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西晋永嘉末年,大量北方人口纷纷南下,成为东晋南朝流民的主要来源,但东晋以后流民仍源源不断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沉重的赋税杂税,繁苛的徭役兵役,频频的战乱等等,使广大自耕农民丧失土地,沦为流民。这也是东晋南朝时期流民源出从未止息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承西晋末年之乱,东晋南朝的流民问题格外突出。这些流民来源有二:北民南迁和东晋南朝内部流民。为解决流民问题,南朝政权或遣返流民,或赈恤灾民,或侨置郡县,或实行土断。流民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侨居江淮之间的流民武装构筑了东晋南朝南方的安全屏障;北方流民构成了东晋南朝政权的支撑性力量;流民也促进了门阀势力的壮大,巩固了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  相似文献   

3.
西晋惠帝太安二年到东晋成帝咸和八年(公元303——333年)的三十年间,滇中战乱频起,时局动荡不安。最初是拥有实力的部族首领的叛变,接着又爆发了四川流民起义政权所支持或发动的三次宁州之战。宁州为全国十九州之一(州治在原晋宁县),是晋武帝泰始元年(271),合益州的建宁(滇中、滇东)、兴古(滇东南)、云南(滇西)和交州的永昌(滇西)等四郡而建置的。在这片广阔的地域内,有着四十五个县,八万三千户人(《晋书·地理志上》)。太康三年(282年),废刺史改设南夷校尉,持符节出镇。  相似文献   

4.
对王浮的《神异记》、郭颁的《魏晋世语》、孙盛的《杂语》这三部两晋时期的小说的成书年代进行考证 ,结论 :《神异记》至迟在西晋永兴二年 (公元 30 5年 )已成 ,《魏晋世语》成于东晋初年 (约公元 317年 ) ,《杂语》成于东晋永和元年至宁康元年间 (公元 345— 373年 )。  相似文献   

5.
晋惠帝皇后贾南风,是西晋历史上一位颇受非议的人物,晚近史家和学人均将其作为女人干政、扰乱西晋政治和开启八王之乱的罪魁而大加贬斥,并因此把“八王之乱”的时间界定为从贾后开始执政的惠帝元康元年(291)到光熙元年(306),长达16年之久。实际上从惠帝元康元年(291)到永康元年(300)贾后执政这一段时间里,“朝野安静”,“海内宴然”,政局是稳定的,无甚“乱”可言。我们应摆脱“女人祸水”之类封建旧史观的束缚,对贾后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八王之乱”的时间也因此应从永康元年(300)四月开始算起,肇乱者是赵王伦,而不应把这笔帐算在贾后身上。  相似文献   

6.
课本第10章第3节《东晋十六国》内容不足5页,其明显矛盾和失误之处就有5处。其一,第80页:“东晋偏安东南一隅,一直统治到420年。”“与此同时,北方各族统治者,在130多年时间里,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国家,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紧接着却叙述道:“西晋灭亡之后,北方的十六国和南方的东晋,处在对峙状态中。”这里明显存在失误,成汉在“西南”是事实(其统治范围在今西南地区的四川东部、云南和贵州的一部分),却把它归入了“北方”,西南显然不在北方;而“东晋偏安东南一隅”却变成了“南方的东晋”。据地理位置而…  相似文献   

7.
从西晋灭亡至南北朝始建这段历史,南方为东晋,北方则称为五胡十六国。但事实上当时的政权不只十六个,活跃在中国北方的也并非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北方古老的民族——丁零在汉魏西晋时期不断内迁,十六国时期活跃在中原地区的历史舞台上,建立了翟魏政权,北朝前期为反  相似文献   

8.
一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中国历史》第一册《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一节教材头绪较多,内容复杂,教材讲到的有:西晋的短期统一,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的内迁和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族的压迫、流民起义、西晋的结束、东晋的建立,十六国、前秦统一黄河流域、淝水之战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等许多问题。由于课时的限制,这些问题不可能一一都向学生作详细的讲解。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各族人民的反晋斗争和淝水之战这两个问题上。本文着重谈淝水之战。因为淝水之战,在东晋南北朝史上是关系重大的一次战争。自永嘉以后,到北方统一于苻秦,一度出现过相对稳定局面,至淝  相似文献   

9.
东晋时,流民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力量,走上历史舞台。由开始作为一种南北缓冲的力量到成为一种强大的武装,再逐渐变为东晋王朝极为倚重的北府兵,流民的壮大对于东晋政局,乃至于南朝的政治走向都有着重大的作用,流民武装也对门阀政治的演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流民和流民武装的变化发展是一条认识当时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0.
概 说东汉末年曹操已掌握政权,至公元220年曹丕做皇帝,汉朝才灭亡,魏国才正式建立。魏国并没有统一中国,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65年西晋成立,280年灭了东吴,得到统一。但在第四世纪之初,北方又分裂,公元317年晋朝政府迁往江南成立东晋,而北方则有十六国之乱。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后便进入南北朝时期,南方由刘  相似文献   

11.
与汉魏制度不同,两晋十六国南朝以及北魏后期的封国行政长官为内史与相并存,这是西晋武帝太康十年区分王国与非王国行政长官的结果。此年改王国行政长官为内史,而公国以下行政长官仍沿汉魏之称为相。东晋南朝继承这一制度,至少部分十六国政权如前燕、后赵采用该制。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五等开建"后,封国行政长官也采用了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12.
西晋是个短命的王朝,它在实现全国统一后,只过了十多年的安定日子,就出现了全面的危机。先是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八王之乱”,继则流民起义四起,自汉魏以来迁居内地的少数民族也乘机起兵反晋。最后,西晋王朝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终被匈奴贵族刘渊父子的铁马强弓所摧垮。随后,北方就进入了诸胡纷争的十六国时期。  相似文献   

13.
《通鉴》八十六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条云: 九月戊申,琅邪王睿至建业,睿以安东司马王导为谋主,推心亲信,每事咨焉。王导说睿:“谦以接士,俭以足用,以清静为政,无绥新旧。”故江东归心焉。当北方五胡云扰之际,王导治理江东,被誉为“江左夷吾”。“谦以接士,俭以足用,以清静为政,抚绥新旧”这几句话,实为其施政关键之所在。陈寅恪先生《述东晋王导之功业》一文,对此已广征史实,作了许多具体的说明。兹复就陈文所论未备者,取有关史实,试为诠释。 (一) 西晋末,流民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政治力量。《华阳国志》八《大同志》云:  相似文献   

14.
西晋末年,张轨出任凉州地方长官。为了控制凉州达到割据目的。张轨首先运用“以王命凉州”策略,以此得西晋皇室的支持。同时,他大力笼络凉州地方大族,以使他们拥护自己。张轨在凉州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安置流民,同样也获得凉州百姓的支持与拥护。凉州已经成为张轨及其后世子孙的天下,形成为一个割据政权。张轨是十六国时期前凉政权的开创。  相似文献   

15.
关于曹魏西晋军屯是否存在两种类型,史学界看法并不一致,我同意有两种类型,但对具体情况的理解尚有不尽一致的地方,现提出来参加讨论. 在汉末军阀混战期间,曹操高人一筹,推行屯田以解决军粮问题,于建安元年(196年)开始实行民屯,以后逐步推广,到曹魏后期有些衰落,西晋建国后正式废除.与民屯开始的时间差不多同时,军屯也开始了,曹魏前期军屯的规模并不大,到曹魏后期有了发展,并一直延续到西晋.  相似文献   

16.
304年(晋惠帝永兴元年),在汉族流民起义风起云涌之际,一向称臣于晋的匈奴贵族刘渊打起了“汉”旗号,加入了反晋斗争的行列。时隔七年,一直与晋为敌,伺机就向内地进逼的鲜卑慕容部贵族慕容廆却打起了“晋”的旗号,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俨然以晋室忠臣自居。这个时候,少数族的统治者所以要打出“汉”旗号或者“晋”旗号,根本原因在于:1.他们都想乘晋室内乱,尤其是流民起义大大削弱了西晋王朝的机会,建立自己的统治政权;2.由于他们自身实力较小,因此想借助上述旗号蛊惑各族人民,尤其是汉族流民,求取他们的支持;3.上述旗号的出现决非偶然,“汉”旗号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晋”旗号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因此,由“汉”旗号到“晋”旗号的变化,正是民族矛盾逐步上升,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反映。这就是本文企欲阐述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地位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始于魏文帝曹丕代汉的黄初元年(220年),终于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的开皇九年(589年),叙史时则往往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之乱开始,恰为四个世纪。其中除西晋短期统一外,全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这一时期,皇朝更迭频繁,割据政权林立,战乱频仍,经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更鉴于它介乎秦汉和隋唐之间,这两个时期,国  相似文献   

18.
西晋宗室始受封爵位以王爵为主要方面,西晋封授宗室爵位阶段性特征较为显著,始受封者由前期以大功亲以上宗室为主转为后期以小功亲以下宗室为主,由功而王始终是一重要封爵原则,始受封爵年龄较小,始封王封国等第并非固定不变,存在一个动态调整过程,始封爵与前朝旧爵也有一定联系。东晋宗室始受封爵者人数较西晋大大减少,始封王爵者更是寥若晨星,宗室因亲获封概率降低。由西晋而东晋,宗室封爵经历了由皇帝主导、到宗王主导、再到门阀主导的的历程,王爵分封范围由泰始初年由授予小功亲以上到咸宁三年确立非皇子不得为王原则、再到惠帝时期王爵分封延展到缌麻亲,及至东晋,王爵分封的范围又收缩到周亲。  相似文献   

19.
《抱朴子外篇》所载《庚寅诏书》,是司马睿在东晋建国之初颁发的一份比较重要的诏书。但由于史乏记载,学术界对此了解甚少。通过详细考辨相关文献,可以肯定,其具体颁发时间在建武元年(317年)三月初八(庚寅),主要目的是“备百官”,“彰宪典”,为建立东晋王朝做准备。  相似文献   

20.
西晋隐士多为避乱避害而被迫隐居,东晋南朝隐士多受美隐时尚的影响而自觉归隐。与之相应,两类隐士在隐居方式上也有显的不同,即由西晋的原始荒野之隐转变为东晋南朝的田园村舍之隐,同时在化教育方面前后也有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