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从人性、品性两方面阐述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理论的本旨:先天无善无恶,后天可善可恶。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人性、品性两方面阐述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理论的本旨先天无善无恶,后天可善可恶.  相似文献   

3.
孟子被认为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但他吸收了老子有关“善”的思想,并发扬光大,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苟子认为孟子之所以认为人的本性为善,是因其没厘清先天本性与后天作为的关系,并由此提出性恶论。董仲舒认为,人的自然本性中含有“善质”,但是这些“善质”不一定都能发展为“善”,这可以看作是对孟荀人性论的一种调和与超越。  相似文献   

4.
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相近,只不过生活的环境不同而相差远了(人性的差别不在天性而在于习性,它取决于后天)。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一般认为孔子极少言及人性,更未触及人性的善、恶问题。如果将孔子的“性相近”的共同人性观与其整个思想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就会惊人地发现孔子的人性思想相当丰富,其人性倾向于德、人性包含“直”、人性为仁、人性的异化诸方面,可知孔子的人性思想是“性善论”。人性为善,人类才有互爱的基础,仁学乃能立。唯有人性为善,人们进行道德修养才是源于人自身的内在要求,而社会所建立的伦理道德规范也就不仅与社会客观存在相适应,而且与人的本性相适应,使道德规范有可能转化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可见,“性善论”乃是构建孔子学说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6.
人性是人这一物种的先天自然因素与后天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塑造出来的作为社会人的属性。教育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的本性具有可塑性。教育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人的本性具有不完善性。人有五种本性,相应的就需要有五类教育,即以升华物性为目的的生存教育、以升华感性为目,的的情感教育、以升华理性为目的的智慧教育、以升华德性为目的的美德教育、以升华灵性为目的的信仰教育。从人性视角来审视教育的本质就是将人的本性升华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习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将人的德性本性升华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品德。  相似文献   

7.
人性分为先天的本性与后天的习性两个方面,从美育的可能性与重要性两个方向论述了美育对人性的改善作用,从而达到塑造完满人性,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在孔子看来,先天的人性很相近,他无善无恶,具有平等性。经由后天的“习”,结果却相去甚远。“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仍有理论意义及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教育思想具有厚重的人文底蕴,彰显着鲜明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观、天性即人性的人性观、旨在"干政"的课程观和非强制性的方法观等思想性格。  相似文献   

10.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在数十年的教育实践中,逐步积累并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心理思想。孔子的教育心理思想对当代教育心理学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尤其是他的性习论、学知论、发展观等,对今天分析人的年龄特征及心理发展阶段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孔子不但看到了人的自然本性,而且还挖掘出其社会性,指出先天及后天因素对人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对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发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1.
孔子在"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基础上,揭示了人性的特质,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指人都具有"类特征",为其推行"有教无类"主张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习相远"揭示了形成人性差别的原因,为其实施因材施教原则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孔子兼顾人的个性和"群性"(社会性):揭示群性的内涵,即合群是人的天性,人必须具有社会责任心,倡导合群而不结党营私;注重以社会价值观引领个性发展,大力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仁人志士。在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孔子创立的人性论仍然具有不容忽视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素养,是通过先天的和后天的诸多因素形成的,但侧重于后天的教养、修养。人的素质是由先天形成的自然素质和后天形成的素养组成的,因此可以说素养是素质的一部分。也有研究者认为,人的素质“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天社会本质,即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活动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或称之为素养”。  相似文献   

13.
最早明确提出人性问题的,当推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话言简意深,逐成中国人性论的一个总纲。只此一句,确定了儒家人性问题的基调:人的本性是相近的,造成后天差异的是“习”。至于人性到底是什么?人有没有为善之可能?人何以为善?终是悬而未决的。就是能举一反三的子贡也惑而不解,“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但这个问题是如此重要,不解决它,就无法回答“如何成圣人”这个核心问题。于是,后儒绞尽脑汁,各扦己见,形成了有关人性的许多理论。在这条道路上,战国时代,出了两位杰出的宗师,他们各自发扬并开创了一个传统,即内在传统与超越传统,对后世影响极大。这就是孟轲与荀况。  相似文献   

14.
《论语》记载了孔子对受教育者发展规律的认识:人性非善非恶,是可以通过后天教化的,同时受教育者的资质是不一样的,因而施教过程必须"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使受教育者在不断的学习与调整中达到气质变化的目标——"仁"。文章通过逐步深入分析这三个层次的内涵和递进关系,阐明孔子的受教育者观,并指出孔子的教育学说对当今教育活动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古代对人性的研究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先秦。此时期关于人性的观点主要有四种。一种是人性“有善有恶”论,持这种观点的是周人世硕和孔子的弟子漆雕开等。他们认为“人性有善有恶”,“普举人之善性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此种观点认识到了人性中存在着善、恶两种潜在的因素,性善或性恶关键在于后天的教养,这是正确的,王充在《论衡·本性》篇中称赞它“颇得其正”。但由于资料已大部亡佚,其详细论述今天已无从看到了。与孟子同时期的告子则提出人性“无善无恶”论。他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这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人性无所谓善恶,犹如湍急的流水:“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告子的论述,旨在说明人性善恶的可塑性,但他未将人性与动物性区分开来,就被孟子抓住了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荀子与康德人性观的比较,指出两者的差异性在于: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化性起伪"的过程,就是性恶被人自身克服的过程,人性可以由恶转善,特别强调后天社会环境对人性的教育和改造的作用,主张通过圣人来制定礼义;康德的道德实现是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他认为,人性是由自由意志决定的,是善恶相互调和的历史过程,人性的实现是善对恶的拯救过程。这两种人性观造成了中西人格特征的基本差异。  相似文献   

17.
所谓个性,就是人性在个体上的表现或反映.人性既包含有先天的生物特点,也包含有后天的社会特点,还包含有先天与后天结合的心理特点,而这三者都可以在个体上反映出来而构成个性.前苏联心理学家布拉托诺夫提出的个性结构观认为个性由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心理特征、个人经验、气质、性别特点、年龄特点等组成.其中个性倾向性主要依靠后天形成;个人经验来源于对社会的认识和实践;心理特征和气质受到生物遗传与后天的共同影响;性别特点、年龄特点主要是人体自身发展的阶段特征.……  相似文献   

18.
孟子的人性观集中体现在他的“尽心”、“知性”和“知天”的思想中,而这三者又是逐渐递进、相互贯通的。天地赋予人“本心”,人通过扩充“本心”致其本性善。培养善的本性就可以知晓天命,天人不再是一道屏障,天地万物形成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加强个性教育全面提高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杏芬 《文教资料》2006,(26):95-96
所谓个性,就是人性在个体上的表现或反映。人性既有先天的生物特点,也包含有后天的社会特点,还包含有先天与后天结合的心理特点,而这三者都可以在个体上反映出来而构成个性。前苏联心理学家布拉托诺夫提出的个性结构观认为个性由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心理特征、个人经验、气质、性别特点、年龄特点等组成。其中个性倾向性主要依靠后天形成;个人经验来源于对社会的认识和实践;心理特征和气质受到生物遗传与后天的共同影响;性别特点、年龄特点主要是人体自身发展的阶段特征。由此可见,一个个体的个性既有生物遗传的…  相似文献   

20.
人性是指人的本质和本性。简要论述了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的人性观。探讨了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各理论学派基于不同人性观而形成的不同的咨访关系、对心理问题的不同认识、咨询策略的差异和咨询师的不同咨询取向。人性观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起着核心思想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