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9 毫秒
1.
由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秘书处编辑、曹亦冰主编的《中国当代古籍整理研究学者名录》,已于 1 997年 3月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古籍整理研究学者名录》所收学者包括中国大陆各高等院校、专业古籍出版社及有关科研单位中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教科工作、古籍  相似文献   

2.
漳州文化传统对郑子瑜学术操作的影响毛策神交新加坡华裔学者郑子瑜先生已经好多年了。近年来,他曾在大陆出版了《诗论与诗记》、《挑灯集》、《中国修辞学史稿》、《唐宋八大家古文修辞偶疏举要》、《郑子瑜学术论著自选集》等学术、文艺著作。加上他分别在新加坡、日本...  相似文献   

3.
《南行记》是中国现代作家艾芜的成名作,作品以作者亲身经历为素材,以"劳工神圣"这一时代口号为精神支点,塑造了滇缅边民群像,抒写了特殊的社会文化,注入了作者的理想。追本溯源,《南行记》与众不同的叙述视角离不开童年记忆中祖母所讲故事"魏小儿西天问活佛"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范雅君 《文化交流》2013,(10):41-44
单士釐,一个对今人来说有些陌生的名字,却因《癸卯旅行记》和《归潜记》而为历史所铭记,其中《癸卯旅行记》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一部中国女子出国游记。从闺阁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单士釐亲笔记录了海外的风土人情与自己的经历感想,这在近代中国的女性中是极为罕见的。 清咸丰八年(1858)单士釐出生在浙江萧山。单氏是当地的旧家望族,单士釐的父亲单棣华、叔父单沅华均以研究宋学闻名。太平天国时,单家迁徙到海宁硖石。单士釐幼年失母,跟随舅父许壬伯读书生活,受到了良好的闺秀教育。这不仅成就了单士釐深厚的文化素养、成熟的知识兴趣,也为其日后走出国门,记录下旅行的所见所感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南北朝重要地理类文化典籍《洛阳伽蓝记》涉及大量地名,中国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载体之一,因而成为翻译重点。本文参照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词"翻译策略分类法,以《城内》篇中地名为样本,采用数据统计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华裔美籍学者王伊同采取的地名翻译策略。王伊同偏重文化保留性翻译策略,尤其音译、语言翻译和注释,但偶尔也采用归化法;其翻译手法灵活圆通,注释详尽可靠,颇受好评。王译有助于西方专业读者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6.
应湖北省恩施州和宜昌市的要求,我们邀请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北京周报》、《今日中国》、《中国画报》、《中国报道》、《对外大传播》等中央涉外新闻单位12位记者组成记  相似文献   

7.
以地震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云中记》是阿来十年伤痛积淀的一部关于生命和大爱的厚重之作,其中对自然灾害与生态关切、物质生存与心灵挣扎、生存与死亡等的辩证认识都体现了阿来作为藏文化传播者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特感悟与使命感。本文将从天人合一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本真挽歌、大爱至上之责任与信仰并行的生命赞歌、家园无价之经济与真情相撞的伤痕悲歌三方面进行剖析,以此解读阿来在《云中记》灾难书写背后所蕴含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大爱情怀,并期望能合理阐释阿来所铺叙的生命安魂曲。  相似文献   

8.
《九云记》是据朝鲜小说《九云梦》增演而成的汉文白话小说,又曾吸纳数十部中国小说的内容,在东亚古小说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其作者的国籍问题曾引发激烈讨论,为"1998年文坛十大论争"之一,然囿于材料,迄无定论。利用新见《九云楼》抄本可重作探讨,首先回应中国小说论者的三大力证:《碧芦集》等文献记载歧见迭出,难成定论;小说的中国色彩因袭自中国小说并衍生出种种漏隙;不同来源文本白话语言优劣悬殊,作者并不娴于白话。其次从有关中国地理描述的反常讹误与朝鲜视角,词汇语法使用的非中文母语痕迹与朝鲜指向等认定:《九云记》作者是朝鲜人。  相似文献   

9.
张岱年 1909年生,河北献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华孔子学会会长、中国文化书院名誉院长,是我国杰出的哲学家、哲学史家。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玄儒评林》、《真与善的探索》、《文化与哲学》、《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思想·文化·道德》及《张岱年文集》。  相似文献   

10.
《娇红记》被王季思先生归入《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中,其悲剧性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将从心理、社会和哲理三个层面,对《娇红记》所体现的爱情悲剧、社会悲剧、人生悲剧作初步探讨。这三重悲剧构成了整部作品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1.
河北定州清真寺现存的《重建礼拜寺记》碑,题为元人所撰,长久以来,被当作珍贵的元代伊斯兰教文献而屡屡为学者所引用。本文在姚大力先生论点的基础上,从碑文中《古兰经》"三千六百余卷"之误只能出自《大明一统志》、碑阴题名所见回回人人名的特点不符合元代的状况、《重建礼拜寺记》碑与同寺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重修清真寺碑记》碑有密切关系,以及由元入明中国伊斯兰教的巨大变化的背景等几个方面综合考察,认为《重建礼拜寺记》并非元人所撰,而是出于明人之手。并推测其撰文的时间在《大明一统志》成书的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之后,具体说可能就是《重修清真寺碑记》的撰写年代——正德十六年前后。  相似文献   

12.
汉字被誉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活化石",是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载体,故从文字的发展演变可以一窥先祖的生产生活。自汉字发明到现在,历朝历代有关文字的著作很多,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又当为其中之佼佼者。本文试从《说文解字》中收录的艸部字入手,立足《说文解字》,借鉴其他古籍文献,简要了解汉代的饮食文化,以期能对丰富现代饮食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我国戏曲历史悠久,从十二世纪形成以来,目前已繁衍出三百三十多个剧种,拥有上万个可以演出的剧目,以及近两千个剧团。它以精湛的表演艺术,独特的民族风格,享誉于世界剧坛,成为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遗留下来的戏曲古籍也是十分丰富,仅南戏、杂剧、传奇的作品,向来就有“词山曲海”之称。但由于古典戏曲作品的整理工作难度较大,涉及到曲谱、曲律、曲中衬字、大量的俗语、俗字、戏曲专门术语等,如果不具备这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很难从事这种工作,因此,经过点校、注释的戏曲剧本还为数不多,远远少于文、史、哲等其他古籍。近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遍使用和微机汉字库的建立,开始了用电脑整理与研究古籍的新时代,如《论衡》、《全唐诗》、《红楼梦》、《二十五史》等相继被输入计算机,可以分门别类进行检索,进行校勘,考订鉴别作品的真伪。这不仅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14.
张益  David 《文化交流》2006,(4):72-75
今年1月是明代著名作家高则诚诞辰700周年,高则诚的故里浙江瑞安市为纪念这位南戏鼻祖,举行了大型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会。高则诚流传至今的曲目有27种,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是脍炙人口的《琵琶记》。它不仅在国内流传甚广,清代中晚期又经东南亚流传到欧洲。1924年在美国留学的闻一多、梁实秋、谢冰心、顾一樵等人,以话剧的形式改编并演出了《琵琶记》(英文版),为中美文化交流史谱写了绚丽的一章。筹备:当代名家自编自演1924年秋,为了向美国师友推介中国文化,波士顿留美中国同学会动议用英语话剧演出中国戏文。但要在曲目繁多的古典戏文中选定…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丛书是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一套系列精品图书,已出版的有《中国画发展史纲要》、《中国民窑瓷绘艺术》、《中国历代皇帝陵墓》、《中国古塔》、《中国古代木刻与新兴木刻》、《中国青铜器概说》,新近又出版了《中国陶瓷简史》英、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戏曲古籍孔尚任《桃花扇》的影印和整理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 ,以期引起古籍整理和出版工作者的重视 ,为提高古籍出版质量而努力  相似文献   

17.
文创产品的开发是公共文化产业,激发自身服务能力,履行社会职责的重要手段。作为社会主义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公共图书馆可以借助数字化思维与互联网技术对图书馆内部的馆藏资源,尤其是古籍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设计,能够更好地传承古籍当中所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借助图书馆当中的多样古籍,进一步明确公共图书馆文化产品创意开发的重要方向。公共图书馆在开展古籍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既应确保文创产品符合创意产品的一般特征,又应结合优秀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文化创意视角下公共图书馆古籍产品设计开发策略,希望对广大同行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史安斌现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美国宾州大学比较化学博士,在明尼苏达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作博士后研究。他的主要作有《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身份》等。我们在做完这组“扫描,新闻发言人培训班”题目的时候,史安斌教授又接受了我刊记的专访,他从专业角度清晰地回答本刊记的提问,下面做些录: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埃 德加·斯诺,一位著名的美国记 者和作家,传世佳作《西行漫记》 的作者。 南京大学教授汪应果认为: 有关中国的事情,常常要通过第 三只眼睛才能获得国际的承认。 在20世纪中国内战及抗日战争 中,正是斯诺通过他的《西行漫 记》,使世界了解了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而了 解了红色政权……通过这些国际友人的第三只眼睛, 世界逐渐了解了发生在古老中国大地上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20.
南宋著名学者吕祖谦的《吕氏家塾读诗记》,是宋代集解体《诗经》注疏的代表性著作。《读诗记》对北宋以来学者的训释成果兼收并蓄,形成兼重义理与训诂的《诗经》训释之学,并以其谨严而创新的体例影响及南宋《诗经》集解体注疏的发展,同时也保存了大量丰富的《诗经》学散佚文献,体现着宋代《诗经》学的突出成就,在《诗经》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