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叶斯柏森是19世纪后期、20世纪上半叶世界著名的丹麦语言学家,在语言学诸多领域占有重要位置。为让今人后学更好地了解叶斯柏森其人其学以及我国学者对叶斯柏森理论学说的研究历程,本文介绍叶斯柏森语言研究道路,分析叶斯柏森代表性论著,探讨其学术思想和研究重点,进而将中国学界对叶斯柏森理论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加以总结,从五个方面指出研究过程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叶斯柏森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语言学家之一,《语法哲学》是其代表作。在该书中叶斯柏森阐述了很多重要的普通语言学理论,这些理论和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的表述异曲同工。叶斯柏森是"习惯语法"的代表人物,他把语言视为一套习惯,注重从说话者的角度,从语言外部对语言现象进行充分细致的描写和分析。和索绪尔一样,叶斯柏森的许多语言学观念和方法论是超越时代的,是我们在研究语言的过程中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3.
重温叶斯柏森的语言学理论,评述叶斯柏森的主要贡献,纪念叶斯柏森逝世70周年。  相似文献   

4.
一著名丹麦语言学家奥托·叶斯柏森(1860—1943)留下了一整套的著作,有关于普通语言学的(《语言》、《语法体系》、《语音教程》),有关于英语的历史和理论问题的(《语言的进步,特别适用于英语》、《英语的发展和结构》、《建立在历史基础上的现代英语语法》七卷、《英语语法基础》),还有关于外国语教学方法研究的(《外国语教学法》)。叶斯柏森由于第一个提出“语言的进步”这一理论而知名于世。叶斯柏森用这个理  相似文献   

5.
在语言学史上,奥托.叶斯柏森是为数不多、生命力经久不衰的泰斗人物之一。他毕生孜孜不已、勤耕不辍、著作等身,为语言学界留下丰富的宝贵遗产。其研究范围涉及语音学、语法学、语言史、外语教学、心理语言学、国际辅助语等语言学各个领域。梳理挖掘叶斯柏森语言学理论具有学术与实践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6.
焦玉琴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5):63-65,85
语句或语词因为语义上的歧义理解产生多种语义读入。词义转类、标点符号、语音、句法结构等都构成对语义读入的影响。语义异常又称为语义破格,英语本族语者的语法知识,除了能分辨歧义句之外,还能判断语义是否有意义或者异常。叶斯柏森的儿童习得语言的理论对认知语义异常现象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简要介绍西方著名语言学家叶斯柏森对英语词类划分的阐释,尝试挖掘其中的内涵与启示,进而思考汉语的词类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本框架,结合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理论及叶斯柏森的教学观研究课堂活动。通过阶段性教学实验、问卷调查及试卷中作文模块的成绩分析显示,建构主义框架下的英语词汇语境教学的课堂设计优化了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环节,有利于提高英语词汇教学和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9.
"格"识别的标准问题堪称语言学史上一桩公案,在以英国学者索南夏与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各自为代表的两大阵营之间展开持久论战。索南夏在当今语言学界知者寥寥,但"灵魂"与时俱进,其提倡的有关格位术语至今依然通用。叶斯柏森著作拥有庞大读者群,其格位观点在为实践证明行之有效,但他将词品划分方式移用于格位分类这一做法并未赢得广泛接受,其创设的部分术语也未能为普通语言学所接受。本文回顾这场论战背景,评析双方论点,探析论战背后的深层动因,力图还原论战全过程,从而说明学术的钟摆总在摇晃中寻找平衡,任何绝对主义观点及其处理方式均难经受历史长河之涤荡。  相似文献   

10.
《语法哲学》(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的作者是著名的丹麦语言学家奥托·叶斯柏森(Otto Jespersen)。叶氏于1860年7月16日生于丹麦兰内斯(Randers)。他就读哥本哈根大学时专攻语言学,主科是法语,副科是英语和拉丁语。1886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后留学伦敦,在牛津大学进修斯威特(Henry Sweet)的语音学讲座。1891年以《英语的格的研究》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即遍游英、法、德等国,并在柏林大学进  相似文献   

11.
叶斯泊森认为语言学家应忠实记录语言的使用情况,而不是人为地去规范语言的使用;应结合语言的发展史去研究语言,才能赋予语言理论最大的解释力;语言的本质是语言使用者的一种交际活动,必须结合使用者、使用情景、使用方式来考察语言;必须看到人类共同的生物基础和认知基础使得多样的语言中呈现出“人类共性成分”。以上观点可归纳为描写主义倾向、历史主义倾向、交际主义倾向、认知主义倾向。当今语言理论的发展事实验证了叶氏观点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重新审视这一理论,它的认知发展阶段与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韩亚婷 《海外英语》2012,(13):222-223,249
模因论是最近几年才引入我国的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是其核心术语,将模因论用于语言分析,能为语言分析提供一种崭新的研究视角。该文将对现在网络上比较流行的"XX体"语言变体进行模因论解读。模因论为语言的发展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特别是给如今的网络流行语这一现象以启发。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接触理论来看,土家语走向濒危的过程是历史渐进的过程,土家语被汉语替换是语言间的自然趋同,土家语的由盛到衰是本体发生变异的结果.因此,语言的衰变与消亡是由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所决定的,具有不可逆转性.  相似文献   

15.
It is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language is used for the purposes of communication. However, in traditional class language learning is treated as a process of acquiring knowledge, ignoring the most significant goal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Considering this situation,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theory which has shed some new light o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In the beginn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ocio-cultural theory in language teaching will be introduced and then com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finally, the implication of it o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相似文献   

16.
言语社区理论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理论。本文探讨了言语社区的定义和“社区”与“语言”何者第一位的问题,分析了言语社区具有的要素,以及怎样从语言学的分类上来确定语言变体。言语社区理论的发展将有利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各类研究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7.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个颇有争议的语言哲学概念。该文首先阐述了索绪尔及结构语言学派对任意性的理解,并指出了各派对该命题阐释的不足,然后列举大量的语言事实证明了语言符号中理性存在的客观性和任意性概念的相对性及可变性。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的语言总体表现为高屋建瓴、凝练概括,体现了大国领导人的担当与情怀。具体表现为:质朴简洁,平实家常,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富于感染力;善用讲故事的方式与受众同频共振,有利于凝聚共识。语言的传播力即是影响力,习近平话语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内容精准,认同度高的特点。习近平独特的话语风格,传递了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与担当,凝聚了党心、军心与民心;传播了中国声音,增进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提升了中国在世界发展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Danesi提出的概念流利理论为人们了解、解释英汉两种语言差异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引入中国后,这一理论被广泛运用于二语习得、外语教学、翻译等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各方面研究提供了借鉴。但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仍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研究缺乏全视角性分析,重实践轻理论,质量亟待提高。因此,未来应加强理论的宏观性研究,注重理论自身研究,完善理论基础,扩大应用领域,将理论与母语迁移、中介语等热点话题结合起来拓展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研究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角,也是新领域;既是研究思路的转向,也是研究对象的扩展。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并不深入,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地位和作用、语言含义和分类、语言艺术特质、语言艺术技巧、语言转向、语言效果等方面。尚存在诸多研究空间,如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哲学价值、已有理论论述、语言接受心理、语言发展、语言障碍、语言对比、语言运用、语言策略等方面。同时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也需要拓展和转变,还要借鉴意识形态叙事、政治修辞学、语言符号学等学科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