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6 毫秒
1.
e-学习的理论内涵及实践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技术角度、技术内涵的扩大化角度、学习观念角度、综合角度等方面介绍了关于e-学习的理解,并且从其内涵以及相关实践中总结了e-学习的实践价值所在,例如成本-效率、服务、速度和可持续性等.  相似文献   

2.
合作学习已被教师普遍地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它在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培养学生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合作学习的推广,也出现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已经不能仅仅依靠技术和方法上的改良,而是必须解决教师、校领导甚至是家长合作学习观念上滞后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多维视野中认识合作学习观,即:从能力与品质的视角、目标的视角、学习的视角、"理"的视角、"贡献"与"分享"的视角去认识合作学习,重塑新的合作学习文化,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e-学习的理论内涵,介绍了高等教育领域e-学习的表现形式,论述了高等教育e-学习的特点,指出了e-学习对传统的高等教育的模式、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产生的冲击,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文化取向的技术哲学为当代学习环境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提供了一条方法论上的新路向。它是以人与技术、人与文化的关系为本体,揭示人、技术与文化的本质联系。以此审视学习环境研究,可以看到其存在着突出学习环境的技术性、较少关注学习环境与学习者的内在关联,以及学习环境的"教育内容知识"缺失等问题。形成文化研究视角,进而形成"人—技术—文化"的整体性研究意识,并使用"贯一设计"方法,是当代学习环境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学习文化研究受到人们的关注与讨论始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发展为学习研究领域中新的生长点,为人类学习行为的解释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对近年来国外学习文化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梳理,发现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学习文化的意涵、学习共同体、学习情境、技术文化及多元文化等五个方面。学习文化的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厘清学习文化的意涵、集中与深化学习文化的研究主题以及丰富学习文化的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6.
探析企业e-Learning培训的解决方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完善和互联网的普及运用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 e- L earning运用到企业的员工培训中。作为学习的主体 ,企业员工对电子学习运行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 e- L earning的外在表征和发展入手 ,分析电子学习与传统教室训练课程相比较的利弊 ,结合成功范例 ,提出针对员工学习特点的企业开展电子学习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网络学习环境下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必须重视领导、教师和学生教育观念的转换,创造有利于实施运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网络学习环境,网络教育在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适应性的同时,其方法和视角要延伸到社会、文化、管理、技术和高等教育等领域。  相似文献   

8.
英语语言学研究是当今语言文化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现今的英语语言学研究主要运用的是多维视角,不同以往的单一视角。多维视角下的英语语言学研究结合了哲学、文化、政治学领域的知识。充分运用哲学、文化学、政治学的思想知识来促进对英语语言学的理解研究。对英语语言学进行多维视角研究的意义十分突出,不仅增强了学习个体对英语语言学的再认识,也促进了英语语言学整体研究领域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技术》2015,(12):5-11
文章站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叉点上,对场馆学习的研究焦点与发展动态进行了评述。文章认为,场馆学习研究焦点与方法的历史变迁经历了从基于人口学视角的场馆学习之描述性研究这一早期形态向基于人类学视角的场馆学习之解释性研究的文化转向,社会文化视角已经成为场馆学习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在这一总体框架下,场馆学习研究的基本范畴包括学习机制、学习环境、人工制品、支撑技术、支持服务及学习评价。文章在对国内场馆学习研究的最新动态进行剖析评述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议题进行了展望,认为当前我国的场馆学习研究已成为一个为教育技术学、心理学、教育学(尤其是科学教育)以及传统的博物馆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跨学科领域,未来需要通过多学科协同全面推进在学习机制、学习环境、人工制品、支撑技术、支持服务及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论学校教育视域里的性别文化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校教育与性别文化建构存在非常密切的关联 ,建构先进性别文化的教育突显三个主要特征。在学校教育领域 ,存在三个影响较大的制约性别文化建构因素 :异化教育的观念与机制、教师的落后性别观念、课程中大量性别偏见的存在。教育要在性别文化研究、教育研究和实践性别分析视角的引入、女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本管理、相关课程改造与建设、开发有效学习途径、教学运用感性审美原则、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方式、建设班级女生性别文化、消除教师性别刻板印象和尊重差异、对女生进行挫折教育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1.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western films have been introduced into China. With its coming, quite a few people have tried translating the subtitles to help those unfamiliar with foreign languages better understand the films. Some of their works are good. At the same time, some people have done research concerning FST to successfully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to help those film subtitle translators. They see into FST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such as the Skopostheory,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and the Relevance Theory. However, few people tried researching FST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The author decides to probe into FST from an entirely new perspectiv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troduces Hall's High and Low Context theory and puts forward four tendencies in FST.  相似文献   

12.
事物的维,就是人们对事物研究的视角、出发点、看问题的角度。任何事物都有众多属性,每站在一种属性上观察研究问题,就可确定事物的一种维。由于事物的属性众多,因此说,事物具有多维性。由于人们受心理定势规律的影响,在观察研究问题时,往往站在某个或某几个固定的维上看问题,而忽视了事物的其他属性,这样常造成看问题的片面性。事物的多维特性,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为了帮助人们顺利转换看问题的视角,为了便于人们全面地看问题,顺利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对事物的多维属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儿童视角"在学前教育研究中出现的频次越来越高,从学前儿童的视角看世界,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儿童,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提高儿童的参与意识、关注儿童的真实体验以及完善与学前儿童相关的政策法规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研究集中在"儿童视角"的内涵概念界定、基本研究范式和具体实证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由于研究者的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不一和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导致关于"儿童视角"研究的伦理范畴、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等方面存在很大争议。通过梳理以往研究的背景和概况,提出今后研究应严格界定"儿童视角"的内涵、加强"儿童视角"的理论研究、加强跨学科与不同主体间视角的比较研究,以探究"儿童视角"研究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14.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近年来,关于研究生知识共享的研究逐渐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国内外研究生知识共享的研究进行综述性探讨,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describes two parallel research programmes exploring educational practice/praxis. The first, including a theory of ‘practice architectures’, aims to contribute to contemporary practice theory that views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spectator. The second aims to contribute to an emerging (practical philosophy) tradition of ‘researching practice from within practice traditions’ and views practice (and prax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ticipants. It is argued that these particular spectator and participant perspectives are complementary. They offer a dual approach to researching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praxis and allow us (educational actors,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to see ourselves as formed by a collective praxis, within which teacher—researchers can aspire to act educationally in the sense of acting for the good for each person and for the good for humankind.  相似文献   

16.
在高职院校谋求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教研活动不仅应得到加强,更要进行创新。如何增强高职院校教研活动的有效性?笔者以长江职业学院财经学院为例,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对"未来课堂"这一概念存在的问题和争议,依照术语标准化的视角从单义性、简短性、理据性和系统性四个方面,阐明了未来课堂具有作为一个研究术语存在的合法性和科学性。然后根据未来课堂的特点,在之前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未来课堂设计框架(FCDF),并从基本理念、构成要素和迭代过程三个方面对框架进行了论述。最后以研究和实践的可操作性为出发点,将研究内容分为"基于FCDF的未来课堂的设计与开发"和"基于FCDF的未来课堂的评价"两个部分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包括每个阶段的参与人员、具体维度、详细过程与方法、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多个方面。研究结果有助于促进未来课堂设计研究与实践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8.
The concept of interactiv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Web-based learning system design is re-examined. The author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the interactivity concep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mmunication,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distance education, and interactive dimensions and functions for Web systems. A proposal is then made for a technical framework for including such dimensions and functions in Web-based learning systems. To enhance the framework's ease-of-use and overall effectiveness, each interactive function was submitted to two panels of experts for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terms of instructional necessity and programming difficulty. A discussion of the panels’ feedback and the potential for future research concludes the article.  相似文献   

19.
对教师教育评价的落脚点不再是未来教师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而是未来教师培养的学生的成就。文章比较了按照莱文的新理念设计的教师教育评价标准与美国的两大主要教师教育认证机构的标准后发现,新思想有所体现但要有效地转为实践,还有待于方法论上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利用教育评价的研究,发现因变量(学生变量)、中间变量(教师变量)和以教师教育的项目或其代表为最终变量间的关系,获得相关系数的估计值,作为将来进行评估实践中使用的参数或相对应的权数的参考,建立一套新的针对教师教育项目的评价标准和度量。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观问题是理论心理学元理论的基本范畴,也是心理学发展、建设及未来走向的指南和航标。它构成了心理学家的视野,导致了他们能看到什么和看不到什么,以及容纳什么和排斥什么。心理学发展史上,有自然科学观、人文科学观、超科学观等观点或理念。文化心理学现在对上述心理学“现”批判性继承基础上,主张将心理学置于文化框架中,深入探讨文化心理观下的心理学研究对象、研究方式、研究者生存方式应有的内涵,扩展实证科学观的边界,从而为心理学带来更宽泛和更具深度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