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迁徙到桂林市灵川县毛村的客家黄氏族人,根据生存环境的变化,采用捕鱼立足,兼事运商,渔耕并举的生计方式,从原来的寥寥数人发展到数万之众。这一个案折射出客家人的生存智慧:一方面通过对自然环境的选择和改造来发展农耕生产,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地采用有效而灵活的生计方式。  相似文献   

2.
东江流域客家文化是"客家文化圈"的四大区域之一,与以梅州为代表的梅江流域客家文化、以赣州为代表的赣江流域客家文化、以汀州为代表的汀江流域客家文化三个区域并列。河源是粤境内东江传统客家文化的代表;惠州客家文化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较明显体现了对传统客家文化的离析与对广府文化、潮汕文化的吸纳,并与本土文化整合,形成了一种与传统客家文化有别的"后客家文化"。惠州文化作为"后客家文化"的代表,由于其地域环境的特殊性等因素,使之相对于传统客家文化的自足性、保守性,显得更具进取性、开拓性和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3.
探寻客家文化特质,首先要界定客家文化特质这一概念的内涵;客家文化特质研究应提倡多学科的理念与方法,但更应自觉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充分应用历史比较法,避免就客家论客家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2月3-5日在赣南师范学院黄金校区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研讨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之所以确立这样的主题,主要是因为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客家问题虽然颇受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但学者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对客家源流、方  相似文献   

5.
<正>一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罗勇教授和邹春生副教授合著的《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述论》于2014年10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五个部分,分别阐述了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的关系、客家文化生成的背景及其发展脉络、客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客家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第一章以"河洛文化:客家文化的重要源头"为题,基于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并通过对文化结构的分析,呈现了中原文化烙在客家文化中的强烈印记,进而论证了河洛文化是客家文化重要源头的观点。在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客家文化是先天就带有河洛文化印痕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在其成型的过程中,由于大规模的流动迁徙和环境演变,形成了坚苦卓绝的精神和斗志,开拓了客家人的自我生存环境,从而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客家文化精神特质。千百年来,客家文化的历史,既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征,又在河洛文化乃至中华民族文化发展长河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和发挥一定作用。研究和探讨客家文化的精神特质,以及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与发展所赋予的凝聚、主导和融合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嘉应学院学报》2016,(5):89-96
以学术文本为基础,运用梳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回顾了客家武术的研究进展,发现客家武术文化因地域性限制,受到关注较晚.闽西客家武术研究体现为连城拳为例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缘因于连城武术之乡所传承的武术"文化丛"特质.粤东北客家武术的形成于18世纪中期,风格特点鲜明,其文化致因是客家民族精神导致的以守为主,守中寓攻.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致使客家武术在现代语境中日渐式微.振兴和发展客家武术文化,应厘清历史传承脉络,政府加强重视和帮扶,将客家传统武术纳入学校教育范畴,发展客家武术人口等方面同时发力,弘扬客家武术文化,增强客家地域的文化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在台湾和大陆都有“三山国王”是客家神的说法,弄清这个问题,对于认识“三山国王”和客家在客居情境中的文化认同,都有很大的意义。“三山国王”的文化构成相当复杂,它是自然崇拜中的山神、社会崇拜中的土王神和佛教神等多元文化因素构成的。同时,从中国内陆山地民族———土家族的“三王神”看,它与土家族的信仰还有某种文化上联系。“三山国王”的文化过程大致是:它原是巾、明、独三山的山神;大约在商周时期,随着清江巨蛇氏族———诞人南迁,三王神渗入其中,使之转化为社会神;唐宋时期,山寨神和佛教渗入,又使它“国王化”。后来,客家进入三山地区,又使之客家化。“三山国王”进入台湾,只是它客家化的一个表现。在“三山国王”的文化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它的文化演变史,而且,可以看到客家在迁徙后的客居生存情境中对客地文化的认同和占有过程  相似文献   

9.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严酷的社会现实,迫使客家先人在保留中原正统儒释道信仰的同时,渴求众多神灵的庇佑。这一方面使客家地区的神明崇信异常丰富复杂,呈现为多神,乃至杂神崇拜的状况;另一方面,也使得客家的神明信仰具有更加强烈的世俗化倾向和功利性特点。通过对粤东梅县神明崇拜系统做一般描述和构成分析,讨论客家民众在追求神圣价值背景下的某种世俗意愿的表达,以及出于现实功利目的考虑对崇信偶像和拜祭活动的策略性运用,以引起人们对客家人精神特性和客家传统社会特质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客家人就是广西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神崇拜的错综复杂造就了不同文化的认同边界。广西"那"(壮语是"水田"的意思)文化圈存在外来客家人的社神信仰,他们并非操壮语、侗语的族群,却承接了其当地"那"文化信仰并通过长期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空间建构,因此以玉林市博白县和睦村客家李氏族群为个案,了解族群的辗转迁徙、与原住民的"土客之争"、信仰空间认同等社会内涵,探析和睦村客家族群在那勃社王崇拜中如何进行族群内部和族群之间的关系互动,从而构建了他们"内部认同,外部区分"的边界力量,维护了自身信仰空间的边界与秩序。  相似文献   

11.
客家精神文化的特质是"崇文重教",客家教育文化要素是构建客家学的重要成分。立论所持依据是:一,教育是文化的载体,研究客家文化不能回避教育文化;二,客家人的人文特质是"崇文重教",客家"三乡"之首是文化之乡,教育是文化之乡的奠基石;三,从封建科举文化开始,至现当代的客家教育文化,均取得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无论是梅州的"进士文化"、"院士文化"、"大学校长文化"还是"将军文化",都为客家学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文化依据。  相似文献   

12.
客家文化与广府文化源于汉文化,但由于不同的历史地理等因素,两大民系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在价值观上客家与广府人表现出同中有异的特点。客家与广府地区地缘接近,相互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二者价值观进行比较研究,有利弄清客家文化与广府文化因子生成发展的源流脉络,从而更好地把握两者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3.
从生态学视域研究客家文化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这不仅仅是构建“客家学”的需要,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回应,更是对文化人类学中族群研究的一个补充和升华。从实践层面看客家文化的本身,无论是客家文化中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还是客家人的自然崇拜,都蕴含着鲜明的生态思想,无不彰显生态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目前对其生态维度的研究做得还远远不够,必须在客家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开发中树立生态意识.使自然与人文达到高度和谐。  相似文献   

14.
宁化客家祖地的世界级品质及其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客家祖地福建宁化石壁有"客家摇篮"、"客家的发祥地"之称,是世界客家人朝圣的中心,具有世界级的地位,其文化影响波及世界各地.但由于对赍源品质和产品特征认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来寻根的海外华人华侨的数量在减少,因此.加快开发祖地寻根旅游产品对于福建省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当前应该立足客家祖地的文化现实.研究现代客家人的旅游兴趣、大手笔开发世界级旅游资源,还应以文化为载体,重视精神文化层面的资源开发,弘扬客家精神.挖掘客家文化精髓,展示与体验客家文化,通过构建客家文化体系,保护、传承、光大客家文化,促进其与自然风光相结合.拓展客家旅游新的形式、内容与空间,进而实现客家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寻赣南客家文化在本土高职院校进一步传播的有效路径,文章首先介绍了赣南客家文化的内涵及特质,然后分析了赣南客家文化融入高职校园的要义,最后论述了赣南客家文化进高职校园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正>客家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同我国其他地区一样十分丰富,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就有兴国山歌、梅州客家山歌、广东汉乐、闽西汉剧与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桂南采茶戏)等5项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客家民众集体生活,并长期得以流传的人类文化活动及其成果,因而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文化价值,深深蕴藏着客家族群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是客家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客家非物  相似文献   

17.
在台湾和大陆都有“三山国王”是客家神的说法,弄清这个问题,对行认识“三山国王”和客家在客剧情情境中的作用认同,都有很大的意义,“三山国王”的文化构成相当复杂,它是自然崇拜中的山神,社会崇拜中的土王神和佛教神等多元文化因素构成的,同时,从中国内陆山地民族-土家族的“三王神”看,它与土家族的信仰还有某种文化上联系,“三山国王”的文化过程大致是:它原是巾,明,独三山的山神,大约在商周时期,随着清江巨蛇氏族-诞人南迁,三王神渗入其中,使之化为社会神,唐宋时期,山寨神和佛教渗入,又使它“国王化”,后来,客家进入三山地区,又使之客家化,“三山国王”进入台湾,只是它有化的一个表现,在“三山国王”的文化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文化演变史,而且,可以看到客家在迁征后的客居生存性境中对客地文化的认同和占有过程。  相似文献   

18.
宁化石壁地处赣南闽西交界之要冲,由于特殊的区位优势,成为了历史上客家先民最重要的聚居地与再迁出发地,见证了客家形成的全过程,因而是客家发展史上最有代表性的里程碑式的地域性标志。客家文化应由"前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和"后客家文化"三部分组成。作为"客家祖地",石壁集中体现了"前客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漂泊中的宗法文化、家族文化、血缘文化和农耕文化等。"文化客家"论者否认血缘文化在客家形成过程中之重要作用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9.
开发校本课程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宁都是早期客家文化的摇篮,有着丰富的客家文化现象并传承了明显的客家文化特质及精神。本文拟就如何充分利用宁都丰厚的客家文化来构建校本教材而阐述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从城市化的文化作用入手,分析文化对人口城市化的影响.考察人口城市化的文化作用,文化特质对人口城市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是人口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文化根源.客家文化的儒家文化、移民文化、山区文化、多元文化等文化特质及其外化的人文精神是梅州市"二元化"人口城市化的内在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