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儿童的生活离不开交往,儿童良好的品德形成也离不开交往。如何在新课程下的《品德与生活》学科中关注孩子的童趣,从小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我们以研究《品德与生活》课堂中师生交往,生生交往为切人点,以“交往式教学”为主要活动载体,结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来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以下是我们实践中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幼儿园教育中不同活动背景下的互动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采取自然观察法,对儿童与教师、儿童与儿童在不同活动类型中的交往行为进行了定量描述与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儿童与教师的交往和儿童之间的交往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王欣 《早期教育》2001,(11):6-7
游戏群体,是指儿童由于游戏关系而结成的群体。自然游戏群体,则是指非成人组织或参加的,由在同一游戏空间范围内活动的数个孩子,从共同的兴趣和愿望出发,自发聚集起来形成的游戏群体。居民住宅区空地上成群游戏的孩子就属于这样的群体。年龄的差异性,往往是这种群体的一个普遍特征,即这种群体中通常会有年龄大小不同的孩子。埃利斯等人(Ellis et al,1981)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从婴儿期到幼儿期,儿童与成人的交往持续减少,而与其他儿童的交往则持续增加,且儿童与年龄有差异的同伴交往比与同龄人交往更频繁。因此,自然游戏群体的形成是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  相似文献   

4.
学前儿童亲子交往研究的是父母与儿童的交往行为,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文章从学前儿童亲子交往的类型和特征、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亲子交往与学前儿童发展、有缺陷儿童的亲子交往等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学前儿童亲子交往的相关研究,并从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方面对以往研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儿童同伴群体是建立在感情基 础之上的,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自发建立起来的非正式群体。不同类型群体对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社会化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重视和研究儿童同伴群体,意义重大。儿童同伴群体的发展经历了由“前同伴群体”到“同伴群体”的过程。入学之初,儿童严重缺乏社交技能,交往本着就近的原则,冲突频繁,合作意识薄弱,同伴关系很不稳定,尚未形成群体,两个人还能交往,三个人在一起时,交往合作就会发生困难,属于“前同伴群体时期”。但在这种初步交往的过程中,儿童的合作意识、交往技能开始发展。在共同的学习…  相似文献   

6.
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30年代起,心理学界开始研究儿童社会技能的问题。到80年代,如何培养儿童的社会技能逐渐成为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本文综述国内外有关儿童同伴交往策略的概念、类型、策略运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儿童选择策略的因素的研究,以期对进一步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事件取样法,对混龄背景中儿童的异龄同伴交往行为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儿童异龄同伴交往主动性不存在差异;儿童更愿意与异龄同性同伴交往;大、小班儿童在选择年龄相差1岁或2岁的同伴交往上不存在差异;儿童使用语言方式和非语言方式交往不存在年龄差异,但存在性别差异;儿童异龄同伴交往行为性质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儿童异龄同伴交往行为结果与交往时间存在年龄差异;异龄同伴交往行为次数反映了儿童异龄同伴交往的态度,要考察异龄同伴交往的质量,还需结合交往时间与交往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社会测量法,测查小学阶段蒙汉儿童异性同伴相互交往的状况。旨在研究蒙汉小学生异性同学之间是否能建立正常的同伴交往。对测查的结果作t检验、方差分析等。结果表明,整个小学阶段,蒙汉、城乡儿童,异性同伴相互交往的程度远远低于同性伙伴相互交往的程度,异性同学之间缺乏足够的交往;异性同学相互交往的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年级差异,但不存在民族差异和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选择农村儿童亲子交往现状作为研究内容,同时针对目前存在的农村儿童社会发展问题,对农村儿童亲子交往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培养农村儿童良好亲子关系的策略。研究采用《亲子关系诊断测验手册》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并结合访谈法,得出以下结论:⑴农村儿童亲子交往存在儿童年龄、性别的差异,不存在家庭收入、父母职业的差异;⑵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亲子交往呈正相关;⑶亲子沟通与亲子交往呈正相关,亲子沟通良好的,亲子交往也比较好,亲子沟通不良的,亲子交往也比较差。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选择农村儿童亲子交往现状作为研究内容,同时针对目前存在的农村儿童社会发展问题,对农村儿童亲子交往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培养农村儿童良好亲子关系的策略。研究采用《亲子关系诊断测验手册》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并结合访谈法,得出以下结论:⑴农村儿童亲子交往存在儿童年龄、性别的差异,不存在家庭收入、父母职业的差异;⑵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亲子交往呈正相关;⑶亲子沟通与亲子交往呈正相关,亲子沟通良好的,亲子交往也比较好,亲子沟通不良的,亲子交往也比较差。  相似文献   

11.
交往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的交流过程.儿童早年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对于其正常的社会性发展是必要的;若剥夺交往则会使儿童失去安全感,产生抑郁、淡漠和敌意,对儿童情绪及整个身心的发展都不利.[1]对儿童交往的心理学研究,包括对儿童与生人交往的考察.美国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M·Ainsworth)就曾针对12~18个月的儿童,专门设计了一种"陌生人情境",用来观察儿童与母亲和陌生人相处的不同反应.可见,儿童与生人交往的现象早就进入心理学家的视野.然而,由于幼儿身心发展不成熟,社会化也不完善,加之现实社会的复杂多变,成人常常在不同的场合告诫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如何走出幼儿与生人交往的误区?本文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苗雪红 《学前教育》2004,(11):14-16
人类个体发育有着漫长的不成熟期,通常称之为儿童期。在这一时期,游戏是最适合儿童的一种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基于活动需要儿童之间自主交往结成了游戏群体,即自然游戏群体。作为儿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儿童游戏活动实现了对儿童与儿童自然游戏群体的双向建构:既建构群体交往关系结构,整合多极主体的交往共同体,又建构参与游戏交往活动的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失落与当代的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儿童自然游戏群体中的游戏交往实践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社会而言,都具有生产性,它生成儿童的交往理性和主体意识,以及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笔者通过人种志考察和控制比较后发现有二:一是造成儿童传统自然游戏群体失落的根本原因是基于人类生存实践的交往实践的变化;二是我们需从历史生态的视角审视传统自然游戏群体的时代局限性,教育中致力于培育丰富而和谐的交往生活.创设自然与人造环境相宜的儿童游戏场所,合理利用新旧游戏资源.给儿童适度的自主和支持.重建儿童的交往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亲子游戏是家庭内成人与儿童交往的重要方式。研究和开展亲子游戏,对于改善亲子关系,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具有特殊的意义。一、亲子游戏在儿童游戏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亲子游戏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儿童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儿童的游戏按照交往对象来分,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亲子交往及亲子游戏(注);2.儿童与实物的交往及实物游戏:3.伙伴交往及伙伴游戏。在儿童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亲子游戏先于伙伴游戏的发生,同时对实物游戏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试图遵循当今发展心理学界生态化研究观的指导思想,将儿童交往行为作为心理理论发展研究的切入点,以3~6岁正常发育儿童为被试,动态的交往行为为主和静态的交往关系为辅,全面考察同伴交往、亲子交往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比较同伴交往和亲子交往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大小。  相似文献   

16.
儿童社会化是儿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过程,然而,在儿童社会化中,交往问题更应该受到关注,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以及他们如何影响儿童的发展,我们应该如何关注儿童的交往以及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保证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交往是人们之间为了协调、联合力量去获取某种共同成果而进行的相互作用”,随着儿童越来越早地进入学前教育机构,儿童与同伴的交往已成为儿童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同伴关系是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并且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因而儿童与同伴之间的良好交往显得愈发重要。然  相似文献   

18.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当的儿童(0~18)岁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相容、情投意合、平等共处的关系。这种关系一旦形成就会给儿童以期望、榜样和强化作用。越来越多的事实和研究都表明由同伴构成的环境,对儿童社会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教育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理念下,本研究关注除学校和家庭场域外,儿童同伴交往的另一重要领域:社区生活.通过现场观察了解不同社区环境下儿童的同伴交往行为状况,如交往时间、地点、对象、活动、方式,以及处理合作、拒绝等特殊事件的行为方式.通过访谈法探究影响儿童同伴交往行为的社区因素.研究表明,社区人际交往环境、物质环境以及社区成员的关注和引导都会对儿童的同伴交往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一人际交往是研究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国内有一些同志参照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提出的社交测量法(即伙伴选择法)已对大、中、小学生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这为建设班集体和组织学生的各种活动,以及有效地教育每个学生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本文试就城市、农村中小学生交往意向的异同,不同年龄(学习)阶段学生交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