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前言随着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现代训练和比赛的负荷也逐渐加大。例如:现在滑冰运动员一年的平均体力消耗要比六十年代初期高4—5倍;高级游泳运动员的年训练量达到3500公里,有时每天可达20公里以上;长跑运动员的周训练量达到150—200公里;自行车运动员一年的训练量平均达到30000~35000公里;划船运动员的年训练量为7000~8000公里。这样大的负荷,向运动员提出了特殊的体力要求。大运动量训练必然要造成机体的疲劳,  相似文献   

2.
前言综合训练是大运动量训练的产物,五十年代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年训练量在100万米左右;六十年代增加了一倍,年训练量达200万米左右;七十年代的年训练量在200万到300万米之间,有些国家甚至超过这个数字。随着训练量的增加,训练方法也起了很大变化,就水上训练而言:五十年代多采用单一训练,所谓单一训练就是指冬训练耐力,夏训练速度耐力,赛前练速度  相似文献   

3.
现代训练和比赛的负荷向运动员提出了特殊的体力要求,例如:现在滑冰运动员一年的平均体力消耗要比1962—1963年的指标高4—5倍。很多外国游泳运动员年训练量达到3500公里。每天两次至三次的游泳量达到15—25公里,而且强度也明显地增加了。自行车运动(公道)一年的训练量平均达到30,000—35,000公里。划船(单人小船)为7000—8000公里。训练和比赛负荷量与强度的提高延长了恢复期限。大运动量训练的后作用要延长几个小时甚至几昼夜。因此在研究早期恢复的同时研究晚期恢复也具有很大的意义。在目前运动过程的完善,是由于控制  相似文献   

4.
为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游泳运动员的)优异成绩的水平,一般来说必须稳定或者逐步降低训练量,同时使训练强度达到极限。对于长距离项目的运动员来说,采取的方法是稳定训练量;对于短距离项目运动员来说,则是逐步降低训练量。有些高水平运动员试图通过提高训练量使成绩达到新的飞跃,但通常都没有取得成效。改变各类训练手段的比例关系,也有助于保持最高成绩水平。在大大降低训练量(每周40~60公里以下)的情况下,许多男子短距离项目运动员的力量训练量,与争取达到最高成绩水平阶段相比大为提高(每周达9~11小时)。瑞典的彼罗·阿尔维德松和彼罗·约翰松,美国的詹姆斯·蒙特戈麦里和威廉·贝列特,以及阿列克塞·马尔科夫斯基,都认为他们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罗马尼亚女子中跑运动员在各次重大国际比赛中,取得一系列辉煌的战绩,涌现出一批世界水平的优秀选手。罗马尼亚女子中跑的训练特点是一切为了提高技能水平。在训练量方面,罗马尼亚运动员比其他国家女选手要大。一般认为,年跑量:800米运动员为4600公里+500公里=5100公里,1500米运动员为5000公里+500公里=5500公里。罗马尼亚女选手均超过以上指标达500公里。在训练强度方面,罗马尼亚专家们与一般传统的中跑训练观点不同。传统的训练观点认为,随着训练量的增加,训练强度应降低,而罗马尼亚选手是训练量大。训练强度亦大。甚至在重大比赛季节,她们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都很大。例如著名女运动员麦列什斯库1978年  相似文献   

6.
西班牙著名的马拉松跑训练专家何塞在研究了世界所有高水平马拉松选手的训练状况后,得出以下结论:高水平男子马拉松选手的每日训练量最低为20公里,最高为35公里.其中大多数人的全年训练量,每周训练课次数最低为10次,一般在开始准备参加马拉松跑比赛的训练之后,在5~6年期间逐步达到最高训练量.年龄20岁、1500米跑个人最好成绩接近4’20”、3000米成绩接近9’15”的女运动员,通过一年的专门训练,就有可能在马拉松比赛中取得成功,成绩可达2:40’之内,不断变换训练地点,对女选手能产生良好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7.
三、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现代高水平马拉松运动员训练的特点:是训练量大,训练强度高,一天进行两次训练,总时间有时长达6个小时以上。比如日本马拉松名将一濑古利彦,每天要跑35—40公里。现代马拉松训练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重点突出大里程训练,澳洲、日本运动员被广泛接受,他们每周训练量为210—250公里,如克莱顿准备期达280—350公里。另一种是重点抓质量训练,如欧美运动员,他们是在越野跑的基础上增加场地训练。他们重视强度训练,训练量低于澳洲运动员,萨拉扎尔每周为110—130公里,罗杰斯为160—230公里,汤普森为160—200公里。总之,坚持长期的科学训练,是他们取得胜利的基础。在我国马拉松运动员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内蒙为代表的耐力型运动员,一种是以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参加2018年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的中国国家竞走队作为研究对象,以赛前训练情况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以及数理统计法来对中国国家竞走队赛前训练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竞走队在备战2018年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期间(5周),以中等强度和中等运动量为主,平均运动量保持在80%,最大运动量为95%,并无超负荷运动训练的安排,每周总训练量在前4周呈现出逐渐递增的情况,在第5周,即赛前1周,教练组适当调整训练量,训练量减少为80%的平均水平,有利于选手储备体能,积极备赛。(2)在训练内容安排方面,本次赛前训练在高原地区进行,训练内容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其次是专项能力训练,速度耐力训练较少。本次备战2018年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的运动员,其赛前训练计划制定较为合理,训练内容以及训练方法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一、训练方法要合理 田径运动员在赛前要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和运动技术,科学地增加运动量。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水平和健康状况的选手,训练时在运动量的安排上必须因人而宜,循序渐进。在制定训练计划时,要注意训练节奏,防止突然增加运动量。尤其是赛前训练一定要科学安排,协调好训练量及密度,预防过度训练,避免运动创伤出现。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中长跑运动员陈萍高原训练计划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陈萍高原前、中、后训练的运动强度、运动量和训练方法的研究,探讨了陈萍高原前、中、后训练方法、计划安排的特点。研究表明:陈萍高原训练的特点是上高原前强度小,训练量大,主要采用持续跑的训练方法;上高原后训练量略有减少,经过两周的适应期后训练强度增加,并以混合氧训练为主,主要采用间歇跑、重复跑等训练方法;下高原后的前一周以一般耐力训练为主,采用持续跑的训练手段,赛前的专项训练以无氧为主,运动量减少,在训练手段方面,主要采用间歇跑、重复跑为主,兼有氧耐力为辅的训练。  相似文献   

11.
世界游泳运动自七十年代以来,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国际游坛新人辈出,各项纪录接连不断地被刷新,训练方法也不断改革,下面介绍游泳训练的趋势:一、高级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大大提高:目前,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年训练量达到了250—300万米,专项训练强度也大大增加,基本训练量比较稳定,而更加注意提高训练质量。  相似文献   

12.
研究恢复过程,了解恢复过程的特点,对于制订训练计划、安排运动量和确定训练间隔都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不同训练程度的运动员所能承担的训练量各不相同,同一运动员由于各时期的机能状态不同,其负荷量也不一致.在各项训练中,在不同的训练时期,对运动员所能接受运动量的能力了解得越清楚,就越能进行大运动量训练和确定合理的训练间隔.训练实践证明,大运动量训练是迅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最有效的手段.运动员工作  相似文献   

13.
在70~80年代初,游泳运动利用大运动量大数量,长段落中等强度进行基础训练,曾被人们誉为是这项运动的黄金时代,人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认识和运动成绩的提高。但经过十多年训练实践表明:尽管我们付出了一定代价,仍未能缩小我国与世界游泳水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跳高怎么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跳高曾经 3人 5次打破 3种跳高姿势的世界纪录 ,今日的现状却使国人大失所望 :在亚洲的大赛中 ,男女跳高冠军已难以见到中国运动员的身影。这明显的反差引起人们的思索 ,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 ?  我国跳高运动员之所以能在 2 0世纪 5 0~ 80年代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训练理论和方法是先进的 ,有创造性的 ,如郑凤荣的大运动量训练 ,就与当时的理论主张有矛盾 ,但教练和运动员 ,勇敢地尝试大运动量训练 ,结果产生了新中国第一个田径世界纪录。六七十年代 ,国际田径界还在以全面训练为主的情况下 ,中国跳高教练和运动…  相似文献   

15.
因为训练运动量过大而导致运动员身体出现不良反应,称为过度训练。出现过度训练,首先必须及时调整运动量,减少训练量和强度,降低训练要求,必要时还应停止一段时间训练;其次,加强营养,让运动员多吃一些营养价值高,容易吸收的食品,每天增加一次进餐;第三,  相似文献   

16.
当今体育运动的训练中,无论是教练员、运动员和科学研究工作者,都很重视训练量和对训练量的控制。因为训练量既是运动员的生理负担量的客观反映,又是运动量的物理特性的外部表象。一次训练课(或训练日)所采用的训练手段实施的结果,是由训  相似文献   

17.
当今在体育运动的训练中,教练员、运动员和科学研究工作者,都很重视训练量和对训练量的控制。因为训练量既是运动员的生理负担量的客观反映,又是运动量的物理特性的外部表象。一次训练课(或训练日)所采用的训练手段实施的结果,是由训练量来描绘的,因而它既刻画了教练员的匠心,又刻画了运动员的水平。如果把一次训练课比作一幕剧,教练员是编导,运动员充当着演员的角色。那么演出的效果,自然取决于教练员对训练量的控制和运动员对训练量承受的效应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各国优秀中长跑运动员减少训练运动量,采用一次训练量多次训练的方法,这种训练方法称为“多次课”训练,效果惊人。所谓“多次课”训练,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把过去1~2次课的训练内容,分散到一天3~5次或更多的课次中。例如:把过去一次主训练课中10000米的总跑量,分散到3次课中,第一次课为2000米,第二次课为4000米,第三次课  相似文献   

19.
当今高水平长跑运动员的训练是在训练量和训练强度逐阶段不断增加的条件下,以合理的训练课结构为保证的。训练课包括将各种训练方法与恢复手段作为一个整体有目的地结合运用。我们在20名高水平长跑运动员中进行了按训练方法的目的运用不同恢复手段的研究。我们发现,进行有氧训练时用长时间持续跑,慢跑与蒸汽浴,淋浴、游泳,碳水化合物一矿泉  相似文献   

20.
中长跑运动形式与训练方法相对单一,而且只有在超大运动量的刺激下才能达到高水平的运动成绩。这就要求教练员在枯燥的训练中培养运动员的训练兴趣,为此从实践训练中的方法运用方面对中长跑训练中培养运动员的兴趣进行一些理论阐述,为从事中长跑训练的运动员与教练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