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吉本芭娜娜的代表作《厨房》从独特的叙事空间角度来体现作品的主体意义,认为有相似经历或感悟的人以及非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也可以相互关爱、扶持,共同生活在一起,在精神上产生共鸣。本文主要针对吉本芭娜娜的《厨房》进行空间叙事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的叙事结构取决于作家的主观陈述,且受到作家自身的文学观念、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等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山西乡村文学叙事结构风格多样、类型多变,以家庭为纽带的平行交错结构作品《三里湾》和以内部阶级斗争为主线的放射结构作品《创业史》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那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作家心态变化。本文围绕这两个作品试析山西乡村文学叙事结构的时代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梁欣  刘洵 《文化学刊》2023,(1):30-33
当今世界上动漫行业的两大巨头:美国和日本,由于两国在文化和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两国的动画作品在选材倾向、叙事风格、视听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在同是动物性题材的作品中,两国从动物种类的选择到叙事方式上都有着显著差异。本文以美国动画电影《小马王》和日本由漫画改编的连载动画《同居人是猫》为例,分析两国不同文化背景下在此类影片中不同的视听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2000年出版的小说《盲刺客》以其独特的后现代叙事视角被广为研究。叙事方式一方面有报道新闻故事和记实现实主义的权威,另一方面有讽刺性模仿和公开声明的虚构气氛,呈现出一种文化精神分裂症状态。本文通过对叙事方法中时空压缩的表现方法和大叙事与小叙事的解读来解析《盲刺客》中叙事方法的精神分裂性,从而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阿特伍德在作品中所体现的主题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的名字叫红》是土耳其当代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一部代表作品。其叙事结构颇具特点,主要表现在叙述分层和叙事时间上:作品有两个主叙述层和众多的次叙述层,主叙述层塑造故事框架,次叙述层深化作品内蕴;作品的叙事时间方面,故事时间是模糊处理的,多处采用倒叙、预叙手法,并多次采用更为复杂的时间交错处理。作品精巧的叙事结构服务于作者对东西方文明、传统与个人才能冲突之主题的展现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杨敏 《文化学刊》2024,(3):166-169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作家迟子建的代表作品。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酋长的女人的眼光为叙事视角来进行叙事,生动地刻画了鄂温克族的生活境况和历史变迁,展示了弱小民族在严酷自然环境和现代文明的双重挤压下所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亦融入了丰富的生命哲学思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小说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民族的多维度图景,揭示了他们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世界。整部作品透过富有特色的叙事方式体现了其史诗般的品格,本文将从作品自身的叙事特点深入分析作品运用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7.
张琳琳 《文化学刊》2023,(3):101-104
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对后世戏曲《西厢记》的创作有着极大影响,二者在叙述视角上有很大改变。《莺莺传》看似“全知视角”的叙述模式并未深刻细致地展现人物的情感、性格、心理变化和故事发展背后的促因,而是以冷静理性的语言陈述事实,更大程度上属于“内聚焦”叙事。与此不同,《西厢记》的故事叙述更加细致入微,对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细致,故事发展轨迹清晰,叙述模式属于“零聚焦”叙事。二者不同的叙事模式对作品的风格和思想内涵表达都有很大影响,也影响着作品在读者中间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叙事的成功与否决定了作品的审美效果。20世纪80年代,余华的先锋叙事通过对人性、现实的讽刺,对暴力、死亡的描绘,在当代文坛赢得了一席之地,并开启了先锋文学的时代。本文以《第七天》中的叙事艺术为中心,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即作品中圆形的叙事模式、以荒诞击穿现实的叙述方式、悲喜交融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9.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家》主要讲述了从战场上归来、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男主人公弗兰克解救自己的妹妹,并和她一同回家的故事,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男性拯救女性"的模式。但是,其中的女性叙事却展现了女性拯救者形象的建立、男性拯救者形象的消解和共同达到自我救赎的多元拯救模式。本文依托多视角叙事、罗宾·沃霍尔的"未叙述事件"的概念,以及莫蒂默的"第二故事"来探析《家》中的女性叙事,发掘作品中的女性声音和独特的女性叙事对于打破传统的"男性拯救女性"模式、建立多元的拯救模式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叙事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通过构建一个虚拟的微观空间来影射大社会中的矛盾冲突。秘鲁小说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在其代表作《城市与狗》中描绘了寄宿制学校中的百态,将虚拟的学校构建成了一个"微缩社会",折射出当时秘鲁社会的主要矛盾,如教会和军队的支配地位、暴力横行、种族歧视和社会分层等,显示了作品较强的社会批判性。  相似文献   

11.
在小说《扶桑》中,严歌苓对东西方文化交融之下的几种不同身份构建了不同的叙事模式。本文在跨文化视角下解读严歌苓《扶桑》的身份叙事,把握严歌苓对移民文化身份问题的认同,以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12.
李碧华以其怪诞诡谲的小说风格和凄美独特的语言模式成为我国香港文坛中不可忽视的一章。《青蛇》作为其代表作,是以民间传说《白蛇传》为蓝本而进行的饶有新意的重写,李碧华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女性叙事视角,特殊性别叙事有助于构建她亦真亦假的爱情幻世。本文通过对《青蛇》文本的性别叙事分析,发现其在叙事过程中展现在人物形象和主题上的性别意识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秦腔》这部作品不仅表明了贾平凹对城乡文化转型的立场,也向我们展示了一副乡土美景。在这部作品中,贾平凹将大量的方言土语用自己的感情色彩润色,使之呈现出新的面貌。本文主要从人物特点和叙事方法着手去探析《秦腔》的乡土文化特色。立足于作品本身进行本体探究,可以在还原作品本真的基础上提取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央视大戏“迁徙三部曲”——《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以其独特的叙事和精良的制作,成为中国电视剧最具影响力的作品系列之一。《走西口》和《下南洋》两部作品均出自以宏大叙事见长的女编剧廉越笔理下。  相似文献   

15.
《棋王》是阿城的代表作,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自问世以来便被看作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批评者也多从文化和语言角度分析其独特之处。但是,看似简单的叙事背后却隐藏着阿城的苦心经营。仔细琢磨作品的叙事角度、叙事时间等,便可以发现阿城对人物塑造及情节把握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6.
托尼·莫里森(1931-2019)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黑人女作家。《宠儿》作为莫里森的巅峰之作,在美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宠儿》中颜色的象征意义,来探讨色彩在揭示和深化这部作品主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此丰富和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为读者提供解读作品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明代拟话本小说的最高成就,也为后世其他文艺形式的创作和改编提供了素材。子弟书《青楼遗恨》取材于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作者韩小窗运用清新流畅的诗歌语言,进行开篇隐括情节,抒情为主、叙事为辅等创作性改编,使作品具有独特魅力,极具感染力,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8.
电影《悬崖之上》是一部具有显著文艺属性的优秀谍战题材作品。该片以卓越的拍摄手法,综合运用多种符号表达形式,通过深刻的情感书写、复杂的逻辑关联及细腻的心理表达在“雪一直下”所隐喻的特殊社会语境下为广大观众呈上了一部经典的光影符号叙事作品。本文从语境符号、结构与功能层面分析影片中的叙事情感,从话语符号、行为与物叙事角度开展叙事逻辑分析,从表情符号、叙事空白与观众参与视角分析叙事心理,以期探讨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福柯的话语权从话语角度对历史进行独特阐释,并对新历史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使得在宏大历史叙事中被边缘化的社会底层的人的历史以微观叙事的方式展示出来。托妮·莫里森在其《最蓝的眼睛》等作品中,以微观叙事代替宏大叙事,为黑人尤其是妇女和儿童争取话语权,书写属于他们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的战争》用细腻和诗意的语言展现了女性从女孩成长为女人的生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本文在了解"成长小说"的叙事特征及研读和品味该小说的基础上,从主人公生理和心理成长过程两方面来阐述该作品蕴含的女性成长与反思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