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论语〉选读》时,经常把"视""观""察"混为一谈,过于粗疏,不利于学生养成踏实的学风。运用训诂学的方法,结合语境,仔细辨别三个字之间的区别,证明这三个字其实呈层层递进的关系,有一个从内到外、由浅入深的过程。只有细细地辨别每一个字,方能洞若观火,察知至深。  相似文献   

2.
“■”、“皙”、“■”形体近似,在文献使用上有混淆现象。从训诂角度来讲,“■”与“哲”是同源字,“皙”与“■”是异体字中的广义分形字;从汉字构形的角度来分析,这三个字有一个相同的构件“斤”,有相同的构件数目、结构方式、层级数目等,结构上确实极为近似。但是它们各自的不同构件决定这三个字具有不同的造字意图,所以,它们只可能是三个不同的字,而不可能互相合并。  相似文献   

3.
陈珊 《小学语文》2008,(1):109-110
【教材简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除“口语交际”和“习作”这两个板块之外,还有“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三个板块。它们分别涉及辨别形近字、积累成语和歇后语、了解成语故事等具体学习内容。看似零散,但仔细分析,我们就能发现它们具有内在联系。这三个板块以“成语”为核心。从“形近字”到“成语”,再到“歇后语”“成语故事”,体现了从字、词、句到篇的螺旋上升,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已”时我估计学生会“与己”混淆,就进行了反复强调。可是在作业中仍有许多同学把“己”写成了“已”,“把已”写成“了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把这两个字区分开来呢?于是,我写出“己”“和巳”的篆“书“””作为过渡,让学生联系字义来辨别这两个字的形体。生1说“‘:己’像一个人在做自我介绍,挺胸收腹,一副自信自豪的样子。”生2说“‘:巳’像一条蛇,巳时到了,天气暖和了,蛇爬出洞来吊在树枝上晒太阳。”这时,我突然发问“:对‘已’字你怎么想?”一阵沉默之后,生3举起手说“‘:已’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超越自己,战胜自我,所以这个…  相似文献   

5.
“的、地、得”被认为是现代汉语中三个性质和作用不同的结构助词,它们在上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概念被逐步明确,使用却一直随意且混乱。但其中“的”字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句中用“地、得”的地方常被写成“的”字。把这三个结构助词看成一个词。用“的”字甚至拼音字de表示是否具有可能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产生错别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时形近的偏旁辨别不清,便是原因之一。如哪些字是由“朿”,哪些字是由“束”加上别的偏旁构成的,学生往往辨别不清,因此写起这些字来,不是多一横,就是少一横,教师常常为此而煞费苦心,但收效甚微。我的做法是在这两个形近偏旁中,找出其中的一个,考证一下它的本义,看看由它组成的字与本义的关系,如“朿”,《辞海》解作“木芒”,由“朿”作偏旁组成  相似文献   

7.
“望洋兴叹”这个成语,有些人解释为“望着海洋发生感叹”。这是不懂得“望洋”是个联绵词。联绵词作为一个整体,是不能把它拆开来讲的,只有从整体上去理解它的意义。《庄子·秋水》中的“望洋”,司马崔注:“(?)洋,犹望羊,仰视貌。”可见,把“望洋”当作“望着海洋”讲是望文生义的。要避免这种把联绵词拆开来,望文生义的情况,必须正确辨别联绵词。所谓“联绵词”是指两个音节联缀成义的双音节的单纯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只代表两个音节,单看哪个音节都毫无意义。如“蜘蛛”,把“蜘”和“蛛”折开来单看哪一个字都毫无意义。根据联绵词的定义,我们可从两个方面去辨别它。第一,从联绵词的语音特点上去辨别。联绵词是语音学造词  相似文献   

8.
练习六(两课时) 一、辨认形音相似的字。有的字加上偏旁成了另一个字,意思不同了,读音却相同或相似。二、辨认字的结构。有些字是左右结构,有些字是上下结构。三、辨别同音字。①头一句用“爬”,是匍匐着向前走;后一句用“趴”,是伏着卧倒不动。②头一  相似文献   

9.
高小语文第三册共有六个练习。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字的练习:1. 辨别形近字,练习一至五中的第一项都是;2. 辩别汉字结构上某些相似的组成部分,如练习五的第二项,以及偏旁部首“卩”和“阝”、“礻”和“衣”等等;3. 认识汉字印刷体和手写体的不同。二、词的练习:1. 辨别意义相近的词,如“坚持”和“支持”、“读”和“宣读”、“领”和“率领”等等;  相似文献   

10.
三人行     
说到三人行,我一下子想到“众”这个字。三个“人”组合在一起,稳定而美观。我不知是哪位“圣人”发明了这个“众”字,但我们不妨假设一下他发明这个字的经过。他一直想创造一个字来表现“多个人组成的集体”这个含义。他住的地方有三个人,关系十分好,总在一起工作,挣到的钱按劳分配,三个人都过上了富足的日子,因为他们总并肩行走,大家都称他们“三人行”,于是那人联想到把三个“人”组合在一起创造一个字。可是,把三个“人”竖着由上到下排放,这字太长了;把三个“人”横着从左到右排放,这字又太宽了;苦恼之余,他猛然发现三个人中有一个人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决定,并很善于调节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另外两个人也十分听从他。那个一心想发明一个“众”字的人终于想到了将三个“人”字  相似文献   

11.
練习七(三課时) 一、辨別形相似的字。二、辨别音相似的字。①“分”,第一声;“份”,第四声。②“星”,第一声;“醒”,第三声。③“豆、逗”,第四声。④“夸”,第一声;“跨”,第四声。  相似文献   

12.
初一学生学习虚词时,对“在”“啊”“了”两词性辨别比较困难,因这几个虚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性不同。但我们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还是能够分辨清楚的。一、“在”的词性辨别“在”字在不同的句子里语法功能不同,可  相似文献   

13.
许磊 《辽宁高职学报》2010,12(5):102-103
人事档案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人事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阐述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应摆正一个“位”字,强化三种意识;围绕一个“专”字,提高三种素质;突出一个“严”字,规范三个环节;注重一个“用”字,搞好三项服务,从而认识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阿Q正传》中,传神地运用了“飞”、“”、“踱”三个动词,揭示了阿Q的悲剧心态三部曲,即神往革命——乞求革命——革命幻想破灭。这三个动词就是对三部曲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先看“飞”字的运用。“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这个“飞”字紧紧扣住了文章语境上的要求,因为阿Q这个行动发生在“革命党”进城的消息刚传来的时候。一个“飞”字,准确生动地刻画出阿Q此时自发要求革命,而又不理解革命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得意忘形、满怀喜悦的神态。再看“(?)”字的运用。“钱府的大门正开着,阿Q便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中针对新课程的特点开展阅读实践活动:读一读,体会一个“美”字;讲一讲,注重一个“活”字;问一问,力求一个“精”字;练一练,突出一个“趣”字。  相似文献   

16.
结构助词“的、地、得”使用不当的毛病,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教师煞费苦心,反复纠正,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普通话中这三个字都读“de”,故难以辨别;二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词使用的规律,从而运用规律进行教学。我在教学中,对五年级学生,试着按照规律运用三步法进行指导,经过实践,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写字。(板书:不简单)。老师写的字怎么样?生:好!生:老师写的字不简单。生:汪老师写的“不简单”三个字不简单。师:想一想,再加一个字或一个词,我就更高兴了。生:汪老师写的“不简单”三个字真不简单。生:汪老师写的“不简单”三个字确实不简单。师:上课前,老师有句话要送给大家。  相似文献   

18.
从事后勤工作者,必须要做到“十个字”:一是要重视一个“学”字;二是要保持一个“坚”字;三是要强调一个“严”字;四是要提倡一个“勤”字;五是要突出一个“精”字;六是要把握一个“廉”字;七是要讲求一个“活”字;八是要抓住一个“情”字;九是要坚持一个“恒”字;十是要完善一个“我”字。  相似文献   

19.
有一道试题,要求辨别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这首词的下阕的三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了什么修辞格。 我认为这三句用的修辞格是拟物。 有人认为我的答案“不标准”,不是拟物,是暗喻。其理由是:这一个句子中,“是”字是暗喻的标志,该句有喻体——  相似文献   

20.
是“籍贯”还是“藉贯”,许多人模糊不清,常常写错。其实,关键还是对“藉”与“籍”两字辨别不清。那么,这两个字到底有何区别呢?我们先从造字法上来考察一下两字的本义:《说文解字》上明确指出:藉,形声字,“从 ,耤(jí)声”,本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