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客家围龙屋是客家文化特质的重要实物载体,向为学界所关注。就近十年来客家围龙屋的国内研究成果很丰富,围龙屋有独特造型与丰富内涵,对其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应加强多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2.
客家精神文化的特质是"崇文重教",客家教育文化要素是构建客家学的重要成分。立论所持依据是:一,教育是文化的载体,研究客家文化不能回避教育文化;二,客家人的人文特质是"崇文重教",客家"三乡"之首是文化之乡,教育是文化之乡的奠基石;三,从封建科举文化开始,至现当代的客家教育文化,均取得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无论是梅州的"进士文化"、"院士文化"、"大学校长文化"还是"将军文化",都为客家学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文化依据。  相似文献   

3.
“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2月3-5日在赣南师范学院黄金校区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研讨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之所以确立这样的主题,主要是因为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客家问题虽然颇受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但学者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对客家源流、方  相似文献   

4.
《嘉应学院学报》2016,(5):89-96
以学术文本为基础,运用梳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回顾了客家武术的研究进展,发现客家武术文化因地域性限制,受到关注较晚.闽西客家武术研究体现为连城拳为例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缘因于连城武术之乡所传承的武术"文化丛"特质.粤东北客家武术的形成于18世纪中期,风格特点鲜明,其文化致因是客家民族精神导致的以守为主,守中寓攻.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致使客家武术在现代语境中日渐式微.振兴和发展客家武术文化,应厘清历史传承脉络,政府加强重视和帮扶,将客家传统武术纳入学校教育范畴,发展客家武术人口等方面同时发力,弘扬客家武术文化,增强客家地域的文化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寻赣南客家文化在本土高职院校进一步传播的有效路径,文章首先介绍了赣南客家文化的内涵及特质,然后分析了赣南客家文化融入高职校园的要义,最后论述了赣南客家文化进高职校园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开发校本课程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宁都是早期客家文化的摇篮,有着丰富的客家文化现象并传承了明显的客家文化特质及精神。本文拟就如何充分利用宁都丰厚的客家文化来构建校本教材而阐述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客家文化是先天就带有河洛文化印痕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在其成型的过程中,由于大规模的流动迁徙和环境演变,形成了坚苦卓绝的精神和斗志,开拓了客家人的自我生存环境,从而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客家文化精神特质。千百年来,客家文化的历史,既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征,又在河洛文化乃至中华民族文化发展长河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和发挥一定作用。研究和探讨客家文化的精神特质,以及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与发展所赋予的凝聚、主导和融合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一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罗勇教授和邹春生副教授合著的《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述论》于2014年10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五个部分,分别阐述了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的关系、客家文化生成的背景及其发展脉络、客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客家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第一章以"河洛文化:客家文化的重要源头"为题,基于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并通过对文化结构的分析,呈现了中原文化烙在客家文化中的强烈印记,进而论证了河洛文化是客家文化重要源头的观点。在  相似文献   

9.
灵川县毛村黄氏客家文化之特质与变异情况都很明显.数百年的漫长岁月,为了适应生存环境,他们改变了自己的语言,其它文化文化特征也发生了些许变化.但他们对祖宗的崇拜、对宗祠的讲究、对土地的崇拜和地龙崇拜、对灵石的崇拜和那标致的石门墩,以及勇于开拓、敢于斗争的精神等等,这些,如同客家人身上流趟的客家血脉,永不变异,可称为不变之客家文化基因.此即毛村黄氏现存文化状态所体现的客家文化之变与不变之特质.  相似文献   

10.
东江流域客家文化是"客家文化圈"的四大区域之一,与以梅州为代表的梅江流域客家文化、以赣州为代表的赣江流域客家文化、以汀州为代表的汀江流域客家文化三个区域并列。河源是粤境内东江传统客家文化的代表;惠州客家文化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较明显体现了对传统客家文化的离析与对广府文化、潮汕文化的吸纳,并与本土文化整合,形成了一种与传统客家文化有别的"后客家文化"。惠州文化作为"后客家文化"的代表,由于其地域环境的特殊性等因素,使之相对于传统客家文化的自足性、保守性,显得更具进取性、开拓性和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11.
客家文化史料有九种类型:客家地方史料、年鉴、族谱、客家名人著述、客家研究性著述、客家报刊、客家音像资料、客家网络资源、客家文献目录。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能,加强客家文化史料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客家学在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出过于偏重民间文献史料收集和文字叙述的缺陷,而在田野实证研究和民族志影像表达等方面则相对薄弱。闽西民间文化学者拍摄的四部客家民俗事象纪录片,以其原生态的直观表达方式,成为人类学者观察和研究客家地方社会的有效载体和工具。当下的客家学研究应与影视人类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客家文化纪录片的表现形式,在分析客家社会的急剧变迁、抢救文化遗产和反思客家社会文化发展历程等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客家历史文化的认识途径与研究方法很大程度上只能凭借历史文献。“文献”的定义涵盖众说纷纭,今已有国家标准局批准公布的明文规定。历史文献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史料价值需要甄别。实证科学必须从具体的历史事实、从史料出发;研究能力就是史料真伪的鉴别能力、史料价值的判断能力、从史料中发现历史联系的能力和在研究成果表述中使用史料的能力等诸种能力的综合。客家研究的历史文献考察与应用应遵循此原则。  相似文献   

14.
"客商"是延续到当代的两大传统商帮之一,是目前华商网络的主要成员。"客商"在近现当代史中有着不可抹灭的影响和作用。"客商"实业救国,资助民主革命,是一支热心公益、崇文重教的爱国商帮。在"客商"起家、创业、经营的过程中,存在不少共性,这些共性的形成跟"客商"所属的客家文化影响有关。从一个民系的文化角度出发,寻找客家文化对"客商"精神、"客商"人格的影响,更有利于拓宽客家文化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5.
客家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客家人文素养。客家人文素养中既有廉洁文化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文精神,也存在有一些不利廉洁文化建设的封建糟粕。客家廉洁文化建设要吸收客家人文素养中的积极因素,又要防止客家人文素养中的落后元素。  相似文献   

16.
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看,应该从广义上把握文化的含义。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个性与地域表现,无论是物态客家文化、制度客家文化、行为客家文化,还是心态客家文化,均对经济发展产生着一定影响。幸福导向型产业的提出,为经济发展指明了一个正确方向。建设富庶幸福美丽新梅州、实现梅州科学发展,是客家文化与幸福导向型产业的天然的契合点。实现客家文化与幸福导向型产业互相促进,必须充分利用客家文化资源,有意识化解客家文化的消极因素,发展合适产业促进客家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福建客家文学萌芽于唐宋时期,出现了以郑文宝、杨时、罗从彦为代表的诗人,邓肃的诗和词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元、明时期是福建客家文学的生长期,各个客家县都涌现出了许多诗人,郝凤升、赖世隆、丘弘、李世熊是这时期的优秀代表。清代是福建客家文学的发展时期,出现了文人团体,对诗文理论也有所探索,画家上官周、华喦等人的诗歌创作也堪称一绝。近代是福建客家文学的演进期,张际亮、丘复的诗歌为客家文学增添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新内容。  相似文献   

18.
“客商”、“客商”文化的历史与时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客商"是中国传统商帮的重要一支,也是目前仅存的两大中国传统商帮之一。"客商"在近现代史上影响巨大。"客商"文化是近现代中国儒商文化的重要代表,在近代以降的中国商业文化转型发展以及华商网络的组织建立和国际化竞争方面有重要的历史影响。当前,研究"客商"、"客商"文化,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经济贸易和友好往来,巩固国家经济安全;对于加强华商网络的联系,促进中国的对外贸易也有积极的作用;还有利于弘扬"儒商"文化,进一步提高民族企业家素质。  相似文献   

19.
客家人对教育有特殊的崇尚心理与行为,这体现出客家文化的重要内核。新时期现代化教育的普及已经改变了客家人的某些传统家族教育观念与模式。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流动对传统客家村落教育的影响,应吸取客家传统教育的智慧,充分发挥传统教育的精华,这对当代客家地区的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建构的“客家”与区域社会史:关于赣南客家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的"客家文化区"的形象是1990年代以来政府、民众、社会和学界共同建构的结果。其心理基础在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粤东影响形成的"客家人"及其认同概念,而其历史基础则在于自唐宋以来赣南先民与明清时期流民之间相互"层累"地构成客家建构所必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推进赣南的客家研究,一方面应对赣南客家"建构"的历史进行梳理,包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赣南人作为一个"客家"族群自我认同意识和赣南地区作为一个"客家文化区"地方认同意识的建构过程;另一方面,必须放弃传统研究中以方言和移民作为认定客家的硬性指标的做法,充分展开对赣南复杂而多元的区域文化研究,特别是必须在历史进程中把握这种区域文化之形成,重新认识赣南"客家形成"之历史背景。必须开展一些个案式的研究来展现赣南的区域历史进程及其被"制造"成文化表象,并进一步被人们运用这种表象"建构"成客家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