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邢莉莉 《兰台世界》2014,(12):44-45
在明代,商品经济融入绘画艺术创作、绘画艺术本体外在环节等,绘画作品进入流通领域,使绘画艺术染有商品性质。本文主要对明代绘画艺术进行概述,探究绘画艺术的商业特点,分析商业性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明代,商品经济融入绘画艺术创作、绘画艺术本体外在环节等,绘画作品进入流通领域,使绘画艺术染有商品性质。本文主要对明代绘画艺术进行概述,探究绘画艺术的商业特点,分析商业性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乔力冉 《大观周刊》2012,(19):17-17
中国拥有许多传统绘画重要风格流派。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绘画风格,不同的画家必然也拥有不同的绘画风格,也有不同的绘画理论。许多绘画理论直到今天的中国画理论与实践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顺应着不同的历史背景,绘画的发展有所不同,艺术格调总体上逐步提高,绘画技巧上也不断成熟起来。画家的生活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绘画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南亚丽 《兰台世界》2013,(11):153-154
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由中古转化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构建我国绘画的独特符号体系方面,还有助于完善我国绘画的审美规范.此外对于丰富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等也特别有益,这些对我国现在的影响也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分析研究《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J2绘画类目设置的基础上,对绘画理论、绘画技法、绘画作品等类目设置提出了调整意见。  相似文献   

6.
宋丹丹 《大观周刊》2011,(44):145-145
中国绘画的传统渊源流长,历数千年而不变,蔚为中外画史之奇观。从中国绘画已形成的独特审美符号中,领略到中国绘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在中国绘画的研究中,一些学者都不约而同地从中国的经典哲学里,找到了绘画美学的起点,看出了中国绘画所包容的文化特征和哲学深度。  相似文献   

7.
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由中古转化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构建我国绘画的独特符号体系方面,还有助于完善我国绘画的审美规范。此外对于丰富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等也特别有益,这些对我国现在的影响也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8.
张洋  孙冬 《兰台世界》2016,(13):149-151
清代宫廷绘画是清代绘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包容性和融合性,其中表现的题材、思想情趣和笔墨技巧都反映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社会、经济、思想和文化因素对绘画发展的影响,对于绘画特征的总结和梳理更有助于了解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变迁。在梳理清代宫廷绘画发展脉络的同时,总结清代宫廷绘画的艺术特点,并针对清代特有的"西学东渐"现象所引发的绘画新发展展开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清代宫廷绘画与西方油画的相互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清代蒙古族画家松年重视绘画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弘扬和巩固,并以之作为绘画的根本出发点。松年在其绘画理论中认为"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强调心正,然后笔正。以儒家思想作为绘画的核心理念,以儒家文化作为绘画的意境基础,并在绘画技巧与内容中体现儒家文化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10.
易善炳 《大观周刊》2013,(12):36-36
宋代绘画与元代绘画前后具有较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一方面是由宋代画院的衰落;另一方面是因文人画的兴起。绘画逐渐由院画转向文人绘画,进而导致整个画风的变化。本文拟在讨论这一绘画风格嬗变的原因及历程。  相似文献   

11.
孙文杰 《出版科学》2009,17(4):93-97,92
宋刻本在清代图书市场上备受珍视,书价高昂。本文概述清代宋刻本书价,与同期的官员俸禄及物价进行比较,并对书价高昂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此现象是由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2.
孙文杰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7):130-140
概述清代初期、乾嘉时期及晚清时期的元刻本价格,指出其总体为高价运行,走势呈“M”状。又分别与同期的官员薪俸、工价和物价进行比较,并分析元刻本书价较昂贵的原因,主要是其自身价值高,市场需求旺盛而供应不足等。最后得出此现象为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3.
结合宋代具有代表性的类书,利用举例、图示和表格,对其类目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展示宋代类书类目设置异彩纷呈、纬目逐步固化与丰富、论说型主题类目自成体系的特征,从而揭示出宋代类书类目体系是一种横向扩展、纵向深入的多维立体结构,是日益庞杂的社会知识体系在类书编纂形式上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4.
李明杰  周亚 《出版科学》2011,19(3):18-23
以历史时序为线索,对宋元明清时期文人著述观念的演变进行纵向梳理,其变化态势为:从宋元时期的重名轻利,到明代的追名逐利,再到清代的淡泊名利,其总体趋势是复归文以载道的著述本意。文章着重探讨儒家义利观对宋元明清时期人们著述观念的影响,以及古代著述观念演变与著作权保护意识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繁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宋代图书市场相当活跃。本文从图书买卖形式、市场管理、竞争、流通渠道、书价五个方面探讨了宋代图书市场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杨军 《出版科学》2012,(4):101-104
明代史钞类图书出版颇为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史钞类图书的产生是抄撰著述方式的余绪,也是史学著述方式由繁冗趋于简省的必然结果;明政府以史辅经的伦理教化意图,对史钞类图书的出版起了导引、促进作用;科举考试的现实需求刺激着史钞类图书的编纂、出版;明代尤其是中后期史钞类图书之所以得到广泛流传,也得益于图书生产市场化的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以《点石斋画报》为代表的晚清画报获得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在出版史研究中,晚清画报出版作为晚清出版的一部分,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对此略论之。  相似文献   

18.
明代是否存在"京报"以及"京报"的性质问题,一直是新闻史学界长期关注的话题。此前,作为文献史料,仅限于清人俞正燮《癸巳存稿》中的一则材料。当代新闻史学者对史料的发掘又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如方汉奇、姚福申等先生的考察,但也多限于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的描述。笔者最近从元明时期的文献中考得关于"京报"的若干材料。认为:从词源学的角度看,"京报"一词最早产生于元代。作为报纸的形态,明代的"京报"已经存在,而且明代人所称的"京报"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类型:一类是指封建政府的官报——邸报,一类是民间报房的私报——小报。明代"京报"具有的双重性质,可能是由于阅读者的"误读"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清朝是中国古代学术的总结时期,学者们以深厚的学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对以往的文化典籍进行全面的整理研究,采用各种形式注释历代史书,在史书注释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将古代史书注释工作推向顶峰。  相似文献   

20.
廖华 《出版科学》2012,20(2):105-110
受众心理对明代戏曲刊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促进明代戏曲刻本的产生、刊本形态的多样化、不同题材的戏曲刊刻、文本内容的修订、戏曲续集和改编本的刊刻,同时在《西厢记》等剧本的经典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