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渭南方言作为陕西关中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变调方面有其显见的特点和规律。文章主要探讨方言上声、阴平、阳平的连续变调,及叠字名词、形容词变调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渭南地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是方言俗语和独特人文景观融合成的文化载体,它反映了陕西关中方言的面貌和基本特征。关中方言古朴典雅,具有质朴凝重的乡土韵味和丰富的表现力;方言的词语组合和表述方式蕴藏了关中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其词汇系统在历史发展中留下不同于共同语的词义演化轨迹。关中方言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在汉语史研究、民族文化研究中有极重要的参证价值。  相似文献   

3.
关中方言的一项重要参考资料——读《李十三十大本》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清代关中方言的研究材料相对较少,学者或直接从唐宋西北方音下推今关中方言,或以今关中方言直接上接唐宋西北方音。明清时期关中方言的特征大都是缺失的一环。戏曲语言对研究汉语方言具有重要意义。清代碗碗腔剧作家李十三的《李十三十大本》中保留着诸多关中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是研究关中方言的一项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方言有自己的语音系统.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对语音系统性的认识是研究方言语音的理论基础。关中方言也有其特色,对中华民族的语言产生过重大影响。文章从声调、声母、韵母和声韵拼合四个方面,把关中方言与普通话作比较,来谈关中方言的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5.
渭南方言属于陕西方言关中片的东府方言,合音词在渭南方言土语里大量存在,可以说是渭南方言的一大特色。从合音词的构成机制、合音词的价值取向、合音词的表达作用三方面可探知渭南方言里的合音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方言,是一种在语音、语义和语法关系上具有特殊规定的地方化语言。而陕西关中方言,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关系,在历史上更有其特殊意义。作者从关中方言的特殊意义、关中方言例举及研究方向三个方面、提出了个人对研究关中方言一些意见,对研究关中方言有一定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富平县位于陕西省中部,现属渭南市管辖,其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只有通过与周边方言的比较才能显示富平方言的特征,认识它们亲疏远近的关系。同样是中原官话,西安、富平、渭南属关中片,岐山属秦陇片,韩城则属汾河片解州小片。  相似文献   

8.
清代乾隆、嘉庆时期陕西省著名的碗碗腔剧作家李芳桂的《李十三十大本》中保留了许多关中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是研究清代关中方言的一份十分难得的珍贵材料。《李十三十大本》中关中方言词语数量较多,文章将其逐条记下,举其他白话著作或关中方言用法为例并释义。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策略的提出给关中方言的保护和推广带来了新的契机,通过对关中方言的产生、演变、特点及研究现状、成果和不足进行分析,旨在对保护关中方言、传承陕西特色文化做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老城墙》是渭南籍作家王三毛的长篇代表作品之一。作者以敏锐的艺术洞察力,从关中丰厚的民俗文化土壤中吸取养分,撷取民间生动有趣、诙谐幽默的方言俗语,为我们讲述了浸染着浓郁西部风情的人生故事。作品蕴含了丰富的关中婚俗文化、家族文化、民间禁忌以及重男轻女的思想等等。  相似文献   

11.
《史记》中采用了大量方言,特别是关中方言词语。在前辈时哲的基础上摭拾“禳”、“刳”、“傭”等6个《史记》中所见的关中方言词语,从民俗等角度进行考释,并从共时平面分析关中方言对宁夏南部山区方言的影响,对《史记》词汇的研究和汉语方言的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丁德科、茹钢著《渭北(铜川地区)方言研究》2012年7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继往开来,后出转精;第二,揭示了铜川方言的主要特点,深化了关中方言的研究;第三,对其他学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岐山方言在集中体现陕西关中方言特点的同时,也有其自身的不同特点,在语音系统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岐山方言语音中两字组连读共产生了36种连读调式。  相似文献   

14.
岐山方言在集中体现陕西关中方言特点的同时,也有其自身的不同特点,在语音系统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岐山方言语音中两字组连读共产生了36种连读调式.  相似文献   

15.
许多方言的语音现象,通过音韵学都可以得到说明。从古今语音演变的角度看,渭南方言词“曲连”就是“圈”,“号村”就是“孝村”。渭南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古音,这些方言材料为研究古代汉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清代乾嘉时期陕西省著名的碗碗腔剧作家李芳桂的《李十三十大本》中保留了许多关中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是研究清代关中方言的一份十分难得的珍贵材料。以渭南市临渭区文体局印刷之《李十三十大本》为底本,对"着"字的用法展开讨论,揭示清代关中方言的一些语法特点。《李十三十大本》中"着"字有三种用法:动词,表示感受、打击、达到目的、使役;动态助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正在持续;语气助词,表示祈使和假设。"的"用如"着"的现象也附带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7.
长篇小说《白鹿原》大量运用关中方言,是运用方言进行文学创作的典范之作。关中方言是一种极其古老的方言,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已经显得非常晦涩难懂,但是《白鹿原》所运用的关中方言并未成为读者阅读《白鹿原》的语言障碍。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陈忠实继承性创造性地运用关中方言进行文学创作,以使晦涩难懂的关中方言变得通俗可解,对于运用方言进行文学创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中方言古词论稿》序序一钱曾怡春节刚过,朱正义同志将他的书稿《关中方言古语词研究》拿给我看。我读着,觉得他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关中方言古语词研究》收集了在古代文献中可以查到而且通行于现代关中地区的词语212条,逐条按文献的历史顺序引出古代用例...  相似文献   

19.
陕西乾县方言属中原官话关中片方言,本文就其声韵调和语音特点作一点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20.
周秦时代的雅言、西汉时期的通语、隋唐时候的官话,都是以当时都城的所在地关中地区的语音、语汇、语法为标准的。而雅言、通语、官话是当时的共同语。关中方言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几个朝代的准普通话。所以中国古代的许多典籍都是用关中方言撰写的。因此,中国的古典文学中保留了大量的关中方言的语音、词语、语法。明代小说《警世通言》也不例外,对《警世通言》里所能够见到的关中方言词语予以解析,以说明关中方言对古代汉语词语的传承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