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可见语言的重要性。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因此,语文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教师语言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2.
语言:多一些黏着力,少一些匠气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的语言要锤炼、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常常通过风趣幽默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在给人以莫大的愉悦感、美的享受和诗意的熏陶的同时,把学生带进知识殿堂。语文教师在讲到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怕写作文.语文教师怕改作文.是学生不想写还是教师不敬业?都不是的。学生写不好.教师改不了.这是当前小学作文不争的事实.如何才能突破这一困境.下面笔者谈一些自己多年在作文教学当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言的艺术性是语文教师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在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如果教师的语言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生动形象,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他们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教师的语言枯燥乏味,平淡无奇,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会大打折扣。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性"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的实施,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对教师最大的冲击就是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感悟、体验、领会。但是一些老师在上课时形式的东西多.实质的东西少,不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重视基本能力的培养,“双基”这一概念逐渐从我们的一些语文教师头脑中淡出。学生在课堂上动口不动手,学生的语文根基是非常脆弱的。  相似文献   

6.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步履维艰,效果也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改革没有找准路子,语文教学基本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就语文教语文。为了尽快改变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大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国巾职教师向古今中外多方求索,以求良方。通过多方实验、比较,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借鉴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语文教改才能步人坦途。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欣喜地发现,新课堂的内容丰富了、形式生动了、气氛活跃了.学生因此变得兴奋而充满活力,教师因此变得睿智而饱含激情.但是,我们在尽情收获累累硕果的同时,亦尝到了不该有的苦涩.过去在三四年级才出现的一些错别字,现在已提前到一二年级,且学生的分析、概括、作文能力亦有减损苗头,此等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这次语文课改的目的是什么?这改革、那改革,新理念、旧理念,如果小学毕业后,大多数学生书不会读,字不会写,文不通,字不顺,那可真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悲哀.语文就是语文,有其自身的教学规律,小学语文教学理应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习得基本的语文技能,懂得语言运用规律.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多元理念”的提出可以说是对我国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盛行的“标准化”的强大冲击。确实.多元解读能让学生拥有独特的感悟.进发多彩的灵性.唤醒潜具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9.
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精髓。要在语文教学中大力开展“创造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创新”:教师“创新意识”强.教学没计有“创意”,教学过程有“新意”。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的语文教育视野中,教科书编者作为学科知识的供给者和语文技能的言说者,居高临下,远离阅读教学的视野。进入新世纪,在新课程的话语情境中,教科书编者继学生、教师、文本之后成为阅读教学多重对话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教科书编者如何进行多重对话,成为教科书编者、教师、学生以及其他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的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黄静臆 《广东教育》2006,(12):36-36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改像一股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打开了语文教学的美丽天地:教材内容变了,文本与师生的距离近了;教学方法变了,师生关系更融洽了;学习方式变了,孩子们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然而,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一些问题也如“美丽的泡沫”暴露在我们的面前:有些语文课,尤其是公开课,容量太大,节奏太快,课件太多。课常上教师连珠炮式地发问,手忙脚乱地演示,学生急急匆匆地对答,扫描式地观看,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没有回旋的余地,没有咀嚼回味的时间……如此。知识如何能内化?技能如何能熟练?  相似文献   

12.
高考语文试卷往往提供一些注释。据笔者统计,2007年全国18套高考语文卷中.共给了64条注释。平均每套卷约3.5条:2006年17套试卷中共有注释63条,平均每套卷约3.7条。这些注释绝大部分是给文言文阅读文本和古诗鉴赏文本作注的.少数是给现代文阅读文本作注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往往只重视字、词、句等基础知道的传授,过分强调“双基”训练,强调对课文的肢解分析。虽然这些教学方式都有着自己的科学体系,但却使得原本生动活泼,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变成了一门味同嚼蜡的工具课,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甚至视语文为畏途。“寓教于乐”是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尝试。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之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之中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锻炼他们的意志。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1.奠定教学的情感基调,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以情激趣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情感人,启动学…  相似文献   

14.
刘旺 《考试周刊》2010,(55):49-49
由“教”到“不需要教”,中间的过程长短不一,在语文教学中要想缩短这一进程。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诗意语文(包括诗化语文,下同),是当下几位年轻的小学语文教师所作的一项试验和研究。在进行较长时间的探索以后。他们又作了一些理论上的概括,光其是王崧舟、盛新凤、周益民等几位老师。这一研究和命题很有针对性.很有薪意,很育价值.受到小学语文教师以至语文教育界的关注,产生了较大影响,引起了犬家的讨论,当然也有一些争论。  相似文献   

16.
“活”是艺术的生命,语文课堂艺术也需要“活”。纵观当前一些语文课堂,学生似听非听、似答非答、似练非练的情况普遍存在。教师有目标,但落实不够;有训练,但力度不够;有提问,但设计不够:有导读,但指导不够。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累。如果有人听课那就更累,原因何在?我想跟我们某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实”有余而“活”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17.
向世礼 《湖北教育》2005,(10):38-39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逐渐得到了落实,传统教学的弊端正在被消除。但是在山区农村小学,由于信息闭塞,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的学习和理解不深,在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上与新课标的要求尚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残存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仍把持着课堂,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没有民主和谐,创新发展,自主、探究、个性彰显,这是其一。  相似文献   

18.
刘宗玉 《文教资料》2010,(32):67-68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课本,而应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要构建开放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需注意以下几点: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结合、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语文教学与学校其他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善于把握“语文元素”,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中习得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审美情趣。一、直击文字:体味汉字的意蕴汉字是最基本的“语文元素”。学习语文时,首先入眼的是一个个中国的汉字.只有从一个个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才会获得阅读的感受。所以,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20.
关于语文教学,具体内容很多,说法也很多。笔者以为,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就是教会学生怎样阅读一篇文章,使学生在具体的不断的阅读过程中,发展基础学力,发展健全人格。当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切切实实地训练学生,教会阅读的具体方法,经过历练形成习惯,形成熟练的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