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贯穿于法治的实现过程,从法律产生到法治实现的过程,实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的交互演进过程。道德法律化是法治的基础,法律道德化是法治的内涵,道德法律化反映了立法过程,法律道德化则反映了守法过程,法治的实现过程,也是人类对崇高的道德理想的追求过程,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道德与法律相互关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实现法治,既需要法律与道德的互补,更需要法律与道德的适度分离。在中国特定的法文化氛围中,应努力实现法律的非道德化而不是道德的法律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3.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贯穿于法治的实现过程,从法律产生到法治实现的过程,实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的交互演进过程,道德法律化是法治的基础,法律道德化是法治的内涵,道德法律化反映了立法过程,法律道德化则反映了守法过程,法治的实现过程,也是人类对崇高的道德理想的追求过程,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道德的法律化和法律的道德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和法律作为社会调整的两种手段,各自的实现方式不同,但最终目标一致。道德是法律的价值核心,法律是基本道德的国家强制。但由于各自调整方式的不同,两之间的转换应该有个“度”,不能失之偏颇。道德法律化主要体现在立法方面,指法律要以道德为基础。法律的道德化是指在法律的制定、执行过程中应把握法律的道德性精神,体现出法律的正义性和公正性。不能“借法行恶”,在违法律作用的初衷。所以掌握好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之间的“度”,可以使社会实现法治,维护正义,保障人权,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5.
道德的法律化是法治的基础,法律的道德化是法治的内涵。道德的法律化是人类的道德思想、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铸为法律的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法律的本质,从而为法治的构成建构了基石;法律的道德化是法律转化为更高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义务的过程,是法律得以被主体普遍遵守的必然体现。因此,法律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法律化是法治得以成立的不可缺少的两个阶段,也是人类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自然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6.
法律正义,作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观念和抽象的社会规则,作为法律所追求的终结价值和至善理想,是一个带有客观性的社会现象。法律正义观念缘起于古代人们对人或神的正义美德的赞扬,法律正义实际上就是人们所期待的古代神或人的正义美德的变迁形态,也是人们对法律的道德基础的内在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义作为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和行为准则,是构建合理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我国《物权法》的法律规定中既蕴涵了法律正义,又蕴涵了道德正义。《物权法》实现了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统一,其实体正义主要体现为归属性正义和交换正义,其立法技术上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的这个“化”字就是道德和法律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或者区别已经消失,甚至于趋同。在我们这个伦理民族的国家里,在封建统治长达二千年的中国,在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中国,这是很危险的。这种“化”不无可能走入另一个极端——道德就是法律,用道德去规范本应由法律去规范的人的行为,甚至于去规范人的思想,把思想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这种泛道德化法哲学倾向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道德与法律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立足于当前科学不端行为所引发的道德问题与法律责任,提出了科学家的道德自律与法律他律整合的大格局,并沿着这种思路,分析了整合的依据,指明了整合的途径,即在科学道德法律化和科学研究法道德化的基础之上,打破道德与法律的界限,促使自律与他律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层面获得同构.  相似文献   

10.
从法理学角度讲,正义是法律制度所要实现的最高理想和目标,也是人们用来评价和判断一种法律制度具有正当根据的价值标准。由此可见,正义是法的基本价值,也是最高价值。法引导社会正义,社会正义促进法走向文明。法学研究与法律实践是为了维护公正和正义的事业,因此,法理学应把正义作为其永恒的主题:立法应充分体现社会正义的要求,司法应切实保障社会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鲁蒙娜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6):186+190-186,190
本文依据美国法学哲学家朗.富勒在其着作《法律的道德性》中论及的法与道德的关系,论述了法律的内在道德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密不可分性,并依据富勒的自然法理论所定位的八项"法治原则",阐述了正义是法律的道德追求,证据与证据规则在司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司法活动中程序制度的目标应是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统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路直宽 《华章》2007,(3):110-110
正义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在中外历史上曾经有着相同、相似甚至针锋相对的观点,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罗尔斯、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可以从正义观念和正义的社会制度两个角度来分析正义.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正义分为个人正义、社会正义、程序正义、实体正义、道德正义、法律正义、经济正义等.正义与法律之间存在互相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古代的"道德法律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法律化是中华法系一个重要的特征。道德化了的法律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影响无处不在,它对维护封建王朝的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对我们在新阶段根据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客观要求,如何将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相互衔接、相互协调,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道德的法律化,是沟通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中间桥梁,它使得社会规范系统中道德与法律的结构趋于合理。从事实层面上看,道德法律化是实现法治社会的基础与需要。同时,古今中外的无数次道德法律化的实践也证明了道德法律化的可行性和重要性。然而,道德法律化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过度的道德法律化或是盲目的道德法律化及以德代法的做法无疑会给法制体系的完备及法治社会的实现带来损害,因此有必要对道德法律化进行适当的限制。  相似文献   

15.
论法律的道德理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律的道德理念是指法律所致力追求的理想的道德价值,即在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下,扬善避恶,调谐人的利益关系,并最终求得现实条件下的正义价值的实现。法律的道德理念有三个层面:“扬善避恶”是外在于法律的最高道德理念;“和谐”是内在于法律的上限道德理念,正义是内在于法律的必须追求的道德理念。正义在法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四种,即分配正义、矫正正义、契约正义和程序正义。三层理念相互联系,逐次递进。  相似文献   

16.
法律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之间的矛盾。无论是民法还是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法的确定性与灵活性之间的抉择是司法者难以避免的问题,具体体现为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之间的矛盾。形式正义在国际私法领域也称为冲突正义,它要求法官严格遵守法律规则办案。在一般情况下,维护形式正义就意味着实质正义的实现,因此,法律规则体系的稳定性、连续性不可随意破坏。然而,当绝对遵守法律规则将在特殊案件中导致实质不正义的结果时,法官应把握法的精神与主旨,合理发挥自由裁量权,灵活运用法律原则,维护实质正义。  相似文献   

17.
正义是人类最基本、最崇高的价值追求,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道德情感素养,是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基础。正义最基本的含义是平等、公平和公正。正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正义观念和正义感。结合中国社会现实,加强正义教育和正义感的培养更有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过渡经济实践向传统计划经济道德观和现代市场经济道德观提出了挑战,实践呼唤过渡经济道德观,过渡经济道德观是中国传统道德化与现代道德化的精华融汇,是一种承先启后的道德观,根据经济过渡实际,过渡经济道德建设应体现先进性,广泛性和层次性的统一,把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建设作为过渡时期道德的战略重点,从经济,教育,法律,管理等多方面综合推进过渡经济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9.
程序正义论     
在法学界人们对程序一词的含义没有定论,传统上是把程序与实体相对应来理解其含义的,而法律中的程序与其他领域的程序有质的区别。行政程序是指行政活动的程序,它不等同于行政诉讼。凡程序都应是正义的,都应推动社会进步。在法制现代化的今天,以程序正义理论促进依法治国中极其重要的依法行政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对正义问题的论述极其丰富、深刻,"中道是适用一切政体的公理"、"给他人以应得,取己之应得"、"法律,正义的化身与体现"等正义思想体现了亚里士多德政治正义观、经济正义观、法律正义观的基本理念,后世正义理论的研究者都或多或少从其中吸取养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