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贬谪作为封建社会对官员过失的处分,从唐代以来开始影响着文学的群体。众多的唐代诗人因为踏上仕途,而遭受了京官外贬或流放的挫折。由于唐代的贬谪主要体现为北官南贬这样一种地域指向性,以荆襄为中心的楚国地域便成为贬谪诗人群体必然的经历之处,流放与贬谪在楚国地域的前朝文人屈原、贾谊引起他们隔代的共鸣,以“屈贾”为偶像的楚韵骚情从唐代开始成为文学史上重要的传统而被继承。  相似文献   

2.
苏轼遭贬后,为什么不归隐?在贬谪期间又以什么思想战胜在精神上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本文认为,感激皇恩,受唐宋时期“中隐”思想的影响,以及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这是苏轼不归隐的原因。本文还从我国古代文艺美学出发,具体分析了孔子的“孔颜之乐”、庄子的“游世”思想以及禅宗的“随缘”思想使苏轼超脱了贬寓黄州、惠州和儋州的痛苦,使其人生境界上升到了天地精神的人生审美高度,从而建立起心隐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苏东坡贬居黄州,与神宗皇帝的矛盾心理和态度分不开,人才难得,实不忍诛,只好流放。这就决定了东坡走向转折的人生道路,构建新的贬谪文化机体,或称为“东坡文化现象”,即三维观照,时空交错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东坡以劳作、游览、修炼结合的生活方式,儒佛道思想融汇的修炼方式,忠君爱国忧民统一的行为方式去贪图人生的真谛,还以全副身心去体验痛苦,感悟生命,抗争苦难,昂扬悲剧精神。正是这些身心活动,成了他生活和创作的一种补偿,促使他性格变得越来越沉静、旷达、洒脱,从而推动了他的文艺创作走向高峰,“功业”呈现鼎盛状态,东坡的美好人格,科学思想,文艺作品,仍是我们今天两个文明建设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4.
绍圣元年的哲宗新政,新党当权,是旧党尤其是苏轼及其门人的转折点。苏门文人在绍圣之后的贬谪,几乎是“各在天涯”。其中张耒多次被贬谪,居无定所,秦观也一贬再贬。然而,他们对待贬谪的态度却并不一致。文章试图从张耒、秦观贬谪期的诗作分析两人贬谪时期的心态。  相似文献   

5.
为了保护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对于他们的评价我们往往是“先褒后贬”,先肯定成绩然后再指出不足,然而一次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让我对这种评价方式产生了质疑。  相似文献   

6.
黄州贬谪是苏轼的孤独精神之旅,对苏轼的人格完成和诗文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苏轼在黄州获得了人格的超越和艺术才情的升华。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刘禹锡二次遭贬同赴贬所途中,在临岐分别之地衡阳各自写下了三首赠别酬唱诗,这些诗作对自我遭际进行了回顾和反思,抒写了生命沉沦的悲愤和忧虑,饱含了两位贬谪诗人的宦海浮沉和人生沧桑之感,表现了两位患难与共的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  相似文献   

8.
苏东坡贬居黄州,与神宗皇帝的矛盾心理和态度分不开;人才难得,实不忍铢,只好流放。这就决定了东坡走向转折的人生道路,构建新的贬谪文化机体,或称为“东坡文化现象”,即三维观照,时空交错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东坡以劳作、游览、修炼结合的生活方式,儒佛道思想融汇的修炼方式,忠君爱国忧民统一的行为方式去领略人生的真谛,还以全副身心去体验痛苦,感悟生命,抗争苦难,昂扬悲剧精神。正是这些身心话动,成了他生活和创作的一种补偿,促使他性格变得越来越沉静、旷达、洒脱,从而推动了他的文艺创作走向高峰,“功业”呈现顶盛状态。东坡的美好人格,科学思想,文艺作品,仍是我们今天两个文明建设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9.
苏轼贬谪黄州后词作70多首,惠州7首,儋州2首。同是遭贬谪,为何填词越后越少?本文认为,苏轼贬黄时要抒写自己情志,故大量使用“聊佐清欢”的词来表白自己。而贬寓惠儋后,年纪大了,欲以诗文立不朽,创作兴趣遂转移到“和陶诗”上去了。而且生活境遇更为艰苦,没有创作词的环境,所以填词的数量就越少了。  相似文献   

10.
苏轼贬谪黄州后词作70多首,惠州7首,儋州2首。同是遭贬谪,为何填词越后越少?本文认为,苏轼贬黄时要抒写自己情志,故大量使用“聊佐清欢”的词来表白自己。而贬寓惠儋后,年纪大了,欲以诗文立不朽,创作兴趣遂转移到“和陶诗”上去了。而且生活境遇更为艰苦,没有创作词的环境,所以填词的数量就越少了。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苏轼贬寓惠州后的思想、人格和业绩都要比韩愈贬寓潮州强。可是,韩愈贬潮后的影响却比苏轼贬惠后的影响大得多。原因是什么?文章从苏轼对韩愈的推崇、遭贬后的地位、韩愈维护正统的儒家思想以及后世历代官员对文物的保护和宣传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出事实的结论和历史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苏轼贬琼期间整理和完成了一系列作品,其中包括《东坡易传》,该书主要体现了苏轼对《周易》的理解,《周易》也为苏轼指导自己贬琼期间的人生哲学。《周易》同人卦认为,同天下人首要在于君子正道,即要刚健、文明、中正。其次,需要分层次地"同人",力求心性倾同。苏轼贬琼期间能够做到中正诚同,实则是他坚持《周易》人生哲学的结果,也为他度过在海南艰难困苦的贬谪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苏东坡贬居黄州,与神宗皇帝的矛盾心理和态度分不开:人才难得,实不忍诛,只好流放。这就决定了东坡走向转折的人生道路,构建新的贬谪文化机体,或称为“东坡文化现象”,即三维观照,时空交错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东坡以劳作、游览、修炼结合的生活方式,儒佛道思想融汇的修炼方式,忠君爱国忧民统一的行为方式去领略人生的真谛,还以全副身心去体验痛苦,感悟生命,抗争苦难,昂扬悲剧精神。正是这些身心活动,成了他生活和创作的一种补偿,促使他性格变得越来越沉静、旷达、洒脱,从而推动了他的文艺创作走向高峰,“功业”呈现鼎盛状态。东坡的美好人格,科学思想,文艺作品,仍是我们今天两个文明建设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4.
贬谪,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常见的政治现象,贬谪者将其被贬谪的人生感悟和谪居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蕴涵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因而称之为贬谪文学,这是一种在内容情感上独具特色的文学体式。但“贬谪”在历史上,又可以称为“左迁”、“贬”、“流”、“谪”等,于是,研究界便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称谓,或称之“迁谪文学”,或称之“贬谪文学”、或称之“逐臣文学”,其实,它们各自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并不一致,应予区分,以便能较准确地指称和描述贬谪文学这种特殊的文学体式。  相似文献   

15.
苏轼遭贬后,为什么不归隐?在贬谪期间又以什么思想战胜在精神上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本文认为,感激皇恩,受唐宋时期"中隐"思想的影响,以及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这是苏轼不归隐的原因.本文还从我国古代文艺美学出发,具体分析了孔子的"孔颜之乐"、庄子的"游世"思想以及禅宗的"随缘"思想使苏轼超脱了贬寓黄州、惠州和儋州的痛苦,使其人生境界上升到了天地精神的人生审美高度,从而建立起心隐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刘禹锡二人同庚,晚年诗歌酬唱,关系密切,有《刘白唱和集》,并称“刘白”.刘、白二人交情甚笃,均曾经历过痛苦忧愤之贬谪.贬谪期间二人凭诗遣兴,诗歌创作数量大,各成特色.他们听闻贬诏,均心怀惶怖;他们贬途劳苦,均满心凄怆;他们身临恶境,均苦闷抑郁;他们位处闲职,均落寞彷徨.他们同样选择了坚守,选择了超越.但不同的是,白居易在六年的江州、忠州转徙中,辩识了穷通,安放了一颗“中隐”之心,而刘禹锡在二十三年的磨难中,锻造出一身豪迈,养就了排云碧霄的志气胸襟.“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诗穷而后工”,这“感动激发人意”的效果,何尝不是诗人之痛苦所换来?  相似文献   

17.
(一) 《刘禹锡集》中有一首《答杨八敬之绝句》,自注:“杨时亦谪居。”这首诗写于何时? 我先从《旧唐书》卷十七下《文宗纪下》发现: 大和九年六月“壬辰,诏以银青光禄大夫、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襄武县开国侯、食邑一千户李宗闵贬明州刺史。”七月“壬子,再贬李宗闵为处州长史。”“戊午,贬……户部郎中杨敬之连州刺史。”查出杨敬之于大和九年贬连州刺史,能说刘禹锡这首诗是大和九年写的吗?不能。从刘禹锡自注“杨生时亦谪居”这句话来看,应作于刘禹锡贬谪、杨敬之也贬谪期间。大和九年刘禹锡为汝州刺史,不能算是贬谪,与“杨生时亦谪居”的“亦”字不合。后从《旧唐书》卷十五《宪宗纪下》发现: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苏子瞻风雪贬黄州》、《苏子瞻醉写赤壁赋》和《花间四友东坡梦》等的内在精神旨是一致的,即都是借“苏轼贬黄州”之故实进行生发,来曲折反映元代士人的落魄困窘和剧作家的愤世之情。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被贬谪永州期间的后五年,为“河西”阶段。在此期间,面对闲职与薄酬、挚友与末学以及灵山和秀水,他并未完全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其心路历程和所作所为,足以用“无愧”二字来进行概括,但在无愧之内亦隐含着无奈。永州山水给了他许许多多的灵感和启迪,成就了一代文豪;而永州山水也有赖于柳宗元才闻名于天下,两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0.
唐代流贬官员刑罚即流放官员和贬降官员这两种惩处犯罪或犯错官员的方式。流放官员具有法律性质,而贬降官员只是政治处罚。唐代的流贬官员刑罚已相当完备,对后来的宋、元、明、清各代约束官僚队伍、维护吏治清明等提供了法律和政治手段上的借鉴。此外,因流贬刑罚而产生大量流贬官员,他们极大地推动了流贬地区,特别是岭南等边远落后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为这些地方在唐之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经济和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