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地域文化和方言词关系密切,抛开地域文化研究方言词词义很难得出正确结论。文章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地域文化对方言词词义的影响,主要分析了东北方言词的东北文化特色,强调了东北文化在东北方言词词义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域文化以多姿的地理优势、相容并蓄的多民族文化、碰撞交融的中外文化而成就其独特的地域色彩,并体现着地域特征的多元性。东北地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东北地域文化的探究对传播中华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近加入东北作家群的重要一员,大连女作家素素以"独语东北"系列散文丰富了东北文学的地域性品格。本文以素素的《独语东北》散文集为文本,从地域文化角度分析了本土女作家在其间着意突显的地域性价值、强烈渲染的自然性品格和自然流露的艺术性特色,探讨了素素的文化观、女性观、历史观、地域观,概括了其中折射出的东北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王立  王琪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33(10):142-144
王禹浪教授新著《神秘的东北历史与文化》使东北黑土地域文化跃然纸上,并揭开了东北地域文化神秘的面纱。土生土长于黑龙江流域的王禹浪教授,揣着自幼对东北地域文化的热爱,将东北史研究倾注于自己的学术生涯,他极尽全力试图使东北地域文化在华夏文明的背景中脱颖而出。这部新著正是作者行走在东北大地三十二年光阴的感悟之作。  相似文献   

5.
由于独有的生存和创作经历,东北作家群的作品呈现出地域文学特色,这种地域文学特色除了在题材、主题和审美追求等方面表现出共性之外,还表现在一些特有的东北情结上,这些情结或隐藏或凸显,总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东北文化气息的感染,文化意蕴已经作为内化了的创作驱动力在作家创作和作品文本中表现为地域情结,这些情结无疑为读者提供了极具地域风情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6.
东北方言与关东文化关系摭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洪杰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26(1):126-128,F003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具体到某个地域.就是方言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东北方言作为关东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关东文化的关系极其密切。研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地域文化对方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东北秧歌作为东北地域民间文化典型代表,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变化,成为东北人所喜欢的娱乐健身活动,它的发展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其中关东文化、满族文化、戏曲等多元文化的影响尤为显著,本文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探讨多元文化对东北秧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北文化被认为是荒寒文化,东北文化的特质造就了东北作家写作的风格、语言的运筹具有地方特色。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东北作家群"到新时期的作家,从自然天气、地域环境到生存资源、文化资源,他们的作品在荒寒和粗犷的表象标签下,创作开始转型,融入多种柔和、温暖的人性色调,拥有了融合性和普遍性的风格。  相似文献   

9.
在祖国北方的黑土地上,关东人创造出充满地域风情、艺术感染力的东北秧歌。在当今的舞台与民间,东北秧歌都广泛的活跃着,成为我国艺术界的瑰宝与民间娱乐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研究地域文化东北秧歌的风格,在于更好的传承这一民间艺术。  相似文献   

10.
著名网络小说《鬼吹灯》对东北方言的精湛运用,反映了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是其风靡一时的重要原因。以小说中东北方言词汇为研究对象,从名词运用、动词运用、形容词运用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探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小说语言使用上的特色,也为地域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北的筑城伴随着东北早期族群的文明曙光和族群之间的掠夺而诞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原始人类开始走出洞穴步入平地,而新石器时代早期东北先民则为防备猛兽和部落的侵扰,开始构筑聚落环壕,标志着东北筑城的早期萌芽。新石器时代中、晚的红山文化时期出现了弓箭及夯土和石块砌筑城墙的技术;青铜器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辽西地区由原始社会步入阶级社会,发生了从石器到青铜器的兵器变革,由古族古国向古方国阶段的转换。在东北的西南部考古发现了大量青铜兵器及早期城堡,孕育了早期战争和筑城形态,标志着东北筑城起源的开端。  相似文献   

12.
"共有理念"之于东北亚合作制度化进程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制度不仅仅是物质结构,同时也是一种共有观念、共同的政治文化.建构主义则进一步把理念、文化、知识作为分析的起点,强调观念的作用.东北亚合作制度化进程的迟滞,显然存在着共有理念缺失的原因.构建东北亚地区的共有理念应是今后该地区合作向制度化迈进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3.
日俄战争结束之后,日本在中国东北设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它的成立可以说是日本侵略中国大陆的重要开端。从表面上看,满铁是一个普通的株式会社,但是实质上,它却是一个国策机关,是日本推行其大陆政策的殖民侵略机构。只有立足于这一背景展开论证,并结合满铁对东北地区的文化事业的摧残进行深入研究,才可能揭露这一客观事实的本质以及其造成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也是东北社会变迁最为迅速的一个时期.表面上的政治动荡和混乱没有阻止经济的发展,而新旧文化的更替更为迅速.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最为突出,对整个社会变迁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1900年前,东北的教育虽然有自己的特点(国语骑射),但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科举考试的轨道,仍然属于传统教育的范畴,发展水平较全国其他省份略低.自清政府实行新政后,东北教育迅速发展,在初级教育、职业教育上甚至超过了某些内地省份.本文通过对清末东北教育近代化过程的研究,分析影响教育改革成功的因素,以期对今天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所研究的中国东北五大流域的历史与文化范围,并非仅仅包括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行政区划。而是从大江大河的流域之地理概念出发,尽可能地按照流域的走向探讨其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文章主要对东北古代民族的源流、谱系及其活动和迁徙的地域、考古学文化类型的地理分布以及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古国、方国、王国乃至由东北古代民族所建立的帝国政权做为流域文明线索结合重要的历史遗迹和遗物以及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流域的空间范围所及的区域中进行梳理和叙述。  相似文献   

16.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及发展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秧歌一向以热情火爆与幽默风趣而著称,今天的东北秧歌更是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将东北人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和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明快的鼓点、独特的体态特征、鲜明的动律也是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在分析东北秧歌已有的风格特点基础上,通过具体的舞蹈作品研究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及其随时代变化而发展的历程,分析外来文化对东北秧歌表演形式的影响。从恰到好处的节奏处理、重视挖掘生活中的根元素、适应时代的步伐与推陈出新等几个方面,研究东北秧歌的传承和发展问题,认为只有恰到好处的节奏处理、重视挖掘生活中的根元素、适应时代的步伐才能使东北秧歌的生活气息更加浓郁,从而永久地扎根于东北这片辽阔的黑土地。  相似文献   

17.
张蔚华与东北抗联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艰苦的生存环境中,坚持抗战长达14年,凝炼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基础,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内涵的抗联精神。追忆张蔚华同志的事迹,其一生都与东北抗日战争紧密相连,他的抗日救国业绩真正体现了投身革命、忠于祖国、不畏艰险、勇赴国难、大义舍生、勇于献身、生死相依、团结御辱的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学习并深入研究张蔚华的英雄业绩,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对东北的争夺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战后中国历史的走向。熊式辉作为东北行营主任,是国民党方面同中共争夺东北的具体操办者,在负责同中国共产党争夺东北的两年多时间内,消极被动,一筹莫展。他担当接收东北重任,却严重缺乏信心;紧急关头纠缠于人事安排,延误先机;外交接收消极被动,无法达成原定的接收目标;军事接收放弃努力,挂冠而去。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国民党在东北争夺中的失败。  相似文献   

19.
东北亚正处于国际体系转型的重要时期,冷战遗留的僵化结构失去了解决这一地区复杂问题的实际效力。东北亚缺乏一个专注于地区事务的制度安排,构建一种切合发展特质与和平精神的地区新秩序是东北亚国家的当务之急。其路径是一个复合型而非单一性的方案:经济上,加强合作与互动,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安全上,加强对话与协调,增进地区信任与合作;文化上,加强沟通与交流,实现“共有理念”的认同。东北亚地区新秩序的构建是一个内含阶段性目标的渐趋渐进的梯级过程,遵循一定的原则十分必要,这些原则是平等互利、互信协商、互相尊重和共同发展、循序渐进、开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