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张金凤和何玉凤是《儿女英雄传》中的两个理想化的人物形象,作家在塑造这两个女性人物形象时,既有艺术上的成功之处,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一方面,作家塑造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由于作家忽略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将人物视为道德说教的工具,导致了人物形象性格一致性的断裂和主体性的丧失,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作家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艺术缺失和文化缺失。  相似文献   

2.
草婴根据俄文翻译的《新垦地》已于最近在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过去有周立波同志的译本,题目是《被开垦的处女地》)。这是苏联杰出作家肖洛霍夫的名著。它不仅包含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一丰满、鲜明、雕塑感很强的人物形象肖洛霍夫笔下的人物形象,形态生动,个性鲜明,给人以异常逼真的感觉,就象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老作家绥拉菲莫维奇曾经对肖洛霍夫塑造人物形象的非凡技巧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五四”以来男女作家在塑造女性形象美的创作进行了比较研究,旨在使我们从千姿百态女性美的形象中,看到男女作家在塑造女性人物形象上的异同,从而提供创作和鉴赏的经验和角度。同时也使我们看出女性作家的创作艺术才华,可同男性作家相媲美。  相似文献   

4.
有怎样的作为,必有怎样的人。——丹纳《艺术哲学》是通过具体的艺术描写展现人物的行动,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还是靠抽象的介绍来塑造人物形象,这历来是文艺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切优秀的作家总是善于在矛盾冲突中,通过对人物自身富有个性特征的行动作出具体感人的描绘,达到刻画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5.
人物塑造是文艺作品表现主题的主要方面,也是体现作家艺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适应地主阶级政治需要的长篇小说《水浒》,为了表现“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投降主义主题,作者按照地主阶级的思想面貌,利用各种艺术手段,刻划了一大批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著名剧作家、作家陈彦近期出版的长篇小说《装台》,通过描写西京城一群给舞台装台农民工酸甜苦辣的生活,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人物形象塑造艺术主要表现在传神的外貌描写、生动的细节刻画和鲜明的人物语言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赵树理作为"山药蛋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上曾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并用他的生花妙笔塑造了那一时代的各种类型的农民形象。特别是他塑造的新一代农民的形象更是不朽的艺术,但有的作家却对这一类人物形象的意义提出了质疑,那么,我们应如何来看待赵树理笔下所塑造的新一代农民的形象呢?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艺术是对人的灵魂的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叙事文学根本任务.三部文本的人物形象体系显现出作家们心目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对立,昭示出作家们的审美理想、审美追求,同时也聚焦着作家们各具个性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前期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中,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1811——1863)的创作独具特色,他在小说创作中,运用讽刺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为数众多、绚丽多姿的人物形象,不仅使他蜚声英国文坛,也使他成为“当代欧洲作家里的第一流的大天才。”可以说,人物讽刺描写,是萨克雷塑造人物时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他笔下诸多形象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他对人物塑造艺术的巨大而独特的贡献。有的评论家把萨克雷誉为十九世纪的  相似文献   

10.
人物塑造是文学的中心问题,是衡量文学作品民族性的重要条件。纵观新时期以来回族文学中的人物形象,笔者以为,相较于主流文学而言,回族作家在一些特定的人物身上投注了较多的注意力,他们是生活在底层的回族民众、宗教文化熏陶下的虔诚信徒以及体现着民族精神的回族女性。作家调集多种艺术手法,使这些文学形象从外到内,都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  相似文献   

11.
本对《红楼梦》中“兼美”形象的内涵及其艺术价值、审美意义进行了探寻,认为“兼美”形象主要是作“钗黛合一”艺术构思的体现,表现了作的审美理想;对秦可卿悲剧形成的原因也作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意境的现代性研究中衍生出了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意境的形象性问题,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意境的美学性质等等。意境是特种艺术形象,是由语象、意象依某种美学规则建构而成的三维空间形象,是实境和虚境的结合体,并以虚境的存在显示其独特的美学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艺创作是一种审美价值的创造活动 ,它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产生的。创作主体通过发现、体验现实美 ,进而进行典型化、情感化、理想化 ,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本。艺术形象是审美价值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14.
艺术思维是复合混融的立体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象思维是外延比艺术思维大得多的概念,与艺术思维是两个不同级别并具有本质区别的范畴,形象思维具有认知和审美两大功能,其思维的结果有的是学艺术作品,有的是理论形态的作品,有的是一般社会意识,艺术思维不是过去学理论教材中所说的要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质的飞跃,满足人们认知的需要,思维过程也不是遵循形象的逻辑运动这种线性思维方式,思维的结果也不是一般性意识形态,而是要经历从一般生活形象到艺术审美形象的转变,创造出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艺术形象,其中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审美、情感与想象、灵感与感知、现实与梦幻等多种思维方式复合混融的立体辩证性思维,其思维结果是为了创造出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形象或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5.
庄子对“有情有信,无为无形”之“大美”——“道”的倡导,为艺术创作与审美提供了理论借鉴;庄子所描绘的“无声胜有声”的审美境界,恰恰符合了艺术审美特征;庄子总结的音乐艺术审美从“有声”而入“无声”、从“实境”而入“虚境”的渐进过程,提示了艺术审美的普遍规律,形成了独特的“有无相生”的审美理论。庄子关于“有”与“无”的辩证论述,昭示了其“有无相生”的审美辩证法思想,对中国艺术审美影响久远。  相似文献   

16.
艺术语言的审美发现指艺术语言向发话主体和受话主体生成和显现美感的过程。它往往指向非实体性。艺术语言的审美发现不同于科学发现。它是某一存在物的意义向审美主体生存和显现的过程,是审美主体在自身感性生命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的建构。这样,决定了艺术语言的独创性和自然性,体现了发话主体审美理想,从而唤起受话主体心理意象的涌现,追求非实证物象的丰富神致和情致,使艺术语言意象生发出气韵的生动和艺术的变异。  相似文献   

17.
论扬州画派的美学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美学风格的角度,研究与总结了扬州画派在中国绘画发展中的艺术与美学地位,并提出了扬州画派的美学风格主要是艺术表现上的超逸性、艺术形式上的创新性、艺术情感上的深刻性和艺术品质上的市俗性等。  相似文献   

18.
文字是书写语言的符号系统,但对汉语来讲汉字不仅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汉字传承的还是一种民族思维,一种深层文化的结晶。字与字的组合也一样,它们不是随心所欲地拼凑,也不只是一个平面的结合。如果我们把造字与组字看作是一种“艺术的创作”,那么它们遵循的原则应该来自于人们的美感经验,这也可以理解为将表层的形象,表面的知觉引向满足深层的非功利的人类审美与心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的贾政,是一个与贾宝玉彼此对立、相互参照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体现了作者卓越的艺术创造力。作为荣国府的家长,贾政对宝玉的要求是全面而严格的,这一“严父”形象的思想性格、内在感情与真实心态及其社会历史、文化本质,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以赵季平艺术歌曲《关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关雎》的歌诗意蕴与“水韵”意味的解读,揭示其借物寄情、隐喻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与要求。结合自古至今《关雎》歌曲相关传谱情况,解读赵季平艺术歌曲《关雎》音乐本体结构的相关特征以及音乐意蕴的深层表达,探寻歌曲在“水韵”之背景下,化成“歌声”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