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角色游戏的社会性别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咏 《教育导刊》2005,(3):11-14
一、问题的提出 在女性主义研究中,与表示男女两性生理差异的"性别"(sex)相对,用"社会性别"(gender)表示社会基于男女两性差异而赋予他(她)们的不同期望、要求和限制.社会性别反映了社会文化对男女差异的理解,反映了社会文化对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的约定.因此,社会性别是社会文化积淀形成的结果,由此便形成了一定社会的性别文化.社会性别文化是一定社会中的男性或女性在社会文化中所共享的群体特征、行为方式、社会作用及象征意义等.从社会性别文化的角度去考察社会现象,是一种指向性别平等和性别公正的观念和思维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研究意识.  相似文献   

2.
男女使用语言差异的社会语言学及后现代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与社会文化背景关系密切。男女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社会环境制约而形成的社会性别与男女在使用语言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差异有相当紧密的联系。文章试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就英美国家成年男女在语言使用中的差异,分析了其背后所隐含的社会文化因素。从男女在语言使用差异的体现、内容、原因及影响等方面探讨其社会文化属性;并结合后现代主义关于话语与权力及主体建构的观点指出了男女社会性别的差异及其在使用语言上的差异其实是话语权力运作的体现,社会文化所赋予的男性、女性形象也只是话语建构的结果而已,并非与生俱来、客观科学的。因而,作为个体的男性或女性应该明白所谓男性或女性形象是社会权力运作的反映,而自身也可主动去建构更便于两性之间沟通、理解的社会性别。  相似文献   

3.
汉语和英语在构词、语义、语用及言语交际行为上都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性别语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男女语言行为的要求发生变化。语体差异是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决定了女性语体特征的形成。社会文化语境会直接影响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语用的差异反映了男女两性社会地位的差异。从社会文化语境层面来看,性别词语、闪避词、委婉语及女性规范化语言等句法语用特征均体现着女性语体独特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性别文化观念影响着男女两性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女性和男性的不同心理、生理特征和数学本身的学科特征,并没有造成两性数学能力差异.促进数学能力性别平等的对策有:继续扫荡“传统性别观”的残余,加强女性的数学教育,建构性别平等的社会性别文化.  相似文献   

5.
性度(性别度)指的是反映男性或女性心理特征的程度,它抛开男女生理上的差异,把人的体质、性格、能力和行为表现的特征抽象出来,分出男性行为和女性行为两大类.所谓男性度是指不管个体本身是男性还是女性,只看其真正的男性特点有多少,与女性特点有多大程度上的差别.男女两性的差别从行为上看只有程度上的差异,并不是非此即彼.  相似文献   

6.
语言使用的主体是人,人类有男性和女性之分,那么语言不可避免地就被刻上了性别的特征.性别语言作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一直是语言学家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首先从语音、词汇、句法语法和会话上介绍了男女用语的差异,然后从生理、社会和文化期望、社会劳动分工和社会地位不同来分析差异存在的原因.在跨文化和跨性别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对性别语言差异的认知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性别语言的差异和原因,为男女交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性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定社会为男女不同性别的人们所分别限定的所思、所为、所言、所觉的范围。也就是说性别身份确定之后,与之相适应的角色性别行为才能在性别文化的制约之下,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影响性别文化的因素很多,但总的来说,不外乎是社会文化因素和生理因素。生理因素是基础,在这一基础之上,社会文化因素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比之男性更为苛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女性原型,这在言语交际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透彻。本文试图通过对女性用语的传统观念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对女性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女性言语交际特征、风格的探求,对女性用语的特点作出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人在共同劳动中创造出来的,语言的产生、发展和死亡都与人密切相关。作为人来说,从性别的角度可以分成男性和女性。这种性别之分,也使得语言不可避免的带上了性别特征。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分工等原因,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地位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和差别。本文力图通过对男女语言特征的分析,探究其话语权势问题。  相似文献   

9.
性别(gender)差异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社会文化规定和塑造的结果,女性从性别体认开始主体性意识的觉醒。父权制文化正是以男女不同的生物机制作为压迫女性的自然根据,进而构造了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女性则以身体的实在感确立了其在世界中的独立存在和主体位置。以身体的平等意识表达现代人的生命伦理观,以主体"在场"的方式建构起女性"解放"与"平等"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0.
男性和女性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存在很多差异.性别语言差异源于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生理特征,更多的源于社会因素.不同的性别角色促使男性和女性获得各自的角色行为,成为不同性别文化的成员.性剐文化差异势必导致男性和女性在交际方面的差异,为两性之间的交际带来困难.只有了解不同性别的交际,才能克服性别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交际失误,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不可忽视孩子的性别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别教育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性别教育遵循着“男孩要有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的原则。那么,男孩是什么样,女孩又是什么样呢?在老师、家长心目中,理想男孩的标准是勇敢的、坚强的、有竞争能力的、果断的、有控制能力的,理想的女孩则是文静的、纯洁的、漂亮的、温柔的、顺从的。其实,每个人除了自身的自然性别之外,还有一个社会性别。自然性别也叫生物学性别,是指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生理差异。社会性别则指由于男女的生理差异而形成的对男女两性不同的期望、要求和限制。一些研究者指出,性别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以往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分别从语音语调、词汇、社会语言学三个方面对英语中的男女性别语言差异进行探讨。对于前两个方面,着重从语言形式的角度剖析了男女性别语言差异及其原因,指出标准、高雅的语言是女性区别于男性的典型特征,是其为了得到较高社会地位的集中体现。而男女性别语言差异在社会语言学中的体现,则是从交际的角度人手,指出话题、交际模式及交际过程在男女两性语言中的体现和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13.
女神信仰是闽南民间信仰文化体系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以妈祖文化崇拜为中心的闽南女神信仰不仅消解了古代中国社会男女在社会性别地位上的巨大差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越男性神灵成为整个闽南社会与文化的心灵寄望。以妈祖文化崇拜为中心的闽南女神民间信仰是男权社会视野下对女性社会角色的期待。研究闽南女神民间信仰对于社会性别文化建构具有重要意义,闽南民间社会主动参与女神信仰消解了传统社会男女不平等的性别观念。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大量史料和统计数据,证明中外妇女对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发展是有重大贡献的。女性和男性的不同心理、生理特征和数学本身的学科特征,并不是造成男女两性数学能力差异的原因。导致出现数学上性别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原因,只要继续清除"传统性别观"的观念,加强女性的数学教育,建构平等的社会性别文化,那么,在数学上和在其他学科一样,女性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相似文献   

15.
黄双  葛金国 《中国教师》2014,(17):74-76
<正>所谓"定势",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人心理上的习惯性倾向。而"性别定势",则是指人们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简言之,就是人们对男女两性形成的僵固不变的习惯性看法:理性者、勇猛者、富于攻击性者、独立者、擅长抽象分析思辨者为之男性;非理性者、温柔者、母性者、依附者、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者为之女性[1]。这种性别刻板印象,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影响男女两性在  相似文献   

16.
在实际的言语活动中,男女不同的性别身份似乎使得他们的语言贴上了性别的标签。语言学研究结果表明:在许多国家和社会中,男性与女性所使用的语言是有区别的,男女言语的性别差异主要集中在语音、语调、词汇、句法以及言语交际等方面。这些差异折射出语言使用者的社会心理、民族民俗心态、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由于它不是语言自身所具有的天然属性,  相似文献   

17.
性别研究在目前已是一门发展成熟的学科.它的关注点不在于男女生理上的差异,而在于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男女角色差异、及其在性格、地位、行为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目前在进行性别研究时人们主要从两个角度着手:社会语言学研究和女性语言学研究.性别是社会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变量,语言与性别关系的研究拓展了社会语言学从功能角度探索语言使用的视野,因此,其贡献对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本身都是不言而喻的.从应用的角度而言,对具体文化、具体语言社团中不同性别的语言使用进行研究,所得结果可指导人们的职业选择、职业培训、广告设计、二语教学等活动,其实践指导意义也不容忽视.性别语言差异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8.
实现性别平等是人类的理想。社会性别理论主张的社会性别文化体系、制度体系等在影响男女性别差异上远超生物因素体系,为探寻科学领域的性别平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由于社会制度的结构性障碍和女性自身内在性障碍,她们从"科学管道"中"渗透"出来,导致了女性在科学领域的缺席。营造培养女性参与科学领域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环境、完善培养女性参与科学领域的方法、拓宽女性参与科学领域的平台、摆脱女性在科学领域的边缘化角色,成为实现科学领域性别平等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性别、专业选择和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学科专业作为学术、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和人才培养的知识单位,研习某一门专业,意味着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还要接受相应的规训以养成被认可的素质和能力。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学科专业与性别文化联合建立起一套男女有别的规训话语体系,形塑着学科的性别特征,在这种逻辑的支配下,呈现出男性学科和女性学科的分野,其中男性学科培养的是"逻辑理性"和社会公共领域的"生产者、统治者",而女性学科培养的是"服从的品质"和"家庭私领域的照顾者、关怀者"。当毕业生持有这样的"文化符号"进入毕业生就业场域中时,文化符号就像一种筛选的机制,指引着毕业生就业流动的性别归属。与此同时,职业领域分工的性别化及性别隔离,也通过文化或教育等形式形塑着毕业生关于性别角色的认知,并导引着男女两性的学术志向及学科专业选择。高等教育在其间扮演的是一个复制社会性别并使之存续的角色。在高等教育领域,应该补充一种以往历史上被遮蔽或缺席的女性的声音,或可找到弥合男女毕业生在专业、职业中的性别不平等的一个有效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谈我国电视广告中的角色定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广告作品两性形象差异所持的价值判断,其着眼点主要是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和文化性别。广告作品通常会夸大女性年轻貌美的外在价值而忽视对其内在价值的展示和提升。由于固有的男权中心文化的存在,人们更多的关注了女性在广告作品中被“误读”的状况,而忽略了男性在广告创意中同样也被定型的现实。大量以男性形象的为主人公的广告作品,不仅在表现技巧等外在形式上,而且在形象建构的价值取向、观念形态等深层内涵上,其基本模式也都表现出惊人的雷同性。本文试图通过考察男女形象在我国电视广告创意中的角色定型.揭示男女两性被不同程度地“误读”现状,并将通过电视广告创意不同语境的分析,探究广告作品中性别形象的社会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