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弦乐三重奏》是韦伯恩从自由无调性创作时期至采用十二音序列技法写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本文以韦伯恩的《弦乐三重奏》为研究对象,对其序列技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发现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及该作品对韦伯恩后期序列作品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弦乐三重奏》是韦伯恩从自由无调性创作时期至采用十二音序列技法写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本文以韦伯恩的《弦乐三重奏》为研究对象,对其序列技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发现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及该作品对韦伯恩后期序列作品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威伯恩是十二音序列音乐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作曲家,其晚期创作中表现出向整体序列音乐发展的倾向,将最初的音高序列逐渐扩展至其他音乐要素,并最终促使整体序列音乐正式形成。文章选取其晚期四部器乐作品《九件乐器的协奏曲》、《钢琴变奏曲》、《弦乐四重奏》、《管弦乐变奏曲》为例,研究威伯恩采用怎样的创作技法,实现从音高序列向全面组织化的发展,并探讨威伯恩与整体序列音乐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丁善德是我国作曲家、钢琴家、教育家。祖籍浙江绍兴。他从40年代开始创作,直到80年代末。他创作了许多以儿童题材为主的钢琴作品。纵观丁善德先生的创作生涯大致可分三个时期:第一阶段:1945年至赴法留学前,主要有钢琴作品《春之旅组曲》(1945作品第1号);《E大调奏鸣曲》(1946年作品第2号)。第二阶段:赴法留学到1983年,其在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师从多位世界级音乐大师,创作了《序曲三首》(1948年作品第3号);《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1948年作品第4号),还有第5、第7号作品《新疆舞曲作品第一号》、《新疆舞曲作品第二号》(1955年作品第…  相似文献   

5.
<正>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罗斯音乐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他的大部分作品创作是在白银时期。纠缠不清的痛苦和无尽的折磨是他一贯的鲜明风格,他的创作原则是:他只听凭自己灵魂的召唤。长诗、画面性、标题性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三大特点。一、早期到成熟时期1873-1897年是拉赫玛尼诺夫作品尚未成熟的时期,他的早期作品有《阿列科》和献给柴可夫斯基的《图画幻想曲》、和弦乐幻想曲《岩石》、《哀歌三重奏》。其早期的创作为以后的创作作风格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6.
十二音序列技法是在自由无调性音乐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高度有组织的作曲技法。而传统曲式结构是以调性为中心.以调性的变化作为曲式发展的主要依据。两者是相矛盾的。但在勋伯格的作品中,却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该文以勋伯格这首吉格舞曲为例,试图探究十二音作曲技法是如何与传统结构产生联系的。  相似文献   

7.
以771名7-14岁儿童为被试,考察其独立随机序列认知发展阶段及重要时期。研究表明,7-14岁儿童独立随机序列认知(简称随机性认知)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上升发展时期(7-10岁)。该时期的发展,主要是7-8岁的发展,该时期的儿童掌握了随机性。第二阶段为倒退发展时期(11-14岁)。该时期的倒退,主要是10-11岁的倒退,该时期的儿童理解了随机性。9岁左右是儿童随机性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10岁是转折时期,主要原因是:10岁儿童有着较好的随机性直觉,而11岁儿童既丢失了随机性直觉,又没能够建立起相应的概率知识。  相似文献   

8.
查尔斯·交夫斯是美国最早的现代作曲家之一,现在被认为是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一流作曲家之一。在作曲技术发展方面,比如不协和和弦、多调性、无调性、复节奏、微分音及演奏技术的革新等方面,艾夫斯甚至走在斯特拉文斯基与勋伯格等作曲家的前面。他的作品使用了大量的现代技法,同时也引用了很多美国世俗歌曲、宗教音乐及世界著名作品中的片段,充分反映了美国文化的多元性特点.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深刻的内涵,其中包括哲学、宗教等方面,而且还具有丰富的变化和戏剧性张力.艾夫斯在创作中使用非常多样化的风格。本文首先在概要介绍他生平及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艾夫斯一生创作的三个时期及其创作的总体特征,对其创作手法及风格的形成与演变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9.
八从十六世纪(明中叶以后)到十八世纪中叶(清乾隆年间),亦即昆山腔由盛而衰的时期,文人创作的传奇在当时剧坛占较大比重。在这一时期里,大体上以一六四四年明王朝覆灭为界,把传奇创作分为两个阶段。现将每一阶段中的重要作家与作品作简括的介绍。第一阶段中又可划分两个小段落,即从明嘉靖年间到万历以前(一五二二——一五七二年)为第一小段落,从万历开始到明末(一五七三——一六四四年)为第二小段落。前一段昆山腔还没有盛行,后一段则大量由文人撰写的传奇剧本都已是供  相似文献   

10.
普罗科菲耶夫是本世纪苏俄音乐史上一位杰出的大师,其一生的创作遍及音乐艺术的各个领域,所作七部交响曲在其全部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现代主义音乐作品,第二交响曲所使用的音乐语言、艺术手法和结构布局明显不同于运用传统手法创作的第一交响曲。它是一部对于技术的探求多于情感表达的作品。最突出的特征是采用结构主义和近似无调性的表现手法,讲求对比,而且是多重对比  相似文献   

11.
色彩与音乐     
戴瑞吉 《儿童音乐》2008,(12):68-68
色彩是美术中的术语,在音乐中我们也经常用色彩来解析声音、调性及作品的情绪对比。最早从音乐理论上阐述音乐的色彩问题是法国著名作曲家柏辽兹。他在《配器法》一书中指出:"要给旋律、和声、节奏配上各种颜色,使它们色彩化。"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斯克里亚宾也曾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调性的色彩变化进行了创作试验,斯克里亚宾运用了多调性和无调性的创作手法,探讨了融音乐美术、文学和"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并统称之为"色彩音乐"。  相似文献   

12.
贝多芬是世界乐坛上一位伟大的钢琴演奏家,他第二创作阶段的《田园》钢琴奏鸣曲是代表作之一,并由作曲者亲自命名为《田园交响曲》,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  相似文献   

13.
斯特拉文斯基是20世纪俄罗斯具有代表意义的新古典主义音乐大师,其创作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本文以第二阶段的代表作《管乐八重奏》为主题,从创作背景、对作品曲式结构上的分析及创作特点的阐述来介绍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风格及其在近现代音乐发展史中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提起19世纪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歌曲之王”的美誉。的确,艺术歌曲在舒伯特丰厚的音乐遗产中占有重要位置。然而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除歌曲领域,他在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领域也是代表人物之一。曾有一段时期,舒伯特以自由钢琴演奏家的身份自居,他的钢琴音乐生涯同样具有辉煌的经历。从1815年创作钢琴音乐作品开始至他生命终结,舒伯特从未间断过钢琴作品的创作。更重要的是,他创作了一种新颖的风格——将艺术歌曲移植到钢琴领域,使钢琴“唱”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抒情舒伯特的风格,创作了一批精美绝伦的钢琴诗歌。  相似文献   

15.
唐代"景教"音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618-907年)从贞观到开元的一百多年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唐朝统治者在文化艺术方面采用了兼收并蓄的政策,宗教信仰自由,为不同地区的音乐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这时期传入我国的基督教(即"景教"),经历了从兴旺到衰落的第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在莎士比亚的第一时期创作的剧作中,女性都是高举反封建专制的大旗,追求自由、平等的男士。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是进步的。而在他第二时期剧作中,他却把女性都描写成“祸水女人”或弱女子,这是传统的妇女观,是与他第一时期创作中所体现的妇女观相矛盾的。  相似文献   

17.
郭蓉 《闽江学院学报》2008,29(1):110-115
贝尔格从对十二音的创作开始,通过在困惑中的探索,逐渐形成一些惯用的手法。他的十二音音乐和勋伯格、韦伯恩不同,在音乐中既有纯十二音语言,也有自由无调性,甚至还有纯粹调性的段落,还有各种神秘数字和象征意义的结合运用。通过探讨贝尔格十二音作曲技法的特殊之处,以寻求贝尔格的音乐创作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8.
萧红对散文的创作并非偶一顾及,而是贯穿了整个创作生涯.我们大体可把她的散文创作划分为三个阶段:1933年踏上文坛至1934年6月被迫逃离哈尔滨为第一阶段,这阶段主要写了《蹲在洋车上》、《广告副手》等作品,这时期萧红的散文创作还带有初期创作的缺陷和不足,我们不妨称之为“初涉文坛阶段”;1934年底流亡到上海至“七·七”抗战为第二阶段,这阶段作品收在《商市街》、《牛车上》、《桥》等散文集中,这时期萧红散文创作走向成熟,因此这阶段也可叫“散文创作成熟阶段”;“七七”抗战后为第三阶段,这一时期萧红从不知如何应付时局,到为抗战而呐喊,主要散文作品有《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九·一八”致弟弟书》、《天空点缀》等,所以我们也叫“为抗战而呐喊阶段”.  相似文献   

19.
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降b小调、作品35号是肖邦于成熟时期创作的一首占据独特地位的杰作。这部规模宏大的奏鸣曲套曲体裁作品,刻画出作者在焦虑、愤懑直到反抗后,自身渴望以豪迈的气势和力量奋起,但在他意识中却仍出现了令他悲恸欲绝的民族葬礼的画面。本文从曲式结构、音乐语言、演奏法方面对这首奏鸣曲的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罗曦 《黄山学院学报》2008,10(1):137-140
罗伯特·舒曼(1810-1856)是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的作品兼具了浪漫主义气质和古典主义情怀.从和声的角度,对舒曼音乐作品中和声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作曲家的创作特点及音乐的时代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