教育教研室利用四月份一次全市中学体育教师的集中教研时间,举办了体育教学课课练专题研讨会。多名体育教师在会上发言,畅谈他们对课课练的认识及设想,交流课课练的做法和经验。研讨会对于体育教师交流课课练经验,统一对课课练的认识,推进课课练的创新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