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自从人类出现之后,人类就开始了对自身生命意义的思考与探索,自从形成了人类社会,人类就开始了对社会的批判。诗歌就是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探索和对社会批判的感性的表现方式之一。《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李泽厚先生说:"《古诗十九首》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我认为应该再加一句话,变成这样:《古诗十九首》无论从形式到内容,还是形式和内容所负载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汉代文人的生命意识以时间和空间的形式集中体现在《古诗十九首》中。文章对《古诗十九首》的时空及其时空意象分别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揭示了汉代文人写景言情和生命思考的基本思路,另一方面,将《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时空母题纳入古典哲学思维的范围展开说明,并进而探讨了汉代文人审美创造的社会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古诗十九首>在唐代的阐释史呈现出多元取向:李善和五臣开创了后世<古诗十九首>研究的释"词、典"和释"义"两大模式,皎然则在其诗歌意境理论当中给予<古诗十九首>很高评价,而其他的批评家则各取所需对<古诗十九首>进行品评阐释.  相似文献   

4.
《古诗十九首》中的惜时和相思主题有力地作用于民族审美接受心理,惜时、相思主题和惜时、相思之作构建了人的审美观照习惯.《古诗十九首》反映了鲜明的生命感伤论的主题,抒发了来自生命个体的声音,它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5.
《古诗十九首》以浅语道出远意,对时间生命意识的深刻体认与率真表达,是整个建安时期"人的自觉"、"文的自觉"的前奏,并因此而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时间生命意识在古诗十九首中的体现,展开为及时有为与不达的苦闷、政治幻灭之后转而及时行乐、相思怀人之作的率意表达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陈冬梅 《现代语文》2005,(3):28-29,27
"古诗"是魏晋以后人们对汉末流传下来的一批无主名五言诗的总称.据梁朝钟嵘言,他所见者犹有五十九首,梁昭明太子萧统纂集<文选>,从流传的古诗中选出十九首载入书中,而冠以<古诗十九首>,后人沿之,遂成为这十九首诗的专名.<古诗十九首>以其浓郁的抒情特色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曹旭说"<古诗十九首>是一组美丽而悲怆的诗."陆时雍<古诗镜>亦评其是"深衷浅貌,短语长情."<古诗十九首>正是以五言诗的特有形式所抒发的作者内心那种凄凉哀怨悲怆的情感深深打动了一代代的读者,使"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这种悲凉凄怆的情感,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意识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关于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古诗十九首》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生命意识既是下层文人失时伤志的反映,又体现出了对于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意蕴深邃,哲理性强。  相似文献   

8.
《古诗十九首》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其对生命的感悟和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相似文献   

9.
《古诗十九首》诞生于动荡不安的东汉中后期,复杂的环境使得文人开始重视个体的生命情感,因而《古诗十九首》中具有极强的生命意识。本论文主要从思妇的闺怨哀思、游子的羁旅思乡、士人对人生短促的感伤、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以及梦想幻灭后及时行乐的快意这五方面的"生命意识"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前人对<古诗十九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与汉乐府及之前文人五言诗的比较,力图从五言诗的诗体结构与语言自然质朴、节奏重复变化、比兴巧妙运用、抒情直率深婉的关系中,对<古诗十九首>以上的这些艺术特点进行分析.从而证实<古诗十九首>"五言之冠冕"的称谓不仅在其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名副其实,在对于五言诗的诗体结构的纯熟运用上也是名副其实的.  相似文献   

11.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当代日益受到重视,对生命的深沉的忧叹是《古诗十九首》的灵魂所在,表现的是人的困境以及与此同时生命意识的高扬。本文试图从分析它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感情与悲哀出发,探索天人合一思想在《古诗十九首》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涉江采芙蓉》选自于《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影响,评论家历来对其艺术成就有很高评价。明代王世懋的《秋圃撷余》道:"余谓《十九首》,五言之《诗经》也。"明代谢榛的《四溟诗话》评论:"《古诗十九首》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矣。"更有钟嵘《诗品》":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甚至被推崇为"五言之冠冕",而《涉江采芙蓉》正是了解《古诗十九首》以及五言诗的一个非常好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处于社会转型时的汉末文人,在生命感发下融情于路,路的时空中渗透着士人的政治伦理亲情关怀和主体生存意义关怀,积淀着士人强烈的生命情怀.<古诗十九首>路的意象所蕴含的主体强烈的生命意识和路的意象中的时空压抑之间矛盾,铸就了<古诗十九首>哀婉凄美的抒情风韵的内质,路的意象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古诗十九首>的中心意象,是一代士人的社会精神文化和历史情感的语言个性化表达.  相似文献   

14.
汉末文人古诗虽然数量不多 ,却如精金美玉。然而纵观自钟嵘、刘勰以来的评语 ,大多是对古诗艺术形式的释读。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末文人古诗洋溢着浓重的宇宙意识及生命意识 ,对后世诗歌 ,特别是对魏晋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古诗十九首>的首要意义在于它以"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浓烈诗情和悲剧意识彰显出"人的终极有限",从而宣告了"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时代的来临.①"人的自觉"的本质性内涵--"我会死"以及<十九首>的作者对它的感知;②<十九首>所表现的汉末知识分子种种"朝向死亡的自由"亦即对生命悲剧的超越,这种超越表现为一种"悲情现世主义的浪漫情怀";③在此间所产生的惶惑与绝望,彰显出对一种"伟大信仰"的渴求.  相似文献   

16.
《古诗十九首》中共有十首诗歌涉及植物意象。与《诗经》、《楚辞》相较,在植物意象的选取上,《古诗十九首》既体现传统而又多有创新;在植物意象的构造上,《古诗十九首》注重意象的组合;在艺术表现上,《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融入了诗歌的抒情话语,有机构成了诗歌的意境。也即,较之于《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具有唯美化、组合化和更为情景交融的特点,由此形成了《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7.
《古诗十九首》是汉末下层文人所作的一组完整的五言诗,其中流露出生命意识的觉醒及在觉醒之后所采取的行动,使得生命意识这一内涵表现得非常深刻,正由于此,《古诗十九首》便拥有了千古常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期无名氏的作品。虽然是不同作者所作,但由于它们是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体现了该时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精神内蕴。本文通过分析《古诗十九首》中的时空描写,来探讨其所表现的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时空承载着生命,在时空描写的背后展现给我们的是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木斋将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成熟文人五言诗的产生时间确定在建安十六年以后,这有一定道理,但他认为《古诗十九首》等"古诗"都应该是与曹植有关,是曹植与甄后相恋事件的结果,这就为他的论证造成了困难。以《西北有高楼》《青青河畔草》为例,考察他对《古诗十九首》的解读,可以发现他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论《古诗十九首》的女性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诗十九首》基本是游子之歌、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本文从女性视角入手,分析《古诗十九首》的女性心理的形成原因和女性心理的具体特征、表象,凸显《古诗十九首》以孤独和等待为核心的女性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