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平原君身世与任赵相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不太清楚和有歧异的平原君身世、平原君任赵相等相关历史史实进行了考证;对平原君为政对赵国历史所产生的影响作了论证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毛遂在平原君那里当了3年食客,平原君从没正眼瞧过他。后来秦国围住了邯郸,平原君想从千儿八百食客里挑选20个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到楚国去游说求救,选了19人,想凑个整数,硬是想不起来凑谁。此时毛遂便自告奋勇,自个儿推荐自个儿。于是平原君把他凑了个整数,带他  相似文献   

3.
思佳 《学习之友》2009,(4):29-29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毛遂(平原君门下的食客)自荐时,曾就锥子与布袋问题同平原君(赵国公子赵胜的封号)展开过一场争论。平原君问他:“先生到我这儿几年了?”毛遂回答:“三年了。”平原君说:“一个有本事的人处在世上,如同锥子放在布袋里,锋刃立即会显露出来。先生已来了三年,我没有听到别人称赞过你的本事,看来依是没有本事的。”毛遂反驳道:“我的本事没有显露出来,是因为你没有把我放进布袋里。若早有人把我放进布袋里,岂止是脱颖而出,而且是会像禾穗的芒尖那样,整个锥锋都挺露出来。”  相似文献   

4.
毛遂自荐     
战国时,有个叫毛遂的人,是赵国平原君门下的食客。毛遂投靠平原君三年,一直没有表现才能的机会。不久,秦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平原君奉命到楚国去讨救兵,他选了十九位文武双全的门客一同前往楚国,  相似文献   

5.
成语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君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选了19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  相似文献   

6.
一九六四年,林彪一类窜到肥乡,巴巴地跑到赵平原君坟墓前面,对着一堆乱石断砖、一片枯树衰草,毕恭毕敬地凭吊了一番。临走,还滥用职权,下令把那块早被劳动人民砸得稀巴烂的旧墓碑重新拼补成块,树立起来。赵平原君何许人也?林彪一类为什么对他如此一往情深?我们研究了一下有关赵平原君的材料,发现其中大有奥妙。  相似文献   

7.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  相似文献   

8.
"一言九鼎"这一成语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此段话讲述的是秦昭王十五年的时候,秦国出兵赵国的成都邯郸,使其陷入困顿的状态。面对突如其来的窘境,赵王只得派平原君到楚国搬救兵,平原君的门客毛遂知道后,自  相似文献   

9.
谈“相人”     
“毛遂自荐”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了。当年平原君欲去楚计议合纵之事前,想从众多的门客中挑选得力随从二十人,但挑来拣去,只选中十九人,剩下这一个竟是左右选不合适,一时委决不下,这时毛遂毅然以国事为重,挺身而出,虽则受到平原君及那十九个捷足先登者的蔑视,也决计前往。岂不料在谈判出现胶着僵局之时,平原君苦无良策,  相似文献   

10.
幸运的毛遂     
都说毛遂胆识过人,才能超群,我以为毛遂不过是幸运而已。倘若平原君一下子选够二十人,而不是十九人,毛遂哪有自荐的机会?所以毛遂不是一开始就自荐,而是等到人数不够时才向平原君自荐,不能说他有胆识,更像是碰运气,而且运气不错,他入选了。毛遂劝楚王与赵国结盟的一段话,也看不出他才能超群,这话平原君也会说,只是碍于身份,平原君不愿也不能用揭人伤疤、让人出丑的方法迫人就范,结果刚好让毛遂有了可趁之机,又碰读写天地2004.2上了一个软弱的楚王,这才成就了功劳,捡回一条性命,否则碰上一个刚烈点的王,惹得兴起,这个莽撞的家伙早就身首异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