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民彝”的概念是理解李大钊民彝思想的关键。李大钊的民彝思想是他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当时传人中国的西方政治学说有机融合的结晶,是探索中国自己的道路而形成的产物,也是李大钊日后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3个方面论述了李大钊的民彝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指出他的民彝思想植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是西方先进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3个方面论述了李大钊的民彝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指出他的民彝思想植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是西方先进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救国救民的先进代表,在其一生的理论求索中,使用了大量与"民"相关的概念,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为民、救民、重民、爱民的主张,形成了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民"思想。文章从中国传统哲学的熏染、西方近代政治学说的洗礼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奠基几个方面对李大钊"民"思想进行理论探源,说明李大钊"民"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积淀,并在他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5.
文化融通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命题。1916年,李大钊将中西方优秀文化因子有机结合,形成了他独特的"民彝"思想。事实上,"民彝"思想的产生也是他关于文化融通的初步尝试。1918年,他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正式提出了文化融通的观点。在文化融通的理论视角下,"民彝"思想具备了自己崭新的特质,即浓厚的哲学意味和伦理内涵、永恒性和神圣性,以及衡量事理的功能和政治目标的至上性。  相似文献   

6.
杨孝青 《唐山学院学报》2023,36(2):12-19,35
重视创造是李大钊哲学思想的鲜明特点。李大钊在会通"中西马"文化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创造"为核心的新哲学体系。从宇宙论来看,李大钊将《周易》的变易思想、道家的"道生"说、西方进化论学说以及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相结合,揭示了宇宙的存在是一个生生不已的创造过程;从认识论来看,李大钊从传统文化"民彝"一词切入,通过引入西方近代民主政治观念对其加以诠释,指出创造是人民的固有本性,进而揭示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从方法论来看,李大钊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会通东西方文明之长,创造灵肉一致的"第三文明";从实践论来看,李大钊通过"少年运动"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源头活水,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建设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7.
“民彝”是李大钊为追求时代潮流、将中西方思想有机融合而提出的内容十分丰富的概念。它是一个国家、民族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风俗,礼仪、习惯、道德等的总和;伸张、扩展是其特性,可能被压抑、障蔽,但最终会“发扬光大至最高点”;它实质是关于“人”与政治、社会历史之间关系的理论,它尊重和强调个体——“我”的自由发展。“民彝”思想的渊源主要是中国明清以来的风俗决定论和英国十九世纪中后期出现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8.
通过李大钊民彝史观、毛泽东实践观和冯契智慧说到广义的认识论, 这一思想历程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由关注自然本身到关注人,突出了人性、人格、个性自由等人的存在问题,运用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9.
孙训华 《沧州师专学报》2005,21(4):57-58,61
在中国近代的历史上,产生过许许多多的先进思想家,其中郭嵩焘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驻外公使,他对西方的亲身考察和了解对于当时国人而言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他的政治思想更是使中国的思想开始注入了一种新的血液."君民维系"思想的提出标志着当时的知识分子开始真正接触到近代西方的民主观念,从而也就揭开了中国近代走向民主化的序幕.  相似文献   

10.
五四前,陈独秀和李大钊提倡的基本是资产阶级民主观。陈独秀注重平等及多数国民的权利与实现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李大钊“民彝”的政治观念,其间理入了关注民众的色彩。他们的民主观包含了一些有利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因素。十月革命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部分人士认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也就是抛弃民主主义的过程;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部分人士则认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民主不再是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多数人的民主,平民主义不仅是一个具体的政治制度,而且是一个抽象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古代重民思想本质的问题,有人认为古代重民思想亦即古代的民主思想,或称民本思想.那么,在中央集权下的专制体制下,是否真就会存在所谓的"民主"思想呢?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西方的"民主"政治体制,我国古代延续上千年的"家天下"思想和儒家尊崇的"上下尊卑"的礼乐教化,使得中国古代没有出现过真正的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政治和政治思想的主流是借鉴西方的经验和做法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 ,“民”在这样的历史过程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传统的重民思想或以民为本的政治原则成为思想家们构建其政治理想时着意挖掘的资源 ,呼吁“重民”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有趣的是 ,“民”在这个潮流演进中 ,逐渐由被倚重的对象转化为广受批判的目标。由重民向改造国民性思潮的演化 ,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民”进入政治系统的历史轨迹 ,反映了君权的逐步衰退和国民在社会转型中所扮演角色的转换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与欧洲近代民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新视角,阐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对欧洲近代民主的影响。尽管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不是现代意义的民主,但其中“重民”、“德治”、“吏制”以及“有教无类”的“教育平等”思想,对于17-18世纪欧洲一大批启蒙学者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成为他们开创近代民主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这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重民思想,经历了萌芽、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古代处于主流地位的统治思想。以民为本、爱民、存民是古代重民思想的核心内容。历代统治者各种各样的重民方策,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使家天下万世相传。以史为鉴,古代重民思想对我党坚持执政为民理念和实践根本宗旨、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领导干部的实际工作等都提供了值得学习借鉴的思想、方略。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也有"民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历史传统,西方式的民主不可能照搬到中国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代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的某些形式,诸如兼听博纳、监督制度、科举制度、重民轻君思想、社会大同思想、反对旧礼教的束缚等等,经过批判地改造,可以为当今民主政治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6.
王韬的特殊社会经历成就了王韬和王韬的思想。由于他在与西方的接触当中,看到了早期的民主社会,因此在文章中多次拿西方的社会作为参照物,希望中国也能按其方向发展,体现了先进的早期民主思想,也许他所说的"君民共治"和西方真正的民主还有一定的差距,但随着历史的前进,目标总会有实现的一天。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深入发展科学发展观、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发展政治文明应从两个资源中提取营养。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保民"与"民贵"蕴含着打造和谐社会的丰富资源,是现代中国人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保民"、"民贵"等"民本位"资源中,挖掘组建现代中国和谐社会的传统资源,提出健全民本位政治制度体制是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应基于传统文明"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拥戴,天下才安定,社会才和谐"。另一方面,中国古代"贵民"思想在现代民主法治的政治背景中,必须吸收全球政治主流制度中现代民主政治的内涵,无视世界政治体系民主、法治的合理性的社会是不和谐的。在现代背景下,我们不能把"以人为本"简单化,应提升到"以民(主)为本(位)"的高度,才是科学发展观体现在当代中国政治文明方面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在1895年编写了《西学书目表》,他对西方的民主政治有着广泛涉猎,而他在《破坏主义》一文中写道:惟卢梭的民约论思想最适合当日中国。本文的研究对象即是梁启超在1901年所写的《卢梭学案》,在特定环境下,梁启超对卢梭民约思想的接受有一系列的"前理解",尽管是他山之石,但他对卢氏所言的自由权利、公意、法律等关键词都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和选择。  相似文献   

19.
五四运动后,中国出现了一批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后,继续坚持对民主的追求,重新认识民主问题,把民主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他们用民放解释社会主义,揭露和批判西方民主的阶级实质。其中,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20.
"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时期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为首的文化激进青年掀起的一场旨在批判封建主义,启蒙西方近代文化的一场思想革命。《新青年》则为其滥觞,浓缩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变迁,成为五四时期进步报刊舰队的旗舰,并影响着后五四中国新文化的方向。它经历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四个变迁。第一个变迁宣扬民主与科学、新文学运动。第二个变迁鼓吹空想社会主义。第三个变迁马克思主义初期传播。第四个变迁揭开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帷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