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存在主义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存在主义哲学研究的注重点的概述,使整篇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在此理论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对《动物园故事》进行存在主义解读。这一解读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从存在主义对个人存在的情绪体悟看;二是从存在主义人与人之间的排他性看。而作为阿尔比戏剧代表作的《动物园故事》与存在主义则在某种程度上产生的共鸣。  相似文献   

2.
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生存境遇说。它认为人的实存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境遇中的存在,人并没有选择他的那种特殊境遇(在其中发现自己“存在于世”),但是他发现自己受到一个陌生而敌对的环境的压制和包围。人的境遇的界限不仅是一种物理性质的界限,而且也是一种心理性质的界限。在某种情绪中人不仅觉得自己是一个他周围环境的因犯,而且觉得受自己变化的情感的限制和奴役。  相似文献   

3.
政治存在主义是作为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的国家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它的真实面目是纳粹暴政的帮凶。它“超越”了存在主义,从而导致了政治存在主义与存在主义的根本对立。在自由观问题上,马尔库塞的个人的自由实战论批判了政治存在主义的他治自由观。  相似文献   

4.
让一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是法国存在主义大师。在他看来,哲学就是探讨存在,但他关注的不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概念,而是人的存在即自为。自为的特征就是“不是其所是,是其所不是”,一句话,就是自由。  相似文献   

5.
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与自由,认为人生活在无意义的宇宙中,人的存在本身毫无意义,但在存在的基础上,人可以进行不断地自我造就,从而获得丰富多彩的生活.阿贝尔·加缪的短篇小说《来客》从存在先于本质、偶然荒诞、自由选择、人与人的关系四个方面体现了存在主义理论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三个核心理念"绝对自由""自由选择""他人即地狱"对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其学术界鲜有研究的《巫术师》自由主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探讨主人公尼古拉斯在追求自由过程中历经"绝对自由、自由选择、他人即地狱"的生存体验,这些生存体验构成了他在追求自由过程中对存在主义思想的认识。研究认为,小说借助巫术师康奇斯导演的"神戏"让尼古拉斯在历经各种挫折之后获得成长,充分表达了福尔斯对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认可以及对于芸芸众生追求自由的指引。  相似文献   

7.
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是绝对自由的。然而自由与责任不可分割,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其目的在于肯定人的地位、尊严和价值,最后解放人。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萨特称存在主义是一种"人学","人道主义",存在主义自由观是一种人道主义自由观。它在把人投向未来的同时,人也在不停的形成与创造中,人是人自己的未来。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8.
《人性的污秽》是由菲利普·罗斯编著,译林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他是美国当今文坛地位最高的作家之一,曾经多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人性的污秽》是以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进行撰写的。用存在主义来研究这篇小说,通过自由选择论与他人的观点对这篇文章进行了解,从而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当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9.
黄芳炜 《考试周刊》2011,(10):45-46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作为西方当代主要哲学流派逐步为广大绘画者所接受,它主要研究个人的孤立的非理性意识活动与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存在主义是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思想和行为的反思。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非常好地阐释了人类的孤独、存在、  相似文献   

10.
本在指出萨特和加缪基本观点的“同”与“异”的同时,与《围城》进行了比较,提出《围城》的哲理题旨在存在主义相通,表达了“存在”的荒诞性,但在人的生存观念上,与加缪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有所不同,似与萨特的乐观主义“介入”观念类似,带有人本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1.
人具有自由的本质。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的本性,人的自由在于不服从上帝和任何权威,也不受任何自然和社会的约束,自由主要是选择的自由,自由就是责任,自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根据存在主义的观点,教育应以个人的自我完成为目标。教育应当维护个人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因此,在语课堂上,教师的作用不是控制学生,而是使他们能自由地做出选择,并追求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实际上,给学生多少自由,也就意味着给学生多少责任。这能在本质上激发学生学习语的热情,让最令人感兴趣的、有浓厚人关怀色彩的语课回归自我。尤其是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如果让他们一个个违背常情,老气横秋,没有少年人的蓬勃生机,显然是有悖于他们的心理结构的,因为人生来就是自由的。福禄培尔认为,“在良好的教育、地道的教学和正确的训练中,必须和应当由必然唤起自由,法则唤起自觉,外来的约束唤起内在的自由意志,外来的仇恨唤起内在的爱。……在压制否定一切、贬低一切以及重负压人和普遍化的地方,在严厉和刻薄引起反抗和虚伪的地方,任何教育、训练和教学的作用便遭到破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一、时间的放逐与回归 人的自由,本质上是与人的放逐同体共生的,人类因欲自由而遭放逐,被迫的放逐使其获得了有限的自由,而彻底自由则意味着彻底的放逐。白先勇的《寂寞十七岁》、《纽约客》、《台北人》和《孽子》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都笼罩在命运这双无形的双手下,遭受着时间、地域、情感三方面的放逐。在时间无情的流逝中寻找过去的青春与荣耀(《青春》中的老画家);在异国他乡沉沦、挣扎,想融入到异国却被狠狠地抛出圈外(《芝加哥之死》中的吴汉魂);情感与传统相悖,想追寻真实的自我,却被命运拒绝在幸福的门外,处于情感饥渴的人们要么奋力推开命运大门却坠入绝望或死亡的深渊(《玉卿嫂》中的玉卿嫂),要么活在自我封闭的世界中寻求安全感,心灵却得不到安慰,在孤寂的感情沙漠中自己温暖自己(《寂寞十七岁》中的杨云峰)。感情放逐中以长篇小说《孽子》最为突出,开篇就用“放逐”开始叙述一群青春鸟的无家可归,他们被父亲们放逐,唯一理由——同性恋。  相似文献   

13.
《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加缪的代表作品,小说塑造了一个“局外人”默尔索,默尔索的荒诞性表现在他对任何事情都持一种“冷漠”态度.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诞的无理性的,默尔索意识到了这个世界是荒诞的,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也是荒诞的,默尔索反抗这种荒诞的方法就是成为冷漠的“局外人”,然而,他自己却是一个对真实对生活怀有很深激情的人.  相似文献   

14.
《追风筝的人》于2003年一经发表就广受好评,其作者卡勒德·胡塞尼也借此在文学界崭露头角。它通过对主人公阿米尔的生活经历的描述,展示了阿富汗人的真实生存状况和人生困境。胡塞尼运用存在主义思想深入刻画了阿米尔的人物形象与人生经历,表明自由选择的重要性,最后通过阿米尔自我救赎的途径升华了作品的主题。《追风筝的人》所构建的人物关系符合存在主义的思想,社会的动荡、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更为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点。本文从存在主义角度对《追风筝的人》进行解读,揭示主人公在荒诞的世界中面临的情感磨难及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5.
存在主义作为20世纪西方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其产生对当时社会的文学、艺术、音乐等诸多领域产生广泛影响.存在主义提出的“世界是荒诞的”、“存在先于本质”等哲学命题影响深远.余华的《兄弟》中有着强烈的存在主义因素,他是在用存在主义的笔调抒写着时代的悲歌.余华向我们展示了作品中两个主人公的命运与两个时代的众生万象,兄与弟两人承受着时代变迁的悲欢离合,诠释了孤独的感伤与命运的篇章.  相似文献   

16.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后期创作的最重要作品,小说体现了海明威对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的人文关怀和终极探求,带有存在主义的明显印记。从人物到情节设置,再到主题的延伸,海明威表现出了明显的存在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7.
李成芳 《学语文》2005,(1):23-23,22
什么是人格?不同的人对其定义各不相同。“人格”就是“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辞海》)。“个人的道德品质”(《现代汉语词典》)。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说:“人格乃是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身心体系”;艾森克说:“人格乃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卡特尔说:  相似文献   

18.
李婷 《考试周刊》2012,(89):14-15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硬汉形象创作的典范。但其实本作品同样适用于存在主义角度的批评方法。从存在主义角度出发,《老人与海》中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满足了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诞的和自由选择的存在主义基本元素.同时也应和了存在主义文学家要求对环境塑造的鲜活性及文学家对于自身心境理念的一种解读和诠释。尽管人们对于存在主义大多持不同见解.认为会引入虚无主义.但《老人与海》体现出来的存在主义的晚期变化,即创作中既存在悲观、孤独、荒芜.又在虚无中试图重建信仰以支撑人继续生存的意义。所以海明威体现的不是存在主义的矛盾性理解,而是在为存在主义中的虚无理念和无目标的自我选择寻找或开辟一个崭新的解决方法。借助《老人与海》中主人公桑地亚哥的探索,具有存在主义风格的《老人与海》变得更具人情味和人道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9.
大江的代表作《个人的体验》描写了人生的悲剧性以及对其的超越,刻画了“生存的荒诞感、存在的虚无和人类对命运的抗争”,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受到了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同时又广泛吸收日本的文学精神而加以超越,形成了他独特的“日本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科技的高速发展为科幻文学的研究打开了局面,菲利普·迪克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作为科幻小说,透露出作者对现实中人类自身存在问题的介入式关怀,赋予了评论者以存在主义哲学的思考角度探索小说中人类存在本质建构的可能性。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视角观照赏金猎人德卡德对仿生人的追杀过程,可以看作是一场人类对自身存在本质的寻找之旅。德卡德在追杀仿生人的过程中,经历了由挣扎于荒诞生存困境到对外部世界感到心理与生理上的双重恶心体验,最终在自由选择中实现了对自身存在本质的建构,获得了自为存在对自在存在的超越。《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将目光投向技术未来的黑暗面,与超人类主义乌托邦形成强烈反差,具有超越性的社会批判与启示作用。从萨特存在主义角度揭橥文本的哲学主题,强调了哲学作为一种解码工具在科幻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也为国内新兴科幻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多元化的参考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