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乐曲《春江花月夜》和张若虚的古诗《春江花月夜》虽为不同的文艺样式,但二者在创作手法上却有一脉相通之处。古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发展手法为鱼咬尾,古诗《春江花月夜》的句法多采用蝉联相生的手法,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诗乐一体”的传统源远流长。诗歌与音乐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并且贯注着中国传统的“和”的审美意识———“和谐、统一”,这是二者具有相通的审美特征的美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唐诗试析     
一、强若虚:《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是初唐时代的诗人。初唐的诗歌无论在内容上或形式上,都没有完全摆脱齐梁宫体诗的影响。张若虚是致力于摆脱这种影响、力求建立新诗风的诗人之一,在文学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这首《春江花月夜》,历来为人所称道。  相似文献   

3.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十分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古琴曲,是诗与乐、人与情、声与情结合艺术典范.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是作曲家徐景新在古琴曲的基调上根据现代审美,结合西方花腔的演唱形式创作出的一首声乐作品.在创作上不仅追求音乐的美感,更将人声作为乐器的一种,与钢琴伴奏相交融.本文从声乐演唱角度出发,探究歌曲体裁形式、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4.
作为美学十大经典名著之一的《人间词话》,同时也是王国维最重要的一部词学著作。《人间词话》在传统词话形式的基础上,加入西方哲学美学概念,构建一种更为严密的词学逻辑体系,在整个中国词学史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人间词话》不但以传统词话的形式阐述唐宋词,而且引入西方哲学美学概念,采用严密的逻辑体系对唐宋词进行整合,这对唐宋词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的由来及发展过程,详细说明了琵琶文曲的特点及各种演奏技法,分析了《春江花月夜》各个段落的意境和曲式结构及这首乐曲被改编成琵琶、古筝二重奏形式的优点,简单指出了《春江花月夜》在国际上享有的地位和得到的好评.  相似文献   

6.
音乐艺术是声音的艺术,也是听觉艺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以培养学生听懂音高、节奏、力度、速度、情绪、调式、调性、和声的描绘音乐形象及主题内容中所起的变化与作用.我在上音乐欣赏课时,通过分析音乐要素在描绘形象中所起的作用,让学生听懂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想象美,创造美。我在初三欣赏课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中,通过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领会、体验、感受、想象,适时地对学生实施美育。一、了解曲情,激发欣赏欲望。了解欣赏曲目的内容、形式、艺术价值是实施美育的前提。《春江花月夜》是我国民族音乐作品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7.
在初唐诗坛上,刘希夷和张若虚采用乐府旧题,创造出了新的诗歌意境,并进一步发展了七言歌形体。他们的代表作《代悲白头吟》和《春江花月夜》在诗体、意蕴和语言上都有某些相同之处,但在题材内容、观察视角和格调、用韵诸方面却有着明显的不同。两诗在表现技巧和驾驭语言能力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又被明确认为“出刘希夷《白头翁》上”。  相似文献   

8.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诗中表现的也是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到底是什么使得《春江花月夜》具有如此大的魅力,使文人墨客竞相折腰呢?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常静作品《离弦》、《呼吸》的调式、旋律、节奏节拍、伴奏等进行研究,探讨流行音乐元素与传统筝乐碰撞而产生的现代筝乐的形式与特点,认为现代筝乐的发展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0.
杨博 《初中生辅导》2006,(11):19-20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文章以其对居室“陋室不陋”的描绘,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所推崇的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平乐道的生活情趣,从而赢得了古今文人志士的青睐,被人们广为传颂,同时,在美学方面,也是一篇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好文章。它无论在形式上或是内容上都体现了人类崇高的美学倾向。同时表达了中国传统的美学心理和美学追求。一、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纯朴自然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要求,春秋时的老子、庄子就崇尚自然之美。主张人类社会回复到自然之美,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陋室铭》中,作者用“…  相似文献   

11.
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堪称一代名篇,自其诗学价值发现以来,大批学者对其进行了美学、哲学等诸角度的分析。本文仅从其哀而不伤的生命基调及宏大的宇宙意识、韵律节奏的音乐美两点切入,以期能够在对《春江花月夜》的解读方面,迈出一小步。  相似文献   

12.
《乐记》、《乐论》是中国传统儒家音乐思想的代表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礼乐教化”的认识上,这两本书无疑是具有经典意义的。儒家音乐美学由孔子发端,他极为重视音乐的人文精神和政治伦理功能,提出了“事君”“事父”和“尽善尽美”的音乐美学思想。孔子奠定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后经公孙尼(公元前五世纪)作《乐记》,荀子作《乐论》而形成极完整成熟的儒家音乐思想体系。儒家的音乐美学基本立足于统治者的立场,总体上由两条互补的基线构成,一是由孔子的音乐“事君”思想被提高和普遍化为“乐与政通”的政治型音乐美学形式模式;二是“事父…  相似文献   

13.
周冰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2):112-113
《呼兰河传》具有强烈的经久不衰的艺术感染力是由于作品本身独有的艺术风格,它植根于中国小说美学传统基础之上,融合了对中国小说传统美学的传承与变异。中国传统小说美学强调小说艺术生命力的源泉就在于它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在于它的真实性,它要求作品逼真、有情、传神,而《呼兰河传》恰恰完美地满足了这三点要求。  相似文献   

14.
《雨巷》和《预言》在诗艺特征和诗歌创作资源上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在意象营造上都选择了具有象征性的女性形象;诗歌形式都注重音乐美;同时两首诗都受到晚唐诗风的影响,对传统诗歌具有接受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叛逆性和创造性是支撑《野草》生命机体的两根强大支柱,构成了《野草》美学意蕴的内在机制。《野草》的叛逆性和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对传统叙事结构的改造;其次,体现在整个形象体系都洋溢着强烈的叛逆精神;再次,反映在极力肯定人的理性、使命和勇气方面。  相似文献   

16.
《爱星者与星》是菲利普·锡德尼创作的十四行组诗,由108首十四行诗和穿插在其中的11首歌构成。这些诗与歌在主题和风格上的迥异反映了锡德尼《为诗辩护》中的折衷主义美学思想。108首十四行诗以其逼真性和戏剧性接近亚里士多德的现实主义美学观念,而11首歌则以其灵动性和抒情性照应了柏拉图的理想主义美学观念。《爱星者与星》以文艺复兴时期两种两极分化的美学形式呈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但锡德尼并没有强调它们的不相容,而是通过诗与歌的交相辉映促进了这两个世界互补式的存在,因此整个组诗具有一种和谐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7.
《格萨尔》文学唱词和音乐的调式、节奏规律都是吸收和借鉴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西藏农业区和牧区的广为流传的山歌、牧歌和强盗歌的内容和形式而成的。在说唱的唱腔中,民歌中的三段二句这种程式,正好反映了《格萨尔》曲调的ABC变奏曲式结构,与民歌曲式高度一致,同时,主段重复或变化重复首段,为歌手即兴创作演唱提供了现成的结构模式,艺人或歌手只要根据这程式,填充具体词句就可以完成其创作表演了。  相似文献   

18.
敦煌所见五套大曲中与戏剧相关者共有四套。从内容看,四套曲辞中均有简单故事的推演,虽然情节较为简单,但故事主题明确,《阿曹婆辞》和《何满子辞》中有明显的代言叙事;从形式来看,四套曲辞均为用于歌舞表演的唱词,《剑器辞》和《苏莫遮五台山曲子》在演唱过程中具有相应的既定调式,并配有伴唱的舞蹈。这四套大曲通过歌舞的形式,借助不同调式的唱词叙述简单的故事,已经具备了歌舞戏的基本要素,应该属于唐代早期歌舞戏表演时的剧曲。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翻译学而言,美学模式可以说是翻译学的重要模式之一,原因是美学模式能最充分地反映汉语的本质特点和中华文化的本质特点。中国的翻译美学源于中国的传统哲学和美学,从原始社会至各个朝代推陈出新,其踪迹遍布《周易》、《老子》、《庄子》等经典。严复、傅雷、钱钟书的翻译学理论也无一不是在借鉴传统哲学美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20.
重优美、多感伤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美学风尚,《聊斋志异》虽是一部文言志怪小说,但无论从它对现实社会的反映,还是对理想世界的歌颂,以及艺术意境和艺术格调等几方面来看,都具有浓郁的感伤的美学风致。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