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V在L”格式的发展和虚化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在L”格式在汉代结构上发生了重新分析;“V在L”格式在唐五代以前只是少量存在,宋代大量出现,元明时期确立了优势地位;“V在L”格式在先秦至汉代表示“人或事物通过动作达到、状态呈现或动作发生于某处所”,魏晋南北朝以后表示“人或事物通过动作达到或状态呈现于某处所”;导致“V在L”格式发展的机制主要有:赋元的羡馀、类推、更新、“时间顺序原则”的限制等。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表短时义的“V—V”、“VV”和“V一下”都应看作“动+量”组合。历时考察表明,表短时义的“VV”和“V一下”格式都是由表短时义的“V—V”格式演化而来的,三者在共时平面上能够并存。是因为其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各有区别。在共时层面上.当主语为生物且动作为来然态时.这三种格式可表达尝试义。“VV”式与尝试义之间的匹配关系规约化后就会形成一种构式意义.构式意义又反过来对进入句中的成分施加影响。经由类推机制,使得能够用于该句式的成分日益丰富。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表短时义的“V—V”、“VV”和“V一下”都应看作“动+量”组合。历时考察表明,表短时义的“VV”和“V一下”格式都是由表短时义的“V—V”格式演化而来的,三者在共时平面上能够并存。是因为其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各有区别。在共时层面上.当主语为生物且动作为来然态时.这三种格式可表达尝试义。“VV”式与尝试义之间的匹配关系规约化后就会形成一种构式意义.构式意义又反过来对进入句中的成分施加影响。经由类推机制,使得能够用于该句式的成分日益丰富。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左传》中的否定词“未”的语法功能和袁义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未”的表义问题。“未”不是只能对过去表示否定,而是对过去以至现在表示否定,对将来表愿望或可能,强调动作行为的可变性;而且“未”没有“不”的含义,当“未”后跟助动词,没有动态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时,“未”袁静态否定,但仍有动态意味.表示“还不”。  相似文献   

5.
“在+处所词+Vp”与“VD+在+处所词”是表达动作或状态发生处所时常用的句式,文章从句法、语义和语用角度对其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句法上探讨了主语为受事时.这两类格式对动词句法形式的要求:两类句式是否都能在把字句中出现:动词带有附加成分时。两类句式的合法性。其次.语义上探讨了句式中动词和处所词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和语义表达功能的差异。最后从语用上探讨了语用焦点、语用意义以及动作对象的定指性。  相似文献   

6.
“动词+形容词+名词”(V+A+N)是一个有歧义的句法格式,它的句法层次可以是“V+(A+N)”,也可以是“(V+A)+N”,在两种组合层次中,句法结构表达的意义不同。“节律常规”即汉语音节组配的倾向性,它对“V+A+N”格式的歧义的形成有显著的作用。本文从“V+A+N”这一句法格式出发,讨论了韵律因素对歧义格式和歧义度的一般影响。  相似文献   

7.
动结式“V好”表示动作完成或者达到完善的地步。本文在对语料收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V和“好”的语义和语法特征的探讨,认为“V好”中的V是动词中表示动作行为的那一部分,具有[+自主]、[+持续]、[+完成]的语义特征,V表示的动作行为必须能够产生动作或者说话者心理期待的结果,V多数情况下是能够带受事、结果、对象、工具等宾语的及物动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汉语中新兴的一种表达完成体的格式为研究对象,讨论了目前只在汉语方言局部“有+V”与“V+了”的关系。文章以先贤的已有成果为起点,结合最新的语言事实讨论现代汉语完成体的一种新格式“有+V”和已有的“V+了”格式的消长关系,并指出可能存在的新格式逐渐语法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湖南慈利县通津铺话属于西南官话湖南常澧片。通津铺镇方言里“两个”是常用的伴随介词,“两个”作介词的语法格式为:“两个+N+V”“N1+两个+N2+V”。表示共同、协同、相关、比较、对象等语法意义。语法意义的表达取决于句子中的“V”。“N1+两个+N2+V”格式中“N”的位置影响句义,N1、N2的语义配置有两种类型:施事-与事,主事-系事。  相似文献   

10.
《元曲选》宾白的动词重叠可以从重叠格式、语法意义及表达功能三方面进行考察。重叠的格式分为两大类12小类,其主要格式是单音节重叠的“A-A”式。单音节重叠式及双音节的“ABAB”系列的主要语法意义是表“时短量小”,双音节的“AABB”式则表“时长量大”。否定形式则含有“应该如此”的语法意义。其表达功能与重叠式的时间特征有密切关系。《元曲选》宾白因其体裁特点,使其未然动作的重叠式占优势。表未然动作的重叠式的表达功能主要是缓和语气;表已然动作的重叠式的表达功能主要是叙述或描挥。  相似文献   

11.
表处所的“在”字短语和“用”字短语连用的两种格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动作方向和动作终点的次范畴意义上。而影响“在L”与“用N”位序的制约因素主要有语义指向、义序、动作的语义角色、语用、时序、意欲这六大制约原则。  相似文献   

12.
一、"集……于一身(体)"的表义特点"集……于一身(体)"("集":动词,集中;聚集;"……"是"集"的宾语,一般是名词性成分;"于":介词,在;"一身(体)":全身;自身)也可以说成"将(把)……集于一身(体)"(这两种形式以下简称"该格式")。该格式的表义功能主要有两种:一是表示将几种事物或事物的属性集中在一个人或事物身上。例如: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汉语口语中经常听到“V+他+NumP”格式的句子,这一格式中的“他”不是人称代词,而是兼具结构和时态功能的助词,读作[t^hδ0】,“V”为单音节的自主动词。整个格式是是非疑问句和祈使句的融合,所表达的语气、语义特点是委婉的请求、建议和痛快的决定、同意。  相似文献   

14.
假设连词“使”产生于先秦,由泛义动词“使”发展而来,经历了“使令动词-泛义动词-假设连词”的演变模式。“使+N+V2”格式中V2所表示事件实现可能性的弱化、事件所在时间的变化以及事件关涉人物的变化是“使”语法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汉语中,“彼”一般用作代词,其特殊用法是位于句首,表示提挈语气的语气词。“无所”为一熟语,“无”与“所”字结构组成动宾关系,若句中主语是“所+V”中的V的施事,“无所”的含义则为“没有……(的)”;若是受事,其义为“没有被……(的)”。  相似文献   

16.
"为X起见"格式通常与"为了"一起被视作表示目的的特定标记。本文通过对"为X起见"格式的语义句法的考察,发现该格式义表达的目的与"为了"并不完全相同。这种格式义所要表达的目的是:使某人、某种抽象事物或某种动作行为处于动作发出者所希望达到的正面的、良好的状态中。  相似文献   

17.
“数 大 NP”是汉语中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表示物量的概括命名格式。文章运用“小三角”理论系统研究了这一结构的形式特征、表义作用以及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培涛 《现代语文》2010,(1):101-103
河南获嘉方言中的“V叫A些儿”是连动结构,只能用于祈使句,表示说话人要求听话人做V这个动作并且达到“A些儿”的程度,它由古代汉语的特殊使役结构“V1+使役动词+V2”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所”字共出现51次,其用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作名词;一类是与动词等成分结合,形成“所+V”结构。它已涉及到古代汉语中“所”字的各个主要用法。考察《诗经》“所”字的用法可知:1、《诗经》语言丰富生动,其语法体系亦较为完善;2、《诗经》的创作时代,古汉语语法已走出了原始时期,正在由简单、概括阶段向分工更精细、结构更严密、更成熟的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五个角度分析了语义特征分析法在《“V来了”试析》中的成功运用,分别是:通过不同意义系联寻找类义词之间的共同区别性语义特征;结合具体句法格式来概括“V”和“了”的区别性语义特征;通过动态的分布替换来概括类义词间的共同区别性语义特征;多角度概括动词的语义特征,以说明“V来了”的语法关系和结构层次;以关键实词为主,以虚词“了”为辅,结合有关语法理论和语义特征分析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