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今年10月17日,陕西日报发表了一篇评论,题目是"大面积卫星田是新方向".这篇评论受到不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欢迎.留霸县学苏人民公社的干部和社且在学留了这篇评论以后,一致认为,这篇文章说理清楚,文字通俗,材料具体,对他们有很大的启发.一个叫郭光华的生产排长说:"以前我也有'高产赔本'思想,不了解卫星田的意义.如今听别人念了这篇评论,我没啥可说的了."这个社在没有学习这篇评论以前,小麦卫星田面积只占全社表田总  相似文献   

2.
最近我翻阁了近一年半以来的“真理报"的国际评论文章.从这一段时期的"真理报"的国际报道来看,国际评论文章大体上有这样几类:(一)评论员评论;(二)观察家评论;(三)"国际评论";(四)"国际轻济原评论";(五).国际问题的短评和札记等.先说评论员评论.。署名"评论员"的评论,是代表报纸发言的一种评论,从内容来看往往是评论当前国际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或某一国的政局(如评论日本大选等)等等.篇幅一般较长,短者三千字,长者可达五、六千字.署名"评论员"的文章,还有以"国际评论"为题的一种.这种评论是粽合评述当前国际上重大部问题的文章,而不是像前面那一  相似文献   

3.
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是新闻评论中观点的本质 作为新闻评论的教员,我一直觉得,新闻评论教学和研究,一方面,固然应该帮助学习者从阅读分析和写作练习中增强思维和写作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则应该寻找和把握到那些能够有效地解释和整合纷繁复杂的评论现象的理论视角和概念体系.只有借助后者,才可能实现对经验化的评论现象进行理性层面的把握和作为知识的广泛交流,而不仅止于感性的、分散的、"缄默"的个体经验.  相似文献   

4.
党报评论的一个重要成果顾勇华(中国记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全国"三教办"副主任)《湖北日报》23篇"楚论"系列评论是个了不起的成果,可喜可贺,可敬可佩.在此,我谈几点看法.第一,关于评价.我认为,这23篇"楚论"准确履行了党报职责.这职责,就是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中央的决策部署;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同时及时传播国内外各领域的信息,以及对一些新闻做出评论.从行文看,这组"楚论"文风独特,既有思想深度,话说得又很动听,很有个性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两个月前,在湖南红网举办的时评研讨会上,主办方提出的议题之一是:"微时代如何做更专业的评论".我当时应邀作为作研讨会的主持人,抛砖引玉,对于论题中的"专业"一词,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我也想在这个探讨评论教学的专栏中总结一下我目前对于这个问题粗浅的看法.新闻评论有没有"专业性"?当代评论需要不需要"专业性"?如果有,并且需要,那它究竟是什么意义上的"专业性"? 首先,我觉得,"专业性"这个问题,是一个反映当代中国新闻评论或者说观点表达现象的一个真实问题.也就是说,人们确实会感觉到这个时代在大众媒体上传播的评论文章中有一些明显的"专业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青年评论家曹林最近出版的评论集中,有一篇文章<从造谣到黑客:批判的价值次序>,引起了我的思考.我觉得,能够有人提出"批判的价值次序"这样一个命题,反映了当代新闻评论进入了一个"反思"的层次,即深入地思考评论自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徐雁 《出版科学》2006,(3):71-75
在雁斋的中华书文化文献特藏中,有一册扉页盖着阴文方章的<书评散论>,这是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秘书处的赠书,大抵是1990年春,我出席在云南昆明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图书评论研讨会"期间获得的会议赠品.  相似文献   

8.
姚庚荣 《今传媒》2007,(9):45-47
我写新闻评论30年,第一个十年是写小评论,小打小闹"豆腐块";第二个十年既写评论也写杂文,每年要在全国报刊发表百余篇;第三个十年有幸调来《常州日报》专写新闻评论.许多评论文章被全国众多媒体转载,在江苏省报纸好新闻评比中,我的作品多次获奖.同行们也常常问新闻评论写作有什么"秘诀",我的体会是四个字:情理交融.即既要有严密充分辩证的说理,又要有迸发的激情、流淌的真情;既能说服人,更能打动人.  相似文献   

9.
我要在本学期开设一门新的选修课<论证与辩论分析>.作为一个在新闻学院讲授新闻评论的教师,我的这种选择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当代新闻评论已经成为不同观点的人们在公共问题上相互说服的工具,因此它越来越重视论证;二是因为,由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说服活动,已经超出了新闻评论作为"文章"的静态框架,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说服手段和表达效果,这就使得一个过去一直"讲文章"的教师,出于好奇心和某种责任,不知不觉地走出自己原来的框架,开阔视野,广泛观察.  相似文献   

10.
一、新闻即时评论与媒介素养 新闻即时评论,‘是指网民在浏览新闻时对其感兴趣的新闻迅即做出的回应,长短不一,两三句者见多,这种形式在任何传统媒体上都是不可见的.网民在即时评论中能自由地发表言论,对所阅读的新闻及时反馈.同时与其它网民进行观点的交流与论辩,突现了网络传播的互动优势.当前,多数网站的新闻信息后都设有"我来说两句"、"我要评论"的链接.  相似文献   

11.
一、《山经》:怪物符号学 周志强(以下简称周):你的《失落的天书》(以下简称《天书》)一出来,我就有幸拜读,最近看到网上和报刊上关于此书的评论,尽管基本上是正面意见,但我觉得这些评论主要着眼于你对《山海经》之"谜"的破解上,似乎并未真正把握你这本书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敢开第一腔近年来,新闻改革的呼声很高.报纸评论的改革,理所当然是新闻改革的重要内容.从中央报纸到地方报纸,从党的机关报到各种专业报纸,这几年来都在注意改进评论工作,那种"假话、大话、空话、长话、套话""五话闹文"的评论已经越来越少,越来越成为广大读者所厌恶的过街"老鼠".这是令人欣慰的.但是,要真正提高评论质量,使我们的评论都能讲真话、实话、新话、短话,讲精辟的话、引人入胜的话,那还得花大力气,下苦功夫.同任何改革一样,报纸评论的改革贵在创新.新闻、新闻,就要力求一个"新"字嘛!报纸评论是新闻评论,当然也要求新,这是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3.
本期<新闻与写作>聚焦"社评与国际话语权",像是一场"关于评论的评论"圆桌会议.几位作者的身份很有意思:卢新宁主持中国第一官方报纸的笔政:胡锡进主持的环球时报被认为是中国民间的一种重要声音;张颐武、李希光、赵振宇三位教授,主业是教新闻评论课,也经常写评论.在我看来,教评论的和写评论的各有所专.评论写作的对象是社会生活之种种,评论教学和研究的对象是评论本身.写评论往往强调实践性,并不在意评论的创作原理;教评论的强调理论性,往往对评论现象作出归纳概括.这几位顶尖报社和学校专门从事评论工作的专家学者,以笔谈的方式讨论社评与国际话语权,从不同方向研究同一问题,这本身就是很好的创意.  相似文献   

14.
2012年8月,笔者在一个评论写作研讨会上,听到著名专栏作家、上海商报副总编辑陈季冰谈到他把自己对评论的追求概括为"一个事,一个理",感觉很受启发,觉得这句话可能触及了新闻评论写作的某种规律,也暗合了笔者自己长期以来对于新闻评论观察和思考中有所感悟却没有能够明确表达出来的认识. 回来后,笔者不断地思考"一个事,一个理"这句话的含义.自己觉得,这句话不仅包含着"事"与"理"的关系问题,更包含着评论作者传播、表达观点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评论好写不好写?年轻同事问这个问题时,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好写.现在网络评论e纸风行,遍地都是"评论员".但这话其实只说了一半,就我个人感受而言,作为党报评论员,想要写出好评论,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相似文献   

16.
评论需要辩证思维.这是我搞评论多年来的深切体会,我以为,这也是一名评论作者重要的必备的素质.那么,什么是辩证思维呢?就是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变化的方法想问题看事情,切忌用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作为一名党报的评论工作者,尤其要很好地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去观察生恬、考虑事情、分析问题,力争做到评论观点准确无误、分析全面客观、使人口服心服.  相似文献   

17.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报的评论在发挥着巨大作用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党报评论时,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即坚持党报评论有效与创新的统一.坚决反对所谓的"无用论"和怀旧的"万能论".在实践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党报评论的长处,克服它的不足,创新党报评论的形式和内容.具体来讲,应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抓住实质,别出心裁法 新闻评论论点往往产生于现实生活中.作者在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所谓"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在这一基础上,作者特别讲究别出心裁,不蹈袭别人,着意在"新颖"二字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9.
5月7日,人民日报在中国新闻名专栏"人民论坛"刊发评论《"问题意识"与"建设心态"》,阐述"问题意识"与"建设心态"的辩证关系。这是人民日报就源自我省的"我是建设者"大讨论,第四次刊发报道或评论。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等中央媒体已多次报道"我是建设者"大讨论。4月16日,中国记协以"我是建设者"大讨论为主题,在北京举办"我为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20.
文不对题     
新闻同业们希望我谈谈写评论的方法或经验。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难题。我虽然写过一些评论,但从来没有研究过评论的写法。我写的评论绝大多数是匆匆忙忙赶出来的,也可以说是逼出来的,有的是气出来的,不但文字粗糙,内容也不那么四平八稳。尽管自己力求准确公允,但水平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