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太极拳名家马虹先生在《修炼太极拳之懂劲》一文中,得出了“‘打拳用意不用力’这句话不准确”;“打拳‘不用力’是不对的”等结论。马虹先生在该文中说:“力和劲,词义内涵是一样的……什么是力?恩格斯讲,从静止到运动,就是力的表现。力就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或发生变形,都是力的作用。”还说“你不能否认太极拳是一种运动吧?运动就是力  相似文献   

2.
《中华武术》2005年第1期《名家信箱》栏中刊登了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先生答新疆乌鲁木齐市李岐山的来信,称:“现在的杨式太极拳套路,都是杨澄甫先生最后定型传授的,也就是杨式太极拳大架。当年,杨澄甫先生在教拳的时候,传授了许多外姓弟子,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外传’。由于当时杨澄甫的子女年龄太小,还没有从杨澄甫先生那里得到传授。所以,我认为杨式太极拳不存在‘内传’和‘外传’之说。”  相似文献   

3.
王志恩 《武当》2012,(4):45-46
《武当》杂志2011年第七期刊发了广东林俊岸先生的《宋谱略考》很有感触,文中详细介绍了两种不同来源之《宋谱》。其一是吴图南先生所得之抄本,标题为《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据吴图南先生介绍:"那是在清朝光绪末年或宣统初年时,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说:你不是练太极拳吗,我家里有本书说的是太极拳的事。我请他借给我抄抄。不用抄,我没有用处,就送给你吧。"这本书就是《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其后,在民国初年,吴图南先生曾抄送给许禹生、吴鉴泉、杨少侯、刘彩臣、刘恩绶、纪子修每人一本。因而民国时出版之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姜容樵《太极拳讲义》、王新午《太极  相似文献   

4.
岵栳  易之 《精武》2007,(11)
我在武术期刊上看到一些文章,谈到孙公禄堂传授陈公健侯以三十六式(?)字手与太极拳,据说(?)字手可能为郝公为真所传。为此我问岵栳师,究竟情况如何?岵栳师说:郝师少如并未对我谈过(?)字手,也未传过(?)字手。记得在一篇文章《缅怀恩师张祚玉》(《搏击》2006年第10期),说张在上海教拳,‘有—次在外难,张看到有人教括授郝式太极,便站在一旁观看,看了两个小时也没有走。教师上前躬手,—番客套,说:‘既在江边,就有望景心’。邀张上场和其大徒弟推手。张如履薄冰,不敢造次,只是进到对方部位顶死、封死而不发,以示礼让。站在一旁的教师这时已经看出此人身手不凡,又看到张的(?)字手型及手法都是门内所有,便说:‘自己人’,停止推手,请张吃早茶,问起来由,恳留张在沪教拳,恩师因舍不下贤惠的师娘,婉言辞谢了这位太极名家郝少如,回到镇江。’蓿过这一报道,我曾专门问询武  相似文献   

5.
《中华武术》2005年第1期《名家信箱》栏中刊登了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先生答新疆乌鲁木齐市李岐山的来信,称:"现在的杨式太极拳套路,都是杨澄甫先生最后定型传授的,也就是杨式太极拳大架。当年,杨澄甫先生在教拳的时候,传授了许多外姓弟子,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外传'。由于当时杨澄甫的子女年龄太小,还没有从杨澄甫先生那里得到传授。所以,我认为杨式太极拳不存在'内传'和'外传'之说。" 对于崔先生在"回答"中关于"当时杨澄甫的子女年龄太小,还没有从杨澄甫先生那里得到传授"的说法,我认为与历史事实不符,故提出来与崔仲三先生商榷。 其一,关于"杨澄甫的子女"一说不对,因为杨澄甫宗师有四子,无女。 其二,关于"当时杨澄甫的子女年龄太  相似文献   

6.
陈海鹰 《武当》2011,(12):17-18
我年过不惑才开始习练杨式太极拳,通过年复一年不间断的研习,拳味渐觉,意志渐深,兴趣愈浓,成效也日显。现就习练过程中对"松"字的理解,谈三点感受。一、意志上首先要松。"松"是太极之纲。如视动作为"目",纲举目张。"松"是统领拳术演练的总则,为所有习拳者所遵从。要达到这个总要求,首先要做到意志  相似文献   

7.
王金安 《武当》2013,(4):30-31
有一种运动,讲究"道法自然",追求"善美同义"、"天人合一"之意境。健身,又静气,还有舞蹈的美感,而达到这种和谐的运动就是太极。太极拳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要把它传播出去。有幸在2011梓童山首届国际推手擂台赛大会采访时,结识了任大会仲裁委副主任、陈式太极拳第十九代传人、山东招远市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太极拳协会会长杨应建先生。言谈中,他表露了寻根问祖,回归武当的心愿。去年四月,受社长、主编刘洪耀的委托,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杨会长发了2012首届武当  相似文献   

8.
法国当地时间2018年1月24日晚上7点30分,康伟老师在法国诺曼底勒阿弗尔大学结束了第一次太极文化交流活动,当地勒福莱太极拳俱乐部总教练勒福莱先生兴奋地说:“你讲的太极我听懂了,以前我只知道要慢练,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练,明天我还来,向你学习推手。”  相似文献   

9.
练太极拳要讲大松大柔,有人甚至将松柔强调为太极拳的灵魂,这是有道理的。要松,要松,要松,初学太极拳要从缓慢松柔入手。当代太极名家郑曼青教导弟子时亦如是强调。郑曼青的师兄,另一位当代太极名家李雅轩亦强调,练太极拳要大松大软,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但是,我们要思考的是,虽然很多人主张练太极拳要大松大柔,但为什么练不出功夫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松柔有很多诀窍,其中有方法问题,也有层次上理解的问题。讲松柔若不得法,同样很容易走入误区。有许多人讲松柔,但练来练去仍然只是在肌肉的动作上做文章,有些人虽然常常觉得自己松开了,实际上是懈了,而自己并不知道。太极拳讲大松大柔,首先要明白松柔的种种层次和不同境界。从我们这个体系的训练方法上去讲,太极拳的松柔首先是要讲松开,然后是松散(读第四声),再往下是松沉、松静、松化,就是大而化之,神而明之。这些都是太极拳松柔的层次,但这些境界都是口传身授的功夫,要用文字讲述清楚,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10.
《武当》2014,(1):24-26
刘德增:简化太极拳好简化太极拳是偏重养生的拳种,它遵循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和杨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太极拳说十要"、"论太极推手"等等太极拳名家的理论指导。它"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用意不用力","神为主帅,身为驱使","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满身轻利顶头悬","腹内松  相似文献   

11.
陈太平 《精武》2009,(8):2-3
现代太极拳追随者眼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太极拳智慧的有陈、杨、吴、武、孙等五氏太极拳。五氏太极拳皆以锻炼身心,振奋精神为本旨。陈氏缠丝劲力刚强,杨吴二氏是迟缓柔和的代表,讲姿势平稳,以顺破逆,武氏最具代表性,且又衍生了崇尚不伤筋力,老幼皆宜的孙氏太极拳。五氏太极拳自传世以来,人才层出不穷,均领一时风骚。用承上启下的眼光看待先天太极拳传人陈太平先生,他无疑是太极拳界的佼佼者和中坚力量之一,他对于太极拳体用均知之极深,用清华大学太极拳研究会推荐的话说,“陈太平先生不愧是太极拳界公认的造诣颇深的名家。”这篇《太极拳术的核心劲力缠丝劲》就是陈太平先生厚积薄发的心得流放,希望喜欢太极拳的读者朋友们能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12.
名家信箱     
《中华武术》2004,(3):45-47
本期出场名家:陈式太极拳名家陈正雷、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散打名将陈超江西省大余新城中学钟荣鹏同学问: 我是一名中学生,初学杨式太极拳,很想得到名家的指导。我想向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老师请教几个问题。 1.杨式太极拳的练功程序和步骤是什么? 2.太极拳与中国古老的阴阳五行学  相似文献   

13.
李逊之,名宝让,字逊之,是武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畲先生次子。自幼读书习字,并从父亲亦畲先生学习武式太极拳,李亦畲太极拳著作遗稿多存其手。 逊之先生性情和蔼,虽太极造诣非凡,却怀艺不矜。1928年永年县国术馆成立,先生常赴馆谈坐,笑语移日,终不谈拳,乡人几无知其为一位深得家传的太极大帅。但其挚友赵俊臣先生深知他拳技精湛。赵俊臣先生曾问赵蕴园(赵俊臣之子)、刘梦笔、魏佩林、姚继祖四人是否想跟逊之先生学太极拳,四人回答愿学,赵先生说:“那你们要听我安排。”一日,赵先生见逊之先生高兴,就命四人藏于墙后,他问逊之先生:“老哥有一事相求,  相似文献   

14.
《武当》2013,(8):2
李应宏汉族,1949年7月生,山东蓬莱人。"武当百杰",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全国"群众喜爱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现任山东省聊城市永年太极拳社社长兼总教练。自幼习武,尤爱太极。师从民间武术家刘学道先生(姜公容樵之弟子)等,习练形意、八卦、太极、迷踪艺及国家统一的长拳竞赛系列套路等等。后来又跟从著名武术家、杨式太极拳衣钵传人王志远先生习练正宗杨式太极拳。1986年由军队开始义务教授传统杨  相似文献   

15.
柯超 《武当》2015,(2):4
2014年12月28日上午,河北保定市卓正国际酒店一楼宴会厅张灯结彩,高朋满座,来自保定市及周边县区的200余名杨式府内派太极拳友欢聚一堂,喜庆保定府内太极拳协会暨春宝太极养生馆成立一周年。杨式太极宗师杨澄甫嫡孙杨志芳、玄岳三丰太极文化研究院院长邓元富、绍兴市道教协会会长孔云鹏等多位武术名家及保定市体育局、民政局的主要领导到会祝贺。杨式府内太极拳始自杨式太极拳祖杨露禅,由杨露禅在清王府内传富周,富周传富英,富英传萧  相似文献   

16.
《中华武术》2004,(11):58-59
本期出场名家:陈式太极拳名家陈正雷、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八卦掌名家张全亮、国家武术教练秦庆丰 我学太极拳一年了。想请教陈正雷老师两个问题。 1.练陈式太极拳是口呼鼻吸还是全部用鼻子呼吸?  相似文献   

17.
傅清泉     
《武当》2015,(4):41
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式太极拳第六代亲族传承人,太极宗师傅钟文之嫡孙,太极大家傅声远之子,世界永年太极拳联盟副主席,央视太极专家评委,中国武术七段,盛世永年太极会导师,中华武当内家拳名家讲坛主讲明师。自幼受祖父傅钟文宗师、父亲傅声远大师的严格教诲和训导,深得太极真传,年少时屡次荣获国内外比赛冠  相似文献   

18.
《武当》2016,(4):8
傅清泉,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式太极拳第六代亲族传承人,太极宗师傅钟文之嫡孙,太极大家傅声远之子,世界永年太极拳联盟副主席,央视太极专家评委,中国武术七段,盛世永年太极会导师,中华武当内家拳名家讲坛主讲明师。自幼受祖父傅钟文宗师、父亲傅声远大师的严格教诲和训导,深得太极真传,年少时屡次荣获国内外比赛冠军。  相似文献   

19.
<正>传统太极文化与现代时尚的完美结合、古为今用,26式传统杨式太极拳术、剑术应运而生。26式传统杨式太极拳、剑套路突破了传统教学程式,焕发新的活力,以适应信息社会、快节奏生活的需求。26式传统杨式太极拳术、剑术套路,是以上世纪30年代杨澄甫宗师在北京所传108式传统杨式太极拳及68式传统杨式太极剑为蓝本,依据杨澄甫入门弟子崔毅士前辈所传套路由其嫡孙崔仲三先生编创,是传统杨式太极拳系列套路练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河北永年县广府城,是如今名满天下的杨、武两式太极拳的发源地。当年,杨禄禅三下陈家沟,师从陈长兴而扬威武林;武禹襄远赴赵堡,得陈清萍教诲而开宗立派;后武禹襄传技杨禄禅之子班侯,班侯授业全佑至吴鉴泉以有吴式太极;武式三代弟子郝为真又传道孙禄堂遂成孙式太极。可以这么说,现在广为流传的陈、杨、武、吴、孙、赵堡六派太极拳,无一不与广府城有极深的渊源,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太极之乡”。 武禹襄先师,是早年间武学宗师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