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好的故事》选自统编教材六年级上第八单元第25课。本单元以"走进鲁迅"为专题,意在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伟大的文学成就以及高尚人格。本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体现鲁迅的怅惘和失望以及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同时也表达了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通过对本篇文章的考量与分析,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有效的设计,通过教学案例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张伟 《甘肃教育》2023,(3):118-12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的颁布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好的故事》是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的一篇文章,单元主题是“走近鲁迅”,这个单元分别由鲁迅先生的作品《少年闰土》和《好的故事》、周晔回忆伯父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歌《有的人》组成。为更好地教学《好的故事》,本研究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带领学生走近鲁迅、搭建学习支架、写小练笔等方面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在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有几十处写到梦境,大多数梦境都是描写恶梦,而<好的故事>则于昏沉的背景之中,为我们打开了一种带着明亮的暖色和淡淡的温馨的回忆画卷,表达了鲁迅思想深处的那种执著的美好追求.  相似文献   

4.
<正>一、借助资料创设阅读与表达的情境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继续走进鲁迅单元,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好的故事》。(板书课题:好的故事)很多同学预习《好的故事》时,都有这样的感受:鲁迅先生文章的语言表达和今天不完全一样,课文不好读。——李×轩鲁迅生活在100年前的中国,他文章中的内容,离我们今天的生活比较远,内容不易理解。  相似文献   

5.
孤独是一种心理意识,是一种圆融的状态。真正的孤独者是高贵的,孤独者都是思想者。作家鲁迅就是这样一位高贵的思想者,他《野草》中的《好的故事》是一篇孤独绝望意识浓厚的散文诗,其由现实、回忆、梦境三个部分组合而成。通过深入解读散文中的生命哲学命题,以作者思维的内在逻辑为突破口,从时间上“现在的我”的孤独和空间上“现实的我”的孤独两个方面来全面解读当中所呈现出来的孤独意识。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生命哲学同生态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好的故事》可以说是一篇对美的期盼,也是一篇对生命及生命关系的赞歌。"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是鲁迅的生命渴求,也是鲁迅的生态理想,更是鲁迅衡量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标准。鲁迅正是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着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批判和重建。  相似文献   

7.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还是对宫廷痛苦生活的回忆,学界意见不一。“天姥”梦境雄浑壮伟,代表了诗人极度丰富的生命体验;诗人从梦境中苏醒,获得了超越世俗的生命感悟。  相似文献   

8.
<正>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互动:教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学习《好的故事》这篇课文。略。)二、摸准学情搭好脉师:同学们预习过这篇课文,谈一谈你对课文有什么感受。生:我觉得这篇课文很美。生:我感觉这篇课文有点难,鲁迅好像从睡梦中醒来,讲了一连串的梦中故事。生:我觉得《好的故事》表达了鲁迅先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相似文献   

9.
郑宏萍 《学语文》2004,(1):14-15
执著于人生道路的探索,是鲁迅一生上下求索的目标,也是其小说《故乡》深层叙事结构下的诗意逻辑。“故乡”不是“走向虚幻”和“理想幻灭”的终点驿站,而是“在荒地上踏出新路”征程的起点,是以“我”为代表的“少爷”一代人和以闰土为代表的农民一代人在封建自然经济解体以后寻求希望之路的出发地。解析《故乡》的叙事结构,不难发现鲁迅笔下如此深邃的意蕴。玛丽·劳勒·莱恩把计算机的递归功能术语引入叙事学,他说:“关于递归现象,叙事学家们至少对其中一种形式是非常熟悉的,那就是故事套故事或故事里嵌着故事。这种嵌入现象也可以用‘堆…  相似文献   

10.
《好的故事》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较突出的一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内外交困,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藐视黑暗,憧憬光明.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这篇文章体现了鲁迅向黑暗与虚无做"绝望的抗战"的硬骨头精神.在艺术上,该文具有三大特征:象征手法的运用;诗情和哲理的结合;精练、隽永...  相似文献   

11.
张鸣 《教师博览》2014,(2):49-49
<正>眼下,随着儒学的再次复兴,《二十四孝图》也再次走红,好多旅游点,都张挂《二十四孝图》,很多地方,为儿童讲授儒学经典,不仅有《弟子规》,还有"二十四孝"的故事。在好多人眼里,提倡孝道,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好事情。鲁迅先生曾经撰文,特意表达了对《二十四孝图》故事的反感,特别反感这些故事体现的虚伪和残忍意味。"老莱子娱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高二教材《短篇小说选读》中第一篇小说就是鲁迅先生的《在酒楼上》。这篇小说表现的是一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在走投无路的境遇中销蚀了灵魂的人生悲剧。而主人公吕纬甫也就成了鲁迅笔下困惑的和悲剧命运的知识分子的经典代表形象。下面我们不妨试着来分析这一典型人物的悲哀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3.
好的故事     
文学作品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两个字:虚构。戏剧、影视和小说要虚构,散文同样也要虚构。鲁迅先生这篇散文虚构了一个梦,那梦境真是美丽得出奇,就如同一幅法国印象派的油画。看来最好的故事就是最美的画。  相似文献   

14.
在《呐喊》《彷徨》中,人们无声无息地生存与死亡着。自然环境的冷寂、人的缄默以及微弱的时间流动,构成了静寂的生存世界和悄无声息演变的历史。鲁迅所建构起来的静寂世界里的一个个空间,是对"铁屋子"意象的"分有"。这种铁屋子般的空间给人一种死寂、窒闷、逼仄的感觉。这种沉寂,正是鲁迅绝望、清醒、寂寞的内心世界的外化。在这绝望之下,蕴含了鲁迅希望众人都来开口发声的期盼。  相似文献   

15.
关于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的主题思想,语文界的看法颇不一致,有的甚至是针锋相对的。本文试图就这篇散文诗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对有的研究者所持的论点,提出一些质疑。 我认为,《雪》这篇优美的散文诗,通过江南的雪景和朔方的雪景两幅画图,描绘了南方和北方不同的生活画和风俗画,表现了鲁迅先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强烈的生活情趣,从而反映了鲁迅先生对美好事物的缅怀和对壮丽斗争的向往,同时也流露了作者当时那种尚未明确看到革命前途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相似文献   

16.
从故事形态看,鲁迅小说《白光》讲述的是封建士子落榜殒命的故事,该故事批判的锋芒似乎指向封建科举给旧知识分子造成的生存困境和命运悲剧。从故事实质看,鲁迅小说《白光》那封建士子落榜而殒命的故事形态背后隐约揭示旧知识分子因为精神失根而引发出惶惑与找寻。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故事新编》在取材和写法上都明显不同于《呐喊》和《彷徨》,存在着“杂糅”、荒诞、“戏仿”等特点,鲁迅称之为“油滑”。然而总的看来,《故事新编》的创作有着鲁迅本人特定的创作心理、情感体验及源泉,明显是鲁迅创作风格的一次重大转变,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除了通过诗化的语言书写对现实的直接感受之外,还有部分篇章鲁迅则是借助梦境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所思所想的。《野草》中的梦包括现实之梦、怪诞之梦和虚实之梦三种形式,鲁迅借助梦境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相似文献   

19.
《好的故事》是鲁迅的散文诗作品,编排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教师在教学时应依据课后练习题,把握理解要求;基于阅读现状,明晰理解难点;借助相关资料,探寻理解路径,以此引导学生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读懂“好的故事”,从而走近鲁迅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20.
小说《故乡》通过一次回故乡的经历,描绘了一幅五四时期中国农村凋零破败的真实情景,深刻提示了农村危机背后的社会危机,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残酷的阶级压迫下农民的悲惨命运及生存状态的思考,反映了鲁迅先生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