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黑衣壮服饰是黑衣壮族群的文化标志之一,在现代社会里出现了衰落与蜕变的趋势。通过对黑衣壮服饰的实地调查,研究黑衣壮传统服饰在现代社会的境遇,分析影响其传承的因素,探索在现代语境下民族优秀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审美制度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学与美学尤其是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深层整合,其基本理论内涵是化体系中的规则与禁忌在现实生活中活化为各种具体形态。弄屯黑衣壮审美制度正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复杂的权力结构和现实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该社区族群传统化的原始和谐状态。土地公的激情、老歌师的沉默和土司的追述,都是弄屯黑衣壮现实生活的真切体验。在传统伦理要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交汇中,黑衣壮审美制度不断进行自我调整,演绎着日常生活的具体形态。  相似文献   

3.
我国历史上是多民族团结统一的国家,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和发展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处理民族关系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致力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民族融合的趋势也在加快,笔者在对龙州与那坡两地典型“黑衣壮”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探析这两地闻民族文化变迁的因由。以促进对两地独特的民族旅游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相似文献   

4.
广西那坡黑衣壮因地处偏远、闭塞而完整地保留了壮族的古老文化,被称为壮族文化的活化石。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这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正在发生急剧的变迁。本文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描述了黑衣壮族传统文化的特质及其正在发生的变化,提出要继承和保护优秀的黑衣壮文化,民族教育应该肩负起承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重任。  相似文献   

5.
黑衣壮的艺术、化习俗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黑衣壮地区仍然处于自然经济阶段,艰苦的现实生活使黑衣壮人民更加依赖于族群共同体。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和发展,黑衣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如积极维护共同体的利益、实行严格的族内婚制等。这也反映在他们的艺术和化习俗上。黑衣壮的舞蹈和山歌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集中体现了黑衣壮真实的生存状态和对现实生活苦难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每一地域的民族艺术都与特定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黑衣壮服饰也不例外,它的生成与发展都离不开黑衣壮的生态环境。借助文艺生态学的理论,探讨了黑衣壮服饰与文化生态环境的关系,探研了黑衣壮服饰得以产生、传承、发展之根源。  相似文献   

7.
黑衣壮是壮族的一个分支,因从头到脚穿戴一袭黑色服饰而得名,在饮食起居、服饰装束、山歌舞蹈、礼仪节日等方面形成了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被人类学家称为壮族的"活化石"。广西百色市那坡县有人口约20万,其中约有5万黑衣壮,主要分布于大石山区。"黑枪舞"和"陀螺"是黑衣壮集民族性、原创性、健身性、表演性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黑衣壮民族  相似文献   

8.
化是人类生活创造的积淀,又是民族发展的基因。现代化是从封建的农业社会脱胎出来的以工业化为基础的新的社会形态。科学和民主是西方近现代化的精髓,是现代化的化支撑点。古代的中国人和古代的西方人,由于其生存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不同的思想化传统,并制约着民族发展的走向。现代化起源于西方,是西方化发展的产物,然后传播至全世界。中国传统化创造了举世无双的中国古代明,但它又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步伐。中国在学习西方,特别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后,走上了赶超道路,重新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进步,也带来了新的危机,在后现代化时期,人们选择克服危机的道路时,中国传统化成了人们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9.
相对独立的社会时空,使广西黑衣壮的服饰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符号体系,它不仅塑造着黑衣壮服饰的文化精神,也规范着他们服饰的构成特征。他们崇尚黑色,从头到脚一身黑,而且服装款式、图案也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反映了黑衣壮的审美意识,让世人体会到古朴的文化基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通过对那坡黑衣壮服饰的解读,以期理解黑衣壮文化的本真世界,更为理性地保护传统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0.
《柳州师专学报》2017,(6):38-42
通过对黑衣壮民歌艺术的现代变迁的田野调查和研究,认为在全球化所带来的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一方面,处于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机制正在削弱,并带来文化认同的危机;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不只是消极地等待消亡或被同化,外来文化的强大压力也会激活其中的某些积极强健的因素。民族文化的主体依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将外来文化观念和传统文化精神整合、重建、融合为新的文化资源,实现对原有文化的再生和超越。在传统文化的再生过程中,深厚的民族感情再次发挥了作用,它是民族文化认同重建的情感纽带。在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语境中,大众文化生产机制对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的改造和利用呈现出一种"古朴化"的风格。传统的民歌艺术是现代大众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新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演进的方向既是历史的延续,又是文化的创新.要实现文化的创新就要培养政府和民众健康的文化心理,培育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民社会和公民文化,利用现代技术,发展文化产业,保护和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把文化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相似文献   

12.
信息时代快速发展,如何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事关中华民族现代发展的挑战与机遇。远程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技术支撑与传播方式。将传统文化开发为优质教育资源,发挥远程教育的教学平台与传播作用,把这种资源用于全民教育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与欣赏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进行保护和继承,将是一件重大而有意义的事情,也是教育技术工作者面临的挑战与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3.
紫村是华南区域化格局的一个代表,其壮族婚俗化中传统因素的传承与时代的变迁发生了相互适应的密切关系,其中经济形态和经济生活对壮族民族的择偶心理与通婚对象起到显在或隐在的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14.
潘晓 《怀化学院学报》2008,27(2):180-181
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物质和精神发面的发展。广西壮族是以那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且其也影响着很多文化事项。拟从在稻作文化的影响下,从饮食(物质方面)和信仰方面(精神方面)的文化来窥视这些古老的壮族传统文化的生态性,以期今人能从中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5.
古村落民居保护与开发的产权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传统古村落正在迅速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现代建筑。伴随着古村落的消失,许多古老的传统文化、民族习俗也在消退。为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古村落被列为国家文物加以保护,并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文物可以划分为文物实体和文物形态,利用产权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分析传统古村落民居的产权现状,及由此所引起的保护与开发的无效率性,可以给古村落民居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曾在当地民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文化因素,在现代文化语境下,其原有的社会功能却呈现出一度衰弱的趋势。文章探讨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及意义,以期对当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所启迪借鉴。  相似文献   

17.
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生活的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让不同种族地域的人们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促进了全世界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作为当今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现代传播媒介如何推进地方文化发展和传播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话题。本文以梅州地方客家文化为例,对目前地方文化传播媒介的应用现状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利用现代传播媒介构建地方文化传播体系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湘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湘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了解与认识湘西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保护与开发被现代文明边缘化、濒危化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必须承担的任务,我们应当树立理性的遗产保护与传承观念,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绩效化的管理,并作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障机制,最终达到保护与开发湘西土家族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