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与市场化背景下,传统的专业评价机制困境日益显现,重构专业分级评价机制成为高校专业自主调控机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在高校专业自主调控模式下,专业评价机制构建必须坚持相对稳定、质量标准、动态评价和开放评价等基本原则,要注重处理好评价体系构建中的各种关系,通过专业评价,促进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能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2.
地方高校专业结构动态调整与优化不仅是高校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需求。在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地方高校专业结构优化必须始终坚持适应社会需求原则、多样化发展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积极构建政府统筹规划机制、专业规划管理体制、机制、沟通协调共享机制,以期更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然而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专业设置不合理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构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有助于学校动态地调整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提升办学质量与效益,其中指标体系的构建是重要基础。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出发,初步构建了一套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指标体系,提出合理预警机制指标体系的策略,即集合多方力量共同探讨,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全面;全面考察数据获取途径,保证指标体系的有效可行;动态跟踪监测及时调整,保证指标体系的灵活合理。  相似文献   

4.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交叠背景下,建立富有弹性的工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已成为工程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内在要求。本研究采集构建了2010—2021年间全国高校工程专业调整数据库,实证考察工程专业动态调整的演进趋势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新工科”建设启动以来,高校增设工程专业的动力日益增强,且逐步转向以质量特色为核心的发展方向;但仍存在趋同性较高、周期性明显、专业有序退出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等问题。就驱动机制而言,高校工程专业调整受区域产业升级的外生驱动和优势学科衍生的内生驱动共同影响,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5.
对当前湖南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学科门类分布、专业种类设置、专业布点以及五年来专业调整情况的统计分析表明,本科专业结构存在着专业设置过于集中、偏于盲目以及专业调整滞后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应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宏观统筹,构建和完善专业设置相关机制,统筹完善专业区域布局,强化专业建设质量保障。高校应加强全链条统筹,坚持整体优化与特色发展、自主办学与自律发展、人才培养基本要求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完善专业动态调整。各部门及行业企业应积极配合,推动高校形成联动机制,共同推进湖南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机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6.
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一直是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环节,但我国高校在这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专业设置的盲目性、专业特色不突出、专业间内在联系性差、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落实不到位等,主要原因在于专业设置缺乏一套完善的动态调整机制。应该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构建完善的市场人才需求预测机制、专业质量评估机制、高校自我约束与评价机制和专业目录发布机制,优化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专业建设是高校的立学之本,是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实现就业目标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应明确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构建专业建设指导机制,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实施校企合作模式,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有效构建与专业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8.
以交通职业院校为研究对象,探索适应交通职业院校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的构建原则、构建流程、实施路径,为交通职业院校的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实践提供指导。提出构建交通职业院校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需建立政校行企多方协作的专业设置预警机制指标体系、制度保障体系、联动主体体系、管理与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9.
以高校专业综合评价为研究对象,针对专业综合评价中的模糊特性,构建了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专业综合评价指标模型。对专业综合评价模型的各个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及步骤进行了分析。通过合理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克服了专业评价中的主观随意性,并利用专业综合评价等级结果建立了高校专业调整的动态管理机制,提高了高校专业调整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在专业教育,其教育内容以及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十分紧密。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政府指令性专业设置模式,导致人才培养趋同化严重,特色化不足;专业设置忽视社会需求,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专业衍生机制被阻滞,造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僵化等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调整模式应该从政府指令转向市场引导,需要构建多元参与的专业规划机制,强化政府的"顶层设计能力";完善高校内部专业设置与调控机制,增强高校与市场的协同度;构建社会化的专业评估机制,发挥中介组织在专业调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专业动态调整遵循技术发展逻辑、外部社会需求逻辑、专业自身发展逻辑,专业动态调整的本质是三重逻辑的耦合。构建专业动态调整的有效路径,需在遵循三重逻辑耦合的前提下,合理设置专业动态调整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规划专业动态调整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管理经历了3个阶段。新时期需明确政府、市场、高校在专业设置管理中的定位,专业设置管理的制度设计可从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专业目录发布机制、专业调整灵活机制、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和专业成长有效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供给侧改革为地方高校加强专业建设提供了全新视角。本文结合淮海工学院开展专业综合改革的实践探索,分析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准入、协同发展、项目推进、监测评估和动态调整"五位一体"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思路和举措,深入阐述了专业作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素,其质量保障的重要意义,提出立足教育供给观,构建应用型本科专业质量保障机制,是解决当前教育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提升地方高校办学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大部分原因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试从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本科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的必要性和所遵循的原则,初步设计了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的指标体系和组织结构。最后,提出了几点思考,为高校专业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的概念及理论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高校专业集群化不仅可以节约办学成本,而且有助于构建竞争力较强、特色明显的学科专业体系。专业集群化是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一条重要路径,应从学科专业知识系统的关联性、市场需求的牵引力、学校战略管理的导向性、基础设施的完善、师资力量的整合和监督评估机制的建立等方面着力推动专业集群化,以促进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和专业发展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相辅相成,专业设置与调整对学生的就业及社会人才需求具有重要影响。构建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是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重要手段,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旨在解决人才供需失衡问题,以满足区域产业集群发展需求;解决专业建设内部问题,助推高水平、特色化专业发展;解决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方面的问题,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成长需求。高职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构建面临一定挑战,构建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应着重强化高职院校的主体地位,凸显专业优势,打造专业特色;发挥市场的自发调节功能,积极适应产业变化,推动优化与升级;调整政府的宏观调控方式,实施科学认证,实现错位发展。  相似文献   

17.
调整专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是地方高校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社会和院校多元主体参与高校专业的治理,才能促进高校专业调整科学有效运行。文章引入治理视角,分析专业调整的必要性,厘清评估调整的逻辑框架,提出专业调整机制的构建策略,总结专业调整工作的实践经验,以期为地方高校开展专业调整和评估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钟学城 《成才之路》2012,(1):I0016-I0016
教育部网站公布的一份文件显示,我国将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吉林省两所高等农业院校本科专业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专业结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高等农业院校专业结构设置和调整应当进行足够的市场调研,从国家、社会、高校三个层面共同研究专业结构发展趋势,发挥传统专业辐射力,带动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发展,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建立专业结构动态调整预警机制,加强高校共同协作,共享教育资源等观点,从而促进高校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由局部性工作转变为全局性工作,由季节性工作转变为经常性工作,由单一性工作转变为综合性工作。文章提出,应当站在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高度,努力构建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动态调节机制、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培育机制、高校弱势毕业生群体就业援助机制、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制等八大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