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明代著名散曲家冯惟敏的散曲使用了大量的口语词和当时的方言俗语,很好地反映了明代中期语言特别是山东方言的面貌,是研究此期山东方言的重要语料。  相似文献   

2.
张成玲 《学语文》2008,(2):38-38
杜甫的《春夜喜雨》(见卷首)脍炙人口。耳熟能详,因为其情景交融,严谨工巧而广受喜爱。与之相隔两代之遥的明散曲作家冯惟敏的同题之作《玉芙蓉·喜雨》(见卷首)却能避雅为俗,更以朴素通俗,生动形象,轻快活泼而饶有情趣。  相似文献   

3.
明代中后期的坛,传统的诗创作衰颓不振,题材狭窄、形式雕琢、意兴萧索的南音充斥曲坛。冯惟敏矫去时弊,上承元前期学的优良传统,利用北曲的音乐形式,创作了大量思想深刻、寄兴悠远、语言质朴本色、风格豪迈爽健的散曲作品,为我国诗体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冯惟敏是明代中后期的一位散曲大家,在段顾言巡按山东时,他曾被捕至省城。关于这桩公案,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和分析,认为公案发生的主要原因应是段顾言为官不仁,滥用权力,打压冯惟敏言论所致;至于地产与逋赋之说,也绝不是空穴来风,在公案的发生中起到了催化作用。另外,由这个公案和有限的文献史料来看,段顾言为官时政绩不显,不是一个济世忧民的良吏,他与当时的权相严嵩应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冯惟敏利用北曲的音乐形式,创作了大量思想深刻、寄兴悠远的散曲作品.他耿介与豪爽,敢发激愤之情,歌咏民生疾苦,揭露社会弊端,鞭挞政治黑暗,讽刺官场丑恶,对矫正曲坛积弊,恢复文学的社会功能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他才思聪敏,性格豪爽诙谐,能不为时尚所囿,用北曲创近调,语言质朴清新、本色天然,风格健劲豪迈、诙谐辛辣,表现出其作品作为讽刺文学的高超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6.
元代散曲创作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歌伎的演唱传播。演唱传播特殊的社会地位,决定了散曲演唱传播的社会功能。散曲演唱传播对元代散曲作法、风格、散曲理论、曲集编撰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隐逸遁世是元散曲的主旋律,但元朝士子始终在骨子里没有背离儒家思想的精髓。通过对元代咏史散曲的分析,笔者认为元散曲承接着传统诗文不绝如楼的怀古之叹和咏史之音,散曲家们以忧国伤民、推崇悲剧性英雄、是非分明的精神为元散曲注入大气、坚实、厚实的养料。这部分散曲虽少,却是解读元散曲悲剧性的时代底蕴、审美内涵、精神意脉的关节所在。  相似文献   

8.
散曲是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出现的一种新诗体。散曲和词是同源异派的学形式。但和词相比较,散曲具有独特的诗体特征,主要在于语言上质朴俚俗,表现上坦直显露,风格上尖新奇巧。  相似文献   

9.
元散曲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与成就,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有许多回族散曲作家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越,对元散曲艺术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王玫 《现代语文》2006,(10):6-7,19
词与曲在诗史上前后相邻,二者在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上有着诸多相似点,存在着紧密的承继关系。研究者历来大多只重视元代散曲对宋词,特别是对宋代俚词的接受,但忽视了花间词中的俚俗成份对元散曲创作的影响。而更好地梳理出散曲对包括花间词在内的前代诗歌的接受情况,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散曲的美学风格乃至文学史内部的传承关系都有重要意义。元代散曲对花间诃的接受主要表现在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的接受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明代散曲     
散曲在元代经历了它的兴旺时期之后,到了明代,作家和作品的数量远远超过元代,内容和形式也具有这一时期的特点。康海、王九思、王磐、祝允明、唐寅、陈铎、杨慎、李开先、金銮、冯惟敏、薛论道、刘效祖等,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家。 康海、王九思、李开先、常伦等多叹世乐闲之作,在勘破世情、隐居乐道的词句后面,不时透露出对官场黑暗、人情险恶的不满。祝枝山、唐寅、杨慎夫妇等多写风情闺怨,其佳者往往沉厚真挚,写出了妇女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从艺术风格看,前者豪放恣肆,后者清丽委婉,是形式不同的两个流派。  相似文献   

12.
刘效祖是时代中后期较为重要的一位散曲家。它的散曲作品在内容上生动地反映了市井生活与民情民俗,在艺术风格上虽然有一定的人化倾向,但仍然保持了元代散曲自然、朴实、真率、通俗、活拨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对于散曲的研究正逐渐由主题转向文本的艺术结构,尤其是白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研究方法,重新掀起了一个散曲研究的新高潮。然而古代与当今音乐不分、词与散曲之小令不分等诸多比较容易混淆的问题依然客观存在,对它们的研究尚且不够深入。因此,本文试从散曲中的北曲小令与词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加以探讨和论述,从而使散曲的文体特征进一步明确化,清晰化。  相似文献   

14.
元散曲的俗美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散曲出现在中国文学由上中古雅文学向近世俗文学转变的时期,它在语言风格,题旨境界等方面,均表现出迥异于诗词的鲜明美感风貌:以俗为美,这一总体审美特征,正是元散曲对中国古典麻歌美学作出的独特贡献,也是元散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郑振铎先生在《插图本文学史》中评论张养浩散曲的某些观点不同看法,郑说张的散曲是“一般老官僚所作的散曲,大都是……不痛不痒的自夸恬退的东西”,是从“是从浅薄的情绪里出发的歌曲,自然不会是高明的”,而张养浩其人,则“完全是一个出世的无容心的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了。”本文认为这种批评是片面的,表象的,作者综合张养浩一生,并从他的论文,散曲实际出发,提出相反的批评。  相似文献   

16.
元初散曲家刘秉忠,无论是其为数不多的散曲作品还是集从多身份于一身的独特人生形态,都有耐人寻味,引人探究之处。本文从其人生遭际,人格心态诸方面探讨其散曲的内容及其审美趣味,从而全面展示其曲、其人的风貌。  相似文献   

17.
在形式主义倾向较为泛滥的清代散曲创作中,厉鹗的散曲创作具有较高的成就,他不但将作词的方法带到散曲创作中,还进一步拓展了散曲的题材,从而给散曲领域带来了新的时代特点。他的散曲创作以小令为主,有较多的精品,其风格清新巧丽,隽永幽雅,独树一帜。本文通过对厉鹗身世的探寻及其散曲作品的剖析,探讨其风格形成的原因及其在散曲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马致远是元代散曲重要的代表作家,综观近年来对其散曲方面的研究,论者多局限于“诗情”、“画意”、“意境”等艺术特征的分析,本文从“就近取物的设境”、“方位切换的视角”、“重趣的场景追求”这三个被人忽略的细微艺术特征切入,再次探讨马致远的散曲艺术,感受其散曲无限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散曲本为歌唱,是娱人的;散曲作家心中多有块垒,其作品发抒情志的功用亦是难免的,所以,有不可忽视的自娱特质。娱人而又自娱,其娱乐功能相当突出。山水隐逸中的陶情自适,青楼楚馆中的恣情放浪,亦庄亦谐的悲喜剧效果,皆是本着散曲娱宾遣兴、感动观众、发抒情志、精神娱乐的终极目标的。这种不同于传统文学教化功能的娱乐功能,使得元代散曲所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与传统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20.
王九思是明代中后期一位较为有名的文学家,在诗文、杂剧与散曲的创作方面成绩卓著。他极富才华,却仕途受阻。其散曲创作题材丰富多样、风格豪爽蕴藉,别具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