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尚文 《新闻实践》2005,(12):24-26
一年前。广州、北京相继诞生两份综合性人物类媒体:《南方人物周刊》和《时代人物周报》,成为中国人物类媒体变迁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这一新媒体形式在特殊的媒体竞合环境中南北齐放,使得“人物类媒体”作为一个媒体品类的产生而开始引发广泛关注。 在当前国内平面媒体出现广告负增长、投资相对低潮的情形下,人物类媒体如何在相对成熟的媒介市场中开辟发展新路;作为一类新生的媒体力量,创刊以来它的发展又面临着怎样的现实困境,新媒体的影响力应有怎样的独特的经营策略。这一系列问题,在主题为“现实与情景”的中国人物类媒体发展研讨会上得到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喻国明 《新闻实践》2005,(12):26-27
定位策略:在人的需求层次的细分与读者市场的拓展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 人物类媒体的定位是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这一新媒体类别的发展路径和市场空间的开辟。在以往,媒体定位的概念仅仅局限在“定位给谁看”这一层面上,这是一个不确切的提法。以人为对象实际上是综合性媒体的一种定位方式,而这种传统的综合性媒体的定位策略的惯性又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前的媒体实务。比如《北京晚报》,它是以地域作为划分读者群体的  相似文献   

3.
李凯  陈谦 《新闻知识》2001,(3):26-27
从英国王妃戴安娜为躲避隐私暴光而导致车祸香销玉殒,到美国总统克林顿因绯闻案而闹得沸沸扬扬;从吴绮莉公开宣布自己怀了“龙种”而引起轩然大波,到郭富城因在澳洲的绯闻而被媒体炒得焦头烂额,一时间关于公众人物的隐私报道似乎成了媒体吸引受众的强有力的“卖点”。在这些隐私报道中,不乏以侵犯报道对象的隐私权为代价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隐私报道进行认真而深入地分析,以便我们能够对隐私报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所谓“公众人物”是指两种人,一种是那些具有一定名声而被大众看作公众人物的人,如…  相似文献   

4.
胡乔  熊晓媞  陈姮 《新闻世界》2013,(5):110-111
新兴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以一种简便的形式来处理信息,如微博、微电影等,在碎片化思考模式的影响下,人们往往缺乏深刻的思考。现代传媒人在大的社会背景之下,也难免受到影响,媒体的报道在很多情况下欠缺思考,深度不足。人物报道作为众多媒体报道形式之一,同样存在着浮于表面的问题。此外,经济效益的驱使,使得媒体往往将焦点对准社会的精英阶层,而没有给普通人足够关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的人物报道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其人物报道的特点对于新闻媒体的人物报道具有着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媒体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对媒体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物类媒体的出现和兴起,为我国的媒体事业增添了活力,发挥着积极的因素,已经成为一种主流媒体,促进了我国整个媒体行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对我国综合性人物类媒体兴起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综合人物类媒体的发展做了一番展望,希望能够对媒体行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难得的自觉     
看客 《青年记者》2004,(2):35-35
近来,一女演员向多家媒体提供报料,称一知名导演与她的“朋友”发生性关系。对如此“宝贵”的线索,一些媒体如获至宝,马上重磅推出,于是,本不出名的一个演员马上又要快速成名。而《现代金报》和《现代快报》发表联合宣言《我们不做炒作的工具》,说他们要坚决抵制那些毫无积极意义的无聊的炒作,他们将用他们所有的精力去  相似文献   

7.
精英史观在媒体中存在的主要表现 1.“得一人而得天下”论。这实际上是精英创造历史,杰出人物是有效的数字而人民群众只是无效的“0”的旧调在媒体重弹。这一点在历史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像《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就对刘备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定天下。但结果怎样呢?刘备二人都得了,天下也没保住。可我们现在的媒体,特别是报刊上有关企业家业绩的报道,  相似文献   

8.
郭远光 《今传媒》2009,(12):25-27
尽管人物传播在目前的传播活动中非常广泛.各类人物报道和人物传播类媒体、栏目空前繁荣,但作为严肃的传播学分支,系统的人物传播学研究还是一项空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物传播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人物报道是受众较为关注和感兴趣的新闻体裁,办好人物报道栏目对媒体来说甚为重要。人物采访是做好人物报道的重要环节,在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人物采访工作?笔者结合近年来人物采访工作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不能不报道人物。传播学者威廉·大卫、斯隆在其著作《最佳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中说:“新闻之所以重要,主要原因那就是人。它写人,影响人。通常只有当它对人有影响时,最无生气的题目才会显得重要。”体育新闻作为新闻报道中的一个特殊门类,更离不开人物报道。作为一名体育专业报国际足球采编人员,笔者对体育新闻中的人物报道, 尤其是欧洲足球联赛的人物报道积累了一些心得。  相似文献   

11.
8月的霍金中国之行,轰动了神州大地,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大众媒体把珍贵的版面和黄金时段让给了他。媒体的热量点燃无数人的热情,感染了千千万万的受众。人们在荧屏上欣赏着霍金独特迷人的风采,在报纸上寻觅着有关霍金的点点滴滴,在书堆里吸吮着霍金著作的知识养分。在众多媒体中,笔者发现《浙江日报》的表现尤为突出。作为一家省级党报,它抛开了传统人物报道的条条框框,长时间、大面积、深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地报道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追逐着这颗熠熠闪亮的科学明星。7月11日,《浙江日报》科教卫新闻的头条就以《霍金…  相似文献   

12.
姜依文 《新闻界》2000,(4):25-27
春来秋往 ,岁月匆匆。伴随着一声“东方之子———浓缩人生精华” ,《东方时空》的子栏目《东方之子》如今已报道了2000多名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优秀分子。它一反过去人物报道以介绍事迹为主的方式 ,通过主持人的现场访谈 ,让人物与观众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直接地、面对面地、近距离地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 ,袒露自己的思想 ,表达自己的主张 ,张扬自己的个性”① ,这种方式灵活、自由 ,更便于探索人物心灵世界的方方面面 ,既突出了人物的先进性、独特性 ,又显示了人物的丰富性、多面性。这就使《东方之子》在人物报道的视角上突破了过去…  相似文献   

13.
吴菁 《新闻爱好者》2000,(12):38-38
世界上任何一种报纸,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不能不报道人物。威廉·大卫、斯隆等人在编写《最佳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时说:“新闻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它写人,影响人。而且通常只有当它对人有影响时,最无生气的题目才会显得重要。”虽然说中外记者都十分重视人物报道,但二者在人物报道的采写上有着较大差异。在我国,人物报道多以一种典型报道的形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承担着宣传教育的功能。在西方,人物报道更注重趣味性和人情味。下面就几点主要差异作出比较分析,以便开阔我们的眼界,取长补短,丰富我们的人物…  相似文献   

14.
妖魔化报道损害了客观真实综观当前有关媒体特别都市类媒体,负面人物几乎成为仅次于娱乐、体育明星的报道对象。这些报道在吸引受众眼球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一,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丑恶  相似文献   

15.
人物典型报道是党报的一大特色。焦裕禄、孔繁森、许振超、牛玉儒,等等,无一不是党报推出的影响全国的重大典型。而就报道形式而言,比之焦裕禄、王进喜等老一辈人物典型的报道,许振超、任长霞、牛玉儒等新时期的人物典型报道,更注重“互动”,让读广泛参与,而不再是一味地“我写你看”。在人们参与意识普遍增强、在信息多元化、电视普及率不断提高的今天,“互动”已是人物典型报道的弥足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所有的媒体都面临着一个如何创新发展的问题。特别对于“正在日益边缘化”的广播媒体来说,积极探索适合它的节目内容和形式就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对重大事件进行直播报道就是一种非常适合的节目形式。“龙腾九霄看神州”是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  相似文献   

17.
倪恩泉 《视听界》2006,(2):96-97
广播人物报道目前主要有两类:一是人物新闻,以消息的形式报道典型人物;一是人物通讯,以专稿形式报道人物事迹。前者大都在新闻节目中播出,后者在专题节目中播出。由于用处和采访要求不同,两类人物报道写作的创新突破点也就不同,但基点是一样的,就是要“三贴近”。一、人物新闻的创新广播新闻节目总长度一般在20分钟到30分钟,这就决定了典型人物报道的长度一般控制在3分钟左右。用3分钟左右时间写活、写像、写好一个典型人物相当难。与人物通讯相比,它就是一个“瞬间的艺术”,通过小片断、小浪花来反映人物,使之成为超越时间、引人思索的“长…  相似文献   

18.
郑越 《新闻知识》2007,(6):65-66
在美国媒体的新闻报道中,人物报道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与中国媒体的人物报道相比,美国媒体对人物报道并没有正面或负面人物的明确划分,而是偏重于人物或事件本身所包含新闻价值和传播价值。2007年初美国头号新闻人物不是政界要人也不是商贾名流,  相似文献   

19.
党报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媒体,是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人物典型报道是党报的一大特色。焦裕禄、孔繁森、许振超、牛玉儒,等等,无一不是党报推出的影响全国的重大典型。而就报道形式而言,比之焦裕禄、王进喜等老一辈人物典型的报道,许振超、任长霞、牛玉儒等新时期的人物典型报道,更注重“互动”,让读者广泛参与,而不再是一味地“我写你看”。在人们参与意识普遍增强、在信息多元化、电视普及率不断提高的今天,“互动”,已是人物典型报道的弥足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李扬 《采.写.编》2023,(11):28-31
本文采用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以《中国海洋石油报》在正刊第4版——“人物版”刊发的人物报道稿件为研究对象,发现和总结人物报道中的“叙事框架”、写作规律和织就人物形象“意义网”背后的话语策略,同时提出,企业报的人物报道应打破自我设限,在新闻语言的运用和话语力量的表达上走出公众对企业新闻报道材料色彩浓、缺乏可读性等刻板认知,让“人”本身从大工业的背景中真正“立”起来,还对企业报如何更好地进行人物报道做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