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周硕沂 《寻根》2001,(6):100-102
《寻根》今年第4期,发表了谢志民、宫哲兵两位先生有关女书字的论述。谢《论女书构成与古越稻作化》认为女书的形成系来自古越稻作化。宫《江永女书是清代的字》认为这种字是在清末出现。笔却认为两种看法都需商榷,现分别评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李骏虎 《东方文化》2000,(5):119-119,41
书店的古籍类架子上赫然摆着新版的《金瓶梅》,硬精装本上下两册,都跟新版《新华词典》一样厚重而气派。我目测了一下书的厚度,估计可能是原本,便拿下来翻了翻,并选了有代表性的一个章节读了读,结果上气不接下气,许多情节不知从何发展而来,看了看注解,都是“上删×字”、“下删×字”,明白了还是洁本,就放回了架子上。我知道某些古籍出洁本是替读着想,但我还是不想买“截”了的本子,觉得重新编辑过的古籍不能叫做古籍。再就是我认为《金瓶梅》写的是“食色性也”的“性”,把“性”都删去后,里面连“食”的内容也没有,当然引不起饮食男女如我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淮南子》总共有二十一篇文章,其中包括《原道训》。顾名思义,《原道训》讲的主要是“道”,作者在开篇就说道:“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淮南子·原道训》,下文如无特别注明,引文出处都是《原道训》)说明作者对“道”极为看重,认为“道”对天地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影响,甚至“天...  相似文献   

4.
老子、庄子同为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庄子思想多继承老子的哲学观念而来。历来研究多着眼于他们观点的相同之处,而注意二之间的相异则不足。作通过对《庄子》书中“道”论与多篇寓言的考论,认为庄子给老子之道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使“道”带上了明显的此岸性色彩,在悟道的途径上,丰富了道家学派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在谈到个人利益的时候,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往往把个人利益与道德评价联系在一起,倡导重义轻利的思想。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优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义”始终在“利”之上,“义”就是圣人概括的“理”──一种同事物的合理化趋势相背的,有别于西方科学理论的中国式理性,以这种理性判断的依据,形成儒家双重的价值观念,即“君子──小人”的价值观。董仲舒也特别强调“义”,他认为君子应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他说…  相似文献   

6.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古代诗人中算是一个寿星。“人生七十古来稀”,但他却“自惊七十犹强健”(《野兴》),“老躯健似中年日”(《闲游》)。近八十岁的时候,他写诗说自己“顽健人言见未曾”(《示二子》),“放翁耄齿犹朱颜”(《导仕杂咏》),“堪笑此翁顽似铁,还山又食一番新”(《野饭》),“发犹半黑脸犹红,老健应无似放翁”(《闲中颇自适戏书示客》)。过了八十大寿,还“齿牢尚可嚼干肉,目瞭未防观细书”(《老健》),“疏泉洗石夸身健”(《秋思》)自我感觉“暮年强健胜壮年”(《冬晴行园中》)。82岁那年总结自己身体健康的原因时写道:“吾身本无患,卫养在得宜。一毫不加谨,百疾所由兹”。从陆游留下的大量诗篇来看。他认为“得宜”的养生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老子之“道”的特性及其对现代人的启迪李霞“道”力何物?《老子》一书中基本上避免了直陈的做法,而是采取了种种描述的方式以显示其特性。这样就决定了对于老子的“道”,现代人很难用某个特定的现代概念去诠释清楚,而只能从老子赋予“道”的种种特性去理解与把握。第...  相似文献   

8.
《中庸》是《四书》中的一种,其中关于诚信有精到的记述。可能是受到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子思———孟子的影响,《中庸》认为,“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大意是说:向“诚”学习,使“诚”成为人的行为准则,使“诚”得到实现,这就是人道。《中庸》中论“人道”,大体上有四方面的内容:第一,天按照规则运行,人应该按规矩办事,不能随心所欲;规矩既含有法规,也包含道德规范。第二,天道不息(自然界不断运行,四季交替),相应于此,人道应当自强不息。第三,人要讲诚信,不自欺,不欺人,自尊、自信、自爱。第四,人不但要爱人,而且要爱万物(当然不包含…  相似文献   

9.
叫卖市声之祖敦煌遗书中的店铺叫卖口号□李正宇《左传》昭公三年(前539)晏子对齐景公已有“小人近市”之语;孔子倡言“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又曰“小人喻于利”;《汉书·食货志》载“法律贱商人”。在士人心目中深深种下了轻商观念,对商贾货卖...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是一篇自传性质的文章,以“五柳先生”自寓。文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说出了他读书的态度与心得。对于这句话的意义,一般人的理解认为,这是诗人说他读书时但观大意,不像经生那样死抠字句。冯钝吟《杂录》曰:“陶公读书,止观大意,  相似文献   

11.
1983年,这一年冯友兰先生与金岳霖先生都到了八十八岁,冯先生题联一付,贺金先生寿,这上联是“何止于米相期以茶”,下联是“论高白马道超青牛”。“米”字可分解为八十八,故八十八岁有称为“米寿”的。“茶”字可分解为廿和八十八,故一百○八岁称为“茶寿”。上联表示祝贺,并以茶寿相期;下联是指金先生的学问。公孙龙著有《白马论》,“论高白马”是说金先生逻辑分析的水平高于公孙龙。青牛指老子,金先生有《论道》一书,这是中国现代哲学中的一部著名形上学著作,“道超青牛”是推称金先生此书可与《老子》相媲美。  相似文献   

12.
“侑”是相佐相助的意思,“以乐侑食”就是在宴会中用乐舞来助兴佐餐。以乐侑食之风,历史相当早。《周礼·天官·膳夫》上便有了“以乐侑食”的记载。《诗经·唐风·山有枢》也说“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曰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周朝的大典、大宴,用大雅乐;一般的宴  相似文献   

13.
《老子》人性论思想可以从三个向度予以关照:“性自然论”从《老子》的“道”论出发,由“道性自然”而论断“人性自然”,呈现了《老子》人性论的理论背景;“性至善论”从《老子》的“德”论入手,由人类社会中价值理想的实现始源于至厚充足之人性的保存,来论断人性至善,凸显了人性的内涵特质;“性真论”从《老子》的“真”概念着眼,由人为之失和人文之伪来反衬人性之真,指明了复性工夫的修养路径。《老子》的这三种人性论诠释并不是互相矛盾、彼此割裂的。性自然论、性至善论、性真论三种观点的价值,在于各自关注到《老子》在人性思考上的不同向度,仅仅停留在某个向度中去理解《老子》人性论是片面的,是故务必将三者合辙并观,方能领会《老子》人性论的整全内涵。  相似文献   

14.
<正> 袁燮(1144—1224年),字和叔,浙江鄞县人,师从陆九渊,学界称絜斋先生。袁氏《絜斋家塾书钞》为"其子乔崇谦录其家庭所闻,至《君奭》而止"(《直斋书录解题》卷二),非其手作。《四库》馆臣认为:"燮之学出陆九渊,是编大旨在于发明本心,反复引申,颇能畅其师说。而于帝王治迹,尤参酌古今,一一标举其要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一)《书钞》不仅体现了袁氏的心学特点,而且是其政治思想的载体。一、畅发心学关于心与理。如陆九渊,袁燮也讲心与理,"大抵彻上彻下,只是一理,只是  相似文献   

15.
张旗 《华夏文化》2003,(1):32-34
《西游记》在四大古典名著中 ,较少涉及意识形态。它以故事情节连贯完整 ,想象丰富 ,突出的娱乐性 ,成为老少咸宜的优秀作品。但《西游记》不只是以情节取胜 ,它也表现出相当高的政治智慧 ,这方面的价值往往隐藏在故事情节不能完全照顾到的地方 ,容易为读者所忽视。《西游记》展示了这样一个秩序世界 :它以仙界———人间为基本格局 ,介于仙、人之间的是一个边缘地带 :妖界。仙界秩序由两部分组成 ,以“道”为主的天庭和以“佛”为主的“灵山”。从后来唐僧取经的具体过程来看 ,“佛”的法力造诣似乎要高于“道” ,但是由于“佛”以“寂灭成…  相似文献   

16.
《周易》“经”、“傅”与儒、道、阴阳家学缘探要黄克剑一《易经》中的易道1.《易》并不像郭沫若所描述的那样:剥去“神秘的衣裳”後,留下的只是“一个原始人在作裸体跳舞”。它确实从未脱去一个东方族类的童年的天趣,但正是这份天趣持久地滋养了一种浑全而富有渴望...  相似文献   

17.
孙霄 《世界文化》2014,(8):31-33
美国女作家蕾切尔·卡森的代表作《寂静的春天》(1962年)一问世,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书中阐发的生态危机意识令人震惊,引发了公众生态意识的觉醒,促成了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的成立。因此,该书被认为是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生态文学的里程碑。E.B.怀特曾评价《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和《汤姆叔叔的小屋》一样的书--一本有助于改变潮流的书”。  相似文献   

18.
北宋司马光《古孝经指解》所据经是目前传世最早的《古孝经》,南宋以来凡谈《古孝经》都依本于此。清鲍廷博还将“指解本”经提出来,冠以“宋本古孝经”之名刻入《知不足斋丛书》之中,《四库全书》也照样收录。今人还用传世“指解本”与日本传《古孝经》相比较,认为“日本传本比‘指解本’时代更早、内容也更可靠”。本通过考察传世“指解本”《孝经》和大足石刻范祖禹书《古孝经》,发现今传《古孝经指解》并非司马光的原本,而是经过后人改编,将其与范祖禹《古孝经说》、唐玄宗《今孝经注》相合并,在经上已有很大改动,已不再是司马光作《指解》时的原本了。后人根据传本《指解》经来考察《孝经》的今古问题是非常靠不住的。本认为,为了恢复司马光原书的旧貌,应以大足石刻本“古”对传世《指解》进行重新整理和校正.  相似文献   

19.
赤恩 《华夏文化》2000,(4):56-57
老子说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老子》2 5章 )庄子说 :“何谓道 ?有天道 ,有人道。无为而尊者 ,天道也 ;有为而累者 ,人道也。主者 ,天道也 ;臣者 ,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 ,相去远矣 ,不可不察也。”(《庄子·在宥》)在对“道”的认识上 ,老、庄的区别点并不十分明显 ,即尊奉天道、贬黜人道 ,自人而天 ,由此可以得至美、游极乐 ,从而成为至人。当然老、庄在“道”的问题上也有某些区别 ,此处不赘。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认为儒学是人学 ,关注宗法社会和人自身 ,尤其重视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道家注重人的命运 ,关注人类整体…  相似文献   

20.
黄玉顺 《寻根》2010,(4):28-34
西方传人的现代大学模式作为一种学制,丧失了某种“大学精神”。这种大学精神就是:居仁由义。这种大学精神乃蕴涵在“大学之道”之中。这种大学之道就是:立德爱人。这种大学之道最初表述在作为儒家“四书”之一的《大学》文本里。诚然,当我们用一个中国古有的词语“大学”去翻译西方的词语“university”并获得普遍认可的时候,这已经表明了两者之间尽管没有等同性,却毕竟存在着某种对应性;但这种对应性其实只是外在的,仅仅意味着,不论古今,所谓“大学”所指的都是教育体制当中在学龄上的最高阶段而已。换句话说,这种对应性并没有涉及大学的某种内在精神——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