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回请允许我说到自己的"本行"--作为一名新闻评论课教员,我如何帮助学生接近评论写作,以及我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的普遍问题.我想,这对于评论课堂之外的评论初学者,也可能有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
两个月前,在湖南红网举办的时评研讨会上,主办方提出的议题之一是:"微时代如何做更专业的评论".我当时应邀作为作研讨会的主持人,抛砖引玉,对于论题中的"专业"一词,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我也想在这个探讨评论教学的专栏中总结一下我目前对于这个问题粗浅的看法.新闻评论有没有"专业性"?当代评论需要不需要"专业性"?如果有,并且需要,那它究竟是什么意义上的"专业性"? 首先,我觉得,"专业性"这个问题,是一个反映当代中国新闻评论或者说观点表达现象的一个真实问题.也就是说,人们确实会感觉到这个时代在大众媒体上传播的评论文章中有一些明显的"专业因素".  相似文献   

3.
"想好了再说",是本人即将出版的新闻评论集的书名。这部由浙江省记协编辑出版的"浙江记者丛书"之一的评论集,收入了本人近20年所写的评论、杂文、随笔120余篇,其中包括20余篇获浙江新闻奖和3篇获中国新闻奖的文章。2005年,应总编辑的要求,本人在宁波日报上开了一个评论专栏《张弓慢评》。"张弓"是我的笔名,"慢评"是有意与一些  相似文献   

4.
评论是报纸的灵魂,是体现一张报纸政治倾向、政治面貌的旗帜.怎样才能写好评论?从我们的实践来看,有几个关系问题需要解决好."受命作文"与"有感而发"报纸上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或短评等,不管是评论当前重大政治问题,还是评论某个新闻事件,总是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联系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的具体实际,针对干部群众中的现实思想和难分难解的问题,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进行分析、评论、说理,提出指导性的意见.一篇好的评论,为党、为人民立言,  相似文献   

5.
行动的写作     
这个专题我想让写作者自己说话,他们是写《十四家》的陈庆港、写《中国在梁庄》《梁庄在中国》的梁鸿、写《上课记》的王小妮,他们的职业分别是职业摄影师、大学教师、大学教师兼诗人.本来还邀约了写《冬牧场》的李娟,她还在遥远的新疆做一个真正意义的"劳力者",我不想因为我的约稿改变她的生活节奏.作为这个专题的主持人,我还是想,他们说他们的,我说的我的,这种主持不"主"的方式,也许倒可以有一种各说各话的嘈杂.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新闻学理论中,"公正评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理论观点,它的重要性起码在下面两个方面显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7.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更是当今媒体激烈竞争的利器。如今,在地市报采编队伍中,不少年轻人想写新闻评论,但囿于不知从何下手,或感到难以坚持,常常望而生畏,知难而退。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养成新闻评论的写作习惯,笔者认为,应注意把握好以下五点:一、树立"我能做到"的坚定信念"成功哲学"告诉人们:自信心,对于做好一件事至关重要。任何成功者,"在胜利到手之前,必定要拥有‘我一定做得到!’的信念。"学写新闻评论也是如此,没有"我一定做得到"的  相似文献   

8.
写评论苦,写评论难。苦在何处?难在何方?以自己的写作经历看,自觉苦在神思,难来灵感。工作中常听一些喜欢评论写作的朋友慨叹:"这个题目我怎么就没发现!""这个由头我怎么没遇到!""这个角度我怎么没想到!"等等。仔细忖度,这里所说的"没发现"、"没遇到"、"没想到",很大程度上涉及的不是评论写作本身,而是提笔写作之前的灵感问题。当然,这种灵感并非仅仅来自提笔之前,有时也来自写作之中和  相似文献   

9.
影评写作需要有感而发,写作方法不拘一格;影评写作应不以“小众“而惜墨,体现评者的公正与责任;影评作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更需要影评作者要善于捕捉影视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影评写作需要有感而发,写作方法不拘一格;影评写作应不以“小众“而惜墨,体现评者的公正与责任;影评作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更需要影评作者要善于捕捉影视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影评写作需要有感而发,写作方法不拘一格;影评写作应不以"小众"而惜墨,体现评者的公正与责任;影评作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更需要影评作者要善于捕捉影视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评论好写不好写?年轻同事问这个问题时,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好写.现在网络评论e纸风行,遍地都是"评论员".但这话其实只说了一半,就我个人感受而言,作为党报评论员,想要写出好评论,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相似文献   

13.
有些读者在给本刊的来信中提出了如何才能写好评论的问题.现在本刊编辑室发表这篇文章,供大家研究.写评论没有什么窍门,需要靠自己艰苦的劳动和学习.一般写评论的缺点是题目本身不够具体,目的也不够具体.这就冤不了敷衍成篇,很难写下去.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社论,从头到尾,说这个问题如何如何重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第一应该如何,第二应该如何,第三又应该如何,最后相信在什么什么条件下一  相似文献   

14.
5月22日,时任都江堰光亚中学语文老师的范美忠在天涯论坛发表文章<那一刻地动山摇>,暴露了自己在地震中舍弃学生,自顾逃生的行为.他写道:"我曾经为自己没有出生在美国这样的自由民主尊重人权的国家而痛不欲生!""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  相似文献   

15.
文章写作是有技巧的,新闻评论写作当然也有技巧问题.鲁迅说:"单是题材好,是没有用的,还是要技术."(<给陈烟桥的信>)可见写作技巧之重要.大家知道写文章要做到有"三性":生动性、准确性、鲜明性.但如何做到这里边就有许多技巧问题.诸如开头、结尾;段落如何展开;观点与材料怎样有机地结合;怎样引证典故、名言诗句等,文章如何有文采,有波澜;以及语法修辞运用的技巧等.写作技巧,就是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它是不能离开具体的思想内容而孤立存在的,因为技巧始终是为内容服务的,思想内容是第一位的.我们学习技巧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  相似文献   

16.
河南一家新闻媒体的负责人在复旦大学演讲时,特别提到了发生在郑州的张金柱案件.他全面回顾了这一案件发生之后,新闻媒体与办案机关之间的博弃过程.颇堪玩味的是,这个被学术界称为"新闻审判"的案件,最先报道的新闻媒体负责人在看到判决之后,却在第一时间以个人名义撰写内参,上书司法机关请求改判.  相似文献   

17.
入伍以来,我先后被授予"优秀地方大学生排长"、"优秀机关干部"、"优秀教员标兵"等荣誉称号,得益于自身"悦读"习惯,读书看报成为我成长成才的"助推器". 助我由"青年大学生"成长为"优秀排长".2000年我这个昔日地方大学生被任命为某团排长,而我学的是党史、法律专业,当排长虽然算不上艰辛,但因学用不"对口",总感到在工作上不能游刃有余.可我岗位工作、读书看报两不误.  相似文献   

18.
跟报纸的评论打了两年的交道,感到写好评论颇不容易。时间总是那样紧迫,水平低,想来个“慢工出细活”,多数場合又办不到。新闻总是有时间性的,到时候就要拿出来。在大跃进的年代,需要报纸“说话”的事情是太多了,想少发点评论,主观上不愿意,客观形势也不允许。同全国省报比起来,我们贵州日报的评论是不算多的,可是每月平均也有社论二十篇,在数量上还是可观的。在这些社论中,大致有三种情形:一种是对于一个时期或某个方面的重大问题的评论,它带有关系全省工作的全局的性质;第二种是属于一个工作业务范围的社论,对具体工作发表意见;第三种是配合一件新闻发表的社论,属于“即席发言”的性质。第一种社论在数量上较少,第二种是多数,第三种也不少。  相似文献   

19.
舆论引导,重在评论。评论是当代各种新闻媒体普遍使用的、面向广大受众的政论性新闻体裁。本着"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百姓呼声,针砭社会时弊,服务四个文明"的工作宗旨,我们清原电视台创办了新闻评论类栏目———《浑河观访》。作为这个栏目的责任人之一,从选题、采访到撰稿、编导和制作,浸透了我不少心血。这其中我感到只有把握政策、吃透"上情",贴近现实、选准话  相似文献   

20.
今年六月上旬,我们机关成立了红专学校,提出了每人每月写两篇文章的任务,接着七月份又开展了写作运动月,形势逼人,使我不得不拿起笔来练习写作.经过六十一天的苦战,总共写出了九篇二千字以上的论文,学习心得和经验总结,超额完成了任务.其中有四篇在"跃进"、"学习通讯"、"江西日报"和"农村建设"上发表了,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大丰收.对于这点小小的成绩,我非常珍惜,把它当做继续前进的动力.以争取更大的胜利.我仅仅有初中未罼业的文化程度,虽然经过六年多的革命锻炼,理论水平还是很低,实际工作经验又少,叫我写一篇文章,确实比什么都难.在写每篇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