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运用高速摄影的研究手段对我国女子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助最后四步助跑至起跳技术实际情况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身体最低重心和最大水平速度总体趋势出现在倒二步和倒一步上,这与女子运动员的加速方式有关。水平速度损失率稍偏高,助跑速度较慢。最后四步助跑节奏,表现出较好的节奏特点,但步长和腾空时间偏短。起跳腾起角度偏大;多采用三步起跳方式完成翻举竿起跳。除高淑英等运动员掌握追竿技术较好外,其他运动员需进一步完善降竿技术。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8名优秀男子大学生跳远运动员最后2步助跑和起跳技术影片的解析,发现我国大学生运动员重心水平速度在助跑倒3步中就开始下降,最后2步中水平速度大幅度下降,不能保持已获得的水平速度进入起跳.起跳过程中最大缓冲膝角小,缓冲阶段相对较长,重心移动扇面角较大,起跳速度慢,通过起跳获得的重心垂直分速度较低和腾起角较小是影响成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雍明  邹玉玲  陆阿明 《体育学刊》2011,18(6):119-123
对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幸娟倒3步助跑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郑幸娟倒3步助跑弧线衔接不流畅,导致助跑水平速度的损失;助跑中两臂摆动动作不规范,倒2步摆动腿"牢固支撑"动作做得不够,直接造成身体内倾角加大;倒两步助跑脚着地瞬间身体重心高度出现上升趋势,从而影响了助跑和起跳的衔接;助跑倒1步身体重心水平速度下降明显,起跳脚着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仅为5.94 m/s,比倒2步下降了0.64 m/s,低于国内外优秀女子运动员;助跑倒1步起跳脚着地瞬间身体重心垂直速度为正值,身体重心呈向上运动趋势。郑幸娟跳高的倒3步助跑技术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4.
选取2005年在江苏省宜兴市举行的“江缆杯”全国田径大奖系列赛暨亚洲田径公开赛4名男子跳高运动员助跑技术的运动学参数,并与国外优秀运动员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选手最后两步助跑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均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助跑速度损失较明显;最后一步助跑动作不积极,助跑节奏不合理;助跑倒三步至倒二步身体重心移动轨迹平稳,但倒二步至倒一步身体重心高度变化明显。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助跑训练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最后2步助跑至起跳技术是撑竿跳高中的关键技术环节。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中外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2步助跑至起跳技术相关运动学参数进行对照。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在身体重心运动轨迹变化、摆动膝角等多项指标中与世界优秀选手均存在一定差距,揭示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至起跳技术的一般性规律与特征。为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提供定量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最后2步助跑至起跳技术是撑竿跳高中的关键技术环节.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中外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2步助跑至起跳技术相关运动学参数进行对照.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在身体重心运动轨迹变化、摆动膝角等多项指标中与世界优秀选手均存在一定差距,揭示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至起跳技术的一般性规律与特征.为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提供定量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三步离地距离、腾空距离及着地距离的研究,认为运动员助跑最后三步步长结构对助跑水平速度、身体重心高度以及起跳效果都有很大程度的影响;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最后两步步长构成具有不合理性;倒数第二步着地距离过大,最后一步着地距离偏小。前者造成倒数第二步重心高度下降过多、最后一步减速严重、踏板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偏低,后者造成起跳过程中垂直作功距离偏短、腾起垂直分速度及腾起角偏低。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5.60m水平以上3名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助跑起跳技术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现阶段我国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同世界级运动员差距不大,但助跑节奏存在问题,倒三步重心速度变化不合理;倒一步步长受限于起跳点,刘飞亮和杨雁盛助跑阶段最后两步步长变化不合理;刘飞亮采用“自由起跳”的起跳方式,“自由起跳”属于“跳插同时”型,主要技术特征表现为握竿高度高,翻竿时机早,起跳距离远,插穴时间充分,撑竿表现为“反弓”弧度明显,在起跳离地瞬间“正弓”才开始出现;建议杨泉和杨雁盛增加起跳距离,改进翻竿时机,刘飞亮提高最后两步节奏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跳远助跑与起跳的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跳远的远度是由腾空初速度、腾起时的起飞角度和身体重心腾起的高度所决定的。从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跳远技术来看,一般的腾空初速度是9.2—9.6米/秒,起飞角是19—24度、身体重心腾起高度为50—70厘米。而要达到以上这些要求,最后一步助跑速度必须在每秒10.0—10.70米之间。这就给助跑与起跳的结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使它成为跳远技术中的关键。那末,如何搞好助跑与起跳结合呢?通过对国内外跳远运动员资料的综合和分析,笔者认为,在运动员最后六步助跑和起跳两方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三维摄影对我国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在助跑最后一步和起跳阶段摆动腿的支撑与摆动技术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助跑最后一步和起跳阶段摆动腿的支撑与摆动技术对身体重心的运动状况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跳高起跳准备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明  闫洁 《体育学刊》2007,14(4):90-93
对索托马约尔等4名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的比赛技术录像和技术图片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背越式跳高的整个助跑过程所表现出的技术动作都是为完成良好的起跳做准备,所有的技术环节都直接影响运动员起跳效果。结合运动训练实践从运动员助跑节奏、倒三步起跳腿支撑、倒二步摆动腿支撑以及最后一步的起跳支撑4个方面对背越式跳高运动的起跳准备技术特点进行了运动学分析,总结出运动员采用步频型和步幅型、倾斜支撑型和屈腿支撑型等不同准备技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跳远运动的整体过程可以划分为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阶段,要想取得优异成绩,每一阶段的技术都要尽可能达到完美,其中起跳技术在这些技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对运动成绩起着关键作用的技术。在很多青少年运动员和成年运动员中存在着"起跳要用力"、"努力向上跳"等起跳概念,因此造成助跑最后几步减速、重心压低、身体左右摆动等现象,这都是运动员  相似文献   

13.
1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的着地方式对起跳效果的影响 1.1摆动腿着地方式对起跳脚着地时身体重心水平初速度的影响 助跑进入最后一步时摆动腿着地瞬间相对较大的小腿着地角和着地髋角对于保持助跑速度进入起跳是有利的,同时,直接影响人体的水平腾起初速度。这是运动员积极快速正确有效地完成助跑技术动作的结果。而相对较小的小腿着地角和着地髋角是由于运动员在摆动腿着地瞬间有意无意地为起跳做准备而降低重心所造成的,这种方式在摆动腿着地时,就会产生较大的制动,在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时期导致水平速度出现过多的损失,从而造成进入起跳阶段时的水平速度及腾起水平速度的下降,严重影响起跳效果。  相似文献   

14.
采用高速摄影机现场拍摄及影片解析,获得了优秀运动员陈尊荣助跑最后阶段及起跳时的技术资料;通过对倒三步(及起跳)助跑节奏的分析研究,提供了高水平运动员技术资料,为跳远的技术训练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第十届全运会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阶段、最后三步助跑及起跳过程的运动学特征分析,得出保持倒数第三步低重心平稳过渡、加大倒数第二步步幅、增大最后一步的踏跳力量、尽可能创造较快的腾起初速度和适宜腾起角,是影响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成绩提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 BTS EMG300 肌电测试仪,选取 8 名高校运动员,8 名健将级运动员为测试对象。测试过程中,受试者均采集 3次大力跳发球,选取最佳的 1 次作为本文实验数据。数据处理过程中,采用肌电 EMGSERVER 软件与视频同步的方法,截取大力跳发球助跑、起跳蹬伸阶段主要用力的 15 块肌肉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在助跑阶段最后一步,高校排球运动员上下肢肌群肌肉激活程度较高,躯干肌群激活程度和贡献率较小;健将躯干肌群肌肉贡献率高于高校运动员。在起跳蹬伸阶段,高校运动员右侧肱二头肱三头激活程度较大,高校运动员右斜方肌、左右臀大肌、左右股直肌相对激活程度低于健将,在躯干肌群相对激活程度上二者之间差距不大。  相似文献   

17.
运用影片拍摄及解析的方法对成绩在 6.30 m以上的 6名中国优秀女子运动员摆动腿在助跑最后一步和起跳过程中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助跑最后一步蹬伸阶段优秀女跳远运动员摆动腿髋的水平速度与水平速度增加值呈高度正相关;着板时,摆动腿摆动角速度与起跳脚水平速度呈高度负相关;起跳过程的缓冲阶段中,摆动腿的摆动使身体重心高度呈上升趋势,同时垂直速度持续升高,占腾起垂直分速度值的53.1%。  相似文献   

18.
选取李玲在2008年全国田径大奖赛萧山站女子撑竿跳高决赛4.45m夺冠时的比赛录像,运用德国SIMI Mo-tion影像解析系统进行分析,并与国内外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技术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李玲的最后两步助跑,倒2步步长偏短,且其倒1步比倒2步步长长,出现了"拉大步"现象。②李玲起跳时上手握点地面投影点和起跳点的间距较大,与现代撑竿跳高的技术要求略有偏差。③起跳的腾起角度、竿弦与地面的夹角较小,已达到世界级优秀运动员水平。④起跳时间偏长,插穴时间过早,与"自由起跳"技术尚有差距。⑤起跳步水平速度损失、垂直速度增加都较小,是比较合理的起跳技术,但最后两步助跑的水平速度不够。  相似文献   

19.
通过高速摄影对全国大奖赛女子跳高比赛前4名运动员的最后4步助跑技术进行3维运动学分析,得出中国运动员起跳时支撑腿蹬伸不充分,起跳脚着地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的转化率优于世界优秀运动员,起跳腿蹬伸离地瞬间髋、膝、踝3关节都没有充分伸展等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0.
    
G823.1,G804.62 20023310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一步与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刊,中,A]/李建英,王黎明,许家巧.//体育科学.-2002.-22(1).-63-66表10参9(SJ)中国//跳高//助跑//起跳//男子//技术分析//世界//优秀运动员//运动学//腿部动作采用三维高速摄像系统对参加2000年全国田径大奖赛总决赛(锦州站)成绩较好的6名男子跳高运动员比赛动作进行现场拍摄,并对其助跑最后一步与起跳技术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男子跳高运动员在最后一步步长、摆动腿摆动、起跳腿的髋、膝、踝关节的蹬伸方面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存在差距。此外,起跳距离不当也是影响跳高成绩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