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明末李雯《破梦鹃》杂剧未刊稿的发现,引起治戏曲史的学者重视。徐立《古杂剧〈破梦鹃〉初探》一文,未能遵循"知人论世"的古训,对该剧撰者李雯、序作者徐芳等未加以考订,对近人题跋中的某些失误,也未予以辨析订正,就轻易将所谓杨慎的《太和记》当成最早的川剧作品,"这以后就出现了一个断档"。"《破梦鹃》杂剧的发现,为我们弥补了这个断档的缺陷"。本文则认为《太和记》非杨慎所撰,而是明代许潮的杂剧作品;李雯根本就不是四川文士,他为明末清初江西南城县的戏曲作家。明代川籍作家的剧作,与川剧是两个概念,不可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被誉为我国文言短篇小说之王,在世界文学宝库中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这本非同一般的书在作者蒲松龄成书后并没有刻印,而到乾隆中期,《聊斋志异》从作者家乡山东流传到浙江,在严州首次刻印。也就是说,《聊斋志异》的初刻本是在浙江建德刻印的。《骨茎琐记》说得很具体:“《梦阑琐记》云:《聊斋志异》,乾隆三十一年,莱阳赵起呆守睦州,以稿本授鲍以文廷博刊行。”  相似文献   

3.
《九云记》是据朝鲜小说《九云梦》增演而成的汉文白话小说,又曾吸纳数十部中国小说的内容,在东亚古小说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其作者的国籍问题曾引发激烈讨论,为"1998年文坛十大论争"之一,然囿于材料,迄无定论。利用新见《九云楼》抄本可重作探讨,首先回应中国小说论者的三大力证:《碧芦集》等文献记载歧见迭出,难成定论;小说的中国色彩因袭自中国小说并衍生出种种漏隙;不同来源文本白话语言优劣悬殊,作者并不娴于白话。其次从有关中国地理描述的反常讹误与朝鲜视角,词汇语法使用的非中文母语痕迹与朝鲜指向等认定:《九云记》作者是朝鲜人。  相似文献   

4.
更正声明     
《文化学刊》2008,(3):191-191
本刊在2008年第2期第174页"文化纵横·学人笔谈"刊登的《春秋记感》一文,错把作者写成了刘立志。经查实,此文作者系北京日报理论周刊部李乔。特此声明。并为由此给李乔和刘立志带来的不便,深表歉意。  相似文献   

5.
《石棚西崖新修关帝庙记》石碑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医巫闾山风景区大石棚景点。石碑碑额雕刻双龙戏珠纹样,双龙的腹、背以及下爪均饰以云纹。双龙及其他纹样均以龙珠为中轴,呈左右对称排列。龙珠下方为篆体“新修关帝庙记”六字,呈印玺状,两字一列,共三列。石碑正面共17行文字,楷书,字体工整端庄。第1行为文题,第2行至第8行为正文,第9行记录了本文作者相关信息,第10行至15行为相关官吏职衔附名,意类向帝君上表同奏。第16行落款为正文楷书书法作者张珺。第17行署成文时间。散文作者为清代乾隆年间锦州府广宁县知县杨鹏翮。文章记叙了石棚西崖新修关帝庙的来历、周边的景色、祭祀民俗文化等。叙事、写景、议论均有一定特点。本文参考《锦州府志》和《纂修四库全书档案》《清实录》《风俗通义》等文献对散文进行了校释,对散文作者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6.
正一句诗,推开了杭州闹市中一座古宅的大门,听到了一个绵延400年的书香世家的故事。"须知少年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2020年7月初,北京大学寄语高考考生的这句诗在网上引来热议。这首诗的作者吴庆坻(读chi,1848~1924年),字子修,晚号"补松老人",杭州人。著有《补松庐文录》《悔余生诗》《蕉廊脞录》《辛亥殉难记》,参与过《杭州府志》《浙江通志》  相似文献   

7.
挚虞《文章流别集》依时代为序,以文集、文论、文志三条结构编撰全书,较早地建构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本批评模式,在中国文学史学中有着重要地位。挚虞以"文章"笼括众家之体,显示了文学史"全史"建构意识,《文章流别集》为文学史研究提供较全面的各体文学史料,《文章流别论》成为分体文学史专论,《文章流别志》、《文章志》则显示了以作者为线索的文学史雏形。挚虞以流别为主纲,以作者为辅线的总集编撰体例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史写作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戏曲史源远流长,经汉、唐至宋、金逐渐形成了相对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从崔令钦《教坊记》所记唐代伶人的隐语行话"诸家散乐,呼天子为崖公,以欢喜为蚬斗,以每日长在至尊左右为长入",到宋元明的《圆社锦语》《绮谈市语》《金陵六院市语》《六院汇选江湖方语》《行院声嗽》,多与梨园行当密切相关,且宋元戏文、话本更是夹杂许多诸行百业的隐语行话。这一微观事物,自是不会从有过《迷史》研究的钱氏的视野漏过,而且又成就了一项抉隐发微的拓荒性成果,那就是一部篇幅不大但却语料文献高度集中的《市语汇钞》。  相似文献   

9.
本期以英国《金融时报》的《中国经济去年增长8.7%总量逼近日本》和英国《每日电讯报》的《中国的地下赌博问题》两篇文章进行点评剖析。作者剖析了外媒如何通过年度经济数据发布,来深度解读中国经济,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参考;作者还剖析了在报道"硬"新闻时,以人物故事作为新闻报道主线的"软"方式所具有的一些优点。  相似文献   

10.
何和平 《文化学刊》2023,(10):202-205
笔者以敦煌《论语》的经文为研究对象,以张涌泉《敦煌经部文献合集·四·群经类论语之属》为底本,以李方《敦煌〈论语集解〉校证》为校本,以王素《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为参校,并以传世的版刻《论语》及诸家校记为佐证,发现:1.敦煌《论语》未有定本,写卷异文较多,包括异体字、假借字、古今字、同义字、避讳字、讹字、羡字、夺字、乙字九种,可据此管窥当时当地的语言面貌。2.敦煌《论语》的校记已出,但以敦煌写卷《论语》为基础,以传世版刻《论语》为辅助,既可互证张氏校记之已言,亦可补注张氏校记之未言,尤其是乙字与同义虚字(词)方面。  相似文献   

11.
文学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当下呈现于我们眼前的多半是历尽淬炼后所得的结晶。然而,披沙拣金之余,文学史家们是否真能以眼前珍珠拼凑出时光隧道中曾有的光彩?《娇红记》便是一度被尘封的明珠。正当大量小说在明清两朝以各种千姿百态的面貌呈现世人面前之时,她却没人注意到。于是唐传奇到宋话本,元杂剧到明传奇,以至于明清小说的出现,众人都将这样的文学史演变合理化了。唐传奇如何进展到白话章回小说《红楼梦》的鼎盛问世?缺口被遗忘了。《红楼梦》的悲剧基因从何而来?或远溯自唐传奇中莺张相恋的蛛丝马迹,甚或归因于作者的天才英纵?本文将揭去《娇红记》千古以来面纱,针对它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开创性与示范性进行深入讨论,以期还与《娇红记》该有的历史原貌与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道德经》视野下分析哈代短篇小说《西波利村探险记》中蕴含的老子教育思想,探讨哈代与老子共同的有关世人修身养德的教育思想。研究发现,哈代在小说中塑造了主人公斯蒂夫在探险过程中成长为"唯道是从"的英雄人物,并将"与道同德"的圣人形象具体化为人物"失败者",以体现圣人对世人的引导作用。哈代在这部儿童小说中所表达的道德教育寓意与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提倡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3.
李广田作为乡土文学作家,其散文创作主题大多是民间风俗、人文风情,以及故乡风景。他的作品充斥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质朴,看似用词简单平实,但每一处都经过了精雕细琢。他在《画廊集》中收录了大量以赞美自然风光和抒写乡土情怀为主题的经典散文,如《野店》《画廊》《秋雨》《黄昏》等,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和大量的景色描写,寓情于景,使读者能够明显感受到作者对于故土的思念和情感的寄托。同时,《画廊集》还包含了许多对于人物的描写,如《记问渠君》一篇反映了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彷徨及底层劳苦人民的艰辛与无奈。而《画廊集》饱含了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以及对自然风情的赞美和热爱,是现代散文殿堂中一条极具特色的乡村画廊。  相似文献   

14.
方回与周密均为宋元之际的重要学者,但二人关系一直令后世难解,只因周氏在《癸辛杂识》中设专条记述方回"秽行"。经众多学者考证后,基本认定周密所言多与事实不符。从周密《癸辛杂识》写作角度着手,探究作者的书写背景与立场、信息来源、写作手法以及作者与方回间的矛盾,可以探析周密所记不实的缘由。周密此书具有批判亡国之臣的政治意味,因未言明材料来源而可能存在信息失实之误,且作者在创作中惯用小说笔法进行叙述,加之二人有诸多矛盾,因而才产生此类记载有误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古人的同一篇文章常常存在于多种地理方志文献中,而这些方志文献存在着节文与全文之分。以《全宋文》为例,其中的很多文章即源自地理方志文献,而《全宋文》编者在采录时有时会因疏忽而采其节文,忽略其全文。本文以宋代佛教寺院碑记文为例,根据地理方志文献,对沈辽《复放生池碑记》、杨幼度《重修法喜寺记(略)》、莫俦《淀山建塔记》、闻人符《灵池寺重建大佛殿记》四篇碑记作了补充修正。通过对《全宋文》节文与全文问题的简单辨证,笔者意在提醒学人在利用《全宋文》时,在阅读方志文献中的文章时,应该仔细核查、辨析,防止遗漏了一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说到中国电影市场的"吃螃蟹者",很多人可能会想到是周星驰的《美人鱼》。2016年2月8日,也即猴年大年初一,著名喜剧导演周星驰的新作《美人鱼》上映,以挟风雷之势迅速席卷电影市场,轻松超越2015年的票房冠军《捉妖记》,成为内地影史首个过30亿元的俱乐部成员,刷新成为新的票房冠军,迎来了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开门红"。在大众为周星驰所创造的票房奇  相似文献   

17.
河北定州清真寺现存的《重建礼拜寺记》碑,题为元人所撰,长久以来,被当作珍贵的元代伊斯兰教文献而屡屡为学者所引用。本文在姚大力先生论点的基础上,从碑文中《古兰经》"三千六百余卷"之误只能出自《大明一统志》、碑阴题名所见回回人人名的特点不符合元代的状况、《重建礼拜寺记》碑与同寺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重修清真寺碑记》碑有密切关系,以及由元入明中国伊斯兰教的巨大变化的背景等几个方面综合考察,认为《重建礼拜寺记》并非元人所撰,而是出于明人之手。并推测其撰文的时间在《大明一统志》成书的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之后,具体说可能就是《重修清真寺碑记》的撰写年代——正德十六年前后。  相似文献   

18.
关于蜀石经《孟子》刊刻者的问题,学术界长期以来未能达成共识。根据有关资料证明,刊刻蜀石经《孟子》实始自席贡,成于彭?,而宣和末年席益入官成都,见石经刻成,乃刻石为之记,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所征引的那句"伪蜀时刻六经于石而独无《孟子》,经为未备",正是出于席益的这篇记文之中。  相似文献   

19.
《人世间》在广阔的时间背景和空间背景下展开叙述。作者塑造了"革命女性""贤妻良母""知识女性"三类经典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构成小说文本的独特风景。其中,以曲秀贞、金月姬为代表的"红一代"革命女性的"不悔"与"忏悔"显示了女性与革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郑娟为代表的"贤妻良母"的"自觉"与"自足"体现出作者对"民间的天使"一类女性的审美偏好,对女性恪守"美德"的期许;以周蓉、周玥母女为代表的追逐"自由"的"知识女性",则显示出作者对女性叛逆精神和独立品格的认同。总体而言,《人世间》中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寄托了作家对"永恒的女性"的赞美,体现了作家朴素的现实主义叙事方式背后高度的"理想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20.
作为第一部用昆山腔谱曲革新后的剧目,《浣纱记》对后世的戏曲文本创作及舞台演出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使昆曲得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浣纱记》以《泛湖》作为结尾,含意深刻,本文将探寻以此作结的意义和影响,以剖析其文本创作的文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