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中西方拥有悠久的经典诠释历史,随着西方诠释学传入我国,激励了对本土经典诠释历史与诠释方法的整理,并以之为参照系试图建立起中国诠释学。其中汤一介先生首开其先,张江则于近年充分发掘传统经典诠释资源,参考西方体系,着力建构以“公共阐释”理论为核心的“中国当代阐释学”,黄玉顺则立足原始儒学提出“前主体性诠释”概念。《史记》作为传统史学与文学经典,以诠释学视域来看,理解的历史性与时间距离是其经典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视域融合”则在新的历史处境下产生新的意义,实现文本的历史性与人的历史性统一。诠释活动中理解、解释与应用的三位一体,揭示文本意义的生成路径。当代《史记》诠释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诠释主体视野更为开阔,理论资源也更加丰富,《史记笺证》《史记疏证》以及《史记研究集成》代表了当代《史记》文本阐释的三大范式,雅俗共赏,普及性与学术性兼备。  相似文献   

2.
诠释学作为一门指导文本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在以前类似于修辞学、语法学、逻辑学,从属于语文学。到了20世纪,诠释学由一种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论发展成为一种哲学理论。诠释学的哲学转向与世界意义的多元化转向并行。随着古典诠释学向现代哲学诠释学的转换,诠释学不再仅是对经典文本的诠释而具有多元化的意义,从而为自己找到广阔的诠释空间,因此在诠释学的视野下比较诗学也具有更加开放的被诠释可能。以诠释学为背景,进一步探讨比较诗学在学理意义上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便会发现:比较诗学之“比较”不是工具论意义上的一种手段而是存在论意义上的一种思维方式,从而为比较诗学学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在中西诠释学思想发生的早期,诠释主体所理解的文本都是中西文化传统源头上的经典.孔子删定"六经",无疑使他成为中国经典诠释文化传统上第一位自觉的经典诠释者."六经"只有被历史所认同的合法化诠释者在其特定的时代所给出的权威意义,这种权威意义即是"六经"的诠释意义,而不是文本的原初意义;经学诠释学是为了传达"六经"的真理,这比还原"六经"的原初意义更为重要.诠释学对文学批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不应该仅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视域来研究中国诠释学,而应该从经学的诠释学传统来建构中国诠释学.从<左传>对<春秋>的历史性诠释及<易传>对<易经>的系统性诠释来评价,中国早期经学诠释学的形成,一开始即呈现为存在论的诠释学,而不完全是技艺学的诠释学."传"、"注"、"疏"、"笺"、"正义"、"章句"、"训"、"训纂"、"训诂"、"解诂"、"说"、"说义"、"微"与<易传>的"十翼"等,构成了中国经学诠释学的技艺学诠释方法论,但其中潜含着丰富的存在论的中国诠释学思想.经学诠释学作为中国诠释学的主脉,正是在儒家经典的历代诠释中生成.  相似文献   

4.
诠释学理论的研究离不开人文科学的视野。对于以探讨“精神”问题为依归的“精神诠释学”来说,它同样脱离不开作为“精神人文学”的研究视野,即以“天人感应”作为它诠释“性与天道”的诠释学基本原理。以“天人感应”为中心,精神诠释学以“道—言—智—境”的方式展开其诠释学思想观念的行程。这方面,中国哲学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诠释学思想与实践经验。“道—言—智—境”不仅是中国哲学诠释学特有的诠释学运思逻辑,它还具有先验的普遍性,同样可以用来观察与透视以基督教神学诠释学为代表的西方精神诠释学类型。中国精神诠释学采取的是“由圣而神”的诠释学思想路线,而西方基督教神学诠释学走的是“由神而圣”的诠释学研究进路。虽然这两种诠释学的理论出发点与诠释思路不同,但这不妨碍它们都是将作为宇宙之最高终极存在的“神圣精神”作为自己诠释的最高目标。从而,中西两大精神诠释学传统终在诠释学的“终点”和“登顶处”相通与相逢。  相似文献   

5.
诠释的旨趣在于更好地理解与解释,将政策视为文本形成了政策研究方法论的诠释取向,探究政策文本的诠释学分析路径是发挥诠释学方法在政策研究中应用价值的必然要求。基于诠释学理论的演进历程提炼出“作者”“文本”“读者”三个诠释学分析要素,结合政策特质以“政策制定者”“政策文本”“政策受众”为三个支点建立教育政策文本的诠释学分析框架,并提出从教育政策制定者行动理解文本意义、从教育政策受众行动阐释文本意义的两条分析路径,进而选取我国《规划纲要》与“双减”等政策文件进行应用分析。研究表明,将诠释学方法引入教育政策研究,不仅可以探明教育政策意义的传递逻辑,揭示阻碍教育政策共识达成的原因,还可以实现对教育政策意义的深入理解,促进教育政策实践。  相似文献   

6.
中国具有悠久的经典诠释的传统和实践,然而没有系统性的理论形态的诠释学,在西方诠释学的“西学东渐”以后,在西学的参照下,我们试图建立自己的诠释学,为了这一目标,简单地比较中西阐释学的方法、思想以及诠释的对象等,对于更好地思考我们当下的诠释实践应该是有所裨益的。该文从西方诠释学的三个转向为对比维度,简单地考察了中西诠释学的差异,并试图找到当下中国诠释学的具体实践的路向。  相似文献   

7.
王芸 《文教资料》2013,(31):43-45
韩非对《老子》的解读不仅在《老子》诠释史上,而且在整个中国诠释史上都称得上是一个经典范例。韩非以“解”、“喻”两种诠释方法对《老子》进行现实性、形象性转化,将《老子》的“微妙之言”诠释得生动具体,言之有物。本文借鉴现代诠释学理论,以期深化对这一范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在比较的视野下,从哲学层面考察中国诠释学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在思维方式上,不能使用本体论思维,而应注重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沟通,在目的论上主张中国诠释学的道德归向。概言之,在中、西方思想激烈碰撞的当代语境下构筑中国诠释学必须面临两个问题:第一,诠释中国文本所运用的思维方式;第二,诠释中国文本要达到的最终目的。由此可以导出,在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我们便会进一步认识到: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下建立中国诠释学的可能性在于:在西方古典哲学本体论思维的启示下,解释出中国哲学文本的道德意义和实践途径。这是中国古代哲人,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等所关注的,也是西方古希腊哲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甚至包括犬儒学派所关注的,他们在仰观天象、凝望星空的时候都将目光伸向了比天空更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诠释理论的传入和创建“中国诠释学”的努力,中国古代诠释传统开始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其中,朱熹诠释思想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探索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思路和视角,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传统诠释思想的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10.
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方诠释学的主题。据此 ,可以把西方诠释学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是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的“作者中心论”诠释学 ,其根本特征是消解读者的历史性和个体性 ,让作者的意图支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过程 ;第二阶段 ,是以海德格尔尤其是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读者中心论”诠释学 ,它完全颠覆了文本解读过程中作者和读者之间固有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 ,用“意义的创生”取代“作者原意”作为诠释活动的基本追求 ;第三阶段 ,是以利科尔为代表的“文本中心论”诠释学 ,它试图克服“作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的对立。建构一种方法论与本体论相统一、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文本中心论”诠释学 ,代表了诠释学发展的合理走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性保存的诠释学忧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民俗制度的变化、白话文和汉字改革运动造成的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差异,加大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人之间的距离,使得民众对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理解和解释异常地艰难.借鉴古代经典文本诠释中的"经--传--注"等多层级结构模式,强化文本理解与解释的社会化诠释学循环,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从"文本性"走向"精神性"、从"学术化"走向"社会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保存和创新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明代士人多采取信仰型的解经路向,他们的经典诠释主张相当繁杂,经典视域各不相同,在同一学派中也无统一的诠释思路和解经策略;但明代士人们对经典文本的现场感有很强的领悟力,这为后来的经典诠释学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希腊思想是希腊文化和希腊哲学的源头。从现象学的诠释学出发,海德格尔通过对早期希腊思想的诠释,认为希腊思想的源始性意义是存在的无蔽,这种源始性意义在其后的形而上学哲学中已被遗忘和背离。在早期希腊思想文本的希腊式的诠释实践中,海德格尔使诠释学从作为方法和方法论的诠释学转到作为存在之思的诠释意义生成的诠释学.从而开启了现代哲学诠释学的新的发展阶段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为了应对世人对于“阳明学”诠释经典日益“空疏”的责难,泰州学派发起了一场旨在不背叛阳明学立场而修正王学之弊,让经典解读与“百姓日用”相联系,建构平民化诠释学的运动.他们以“身本论”替代“心本论”,重建儒家经典诠释形上学;以“淮南格物”替代“穷理”“正心”,发明“百姓日用之道”;以“践行”替代“践形”,主张经典平民化诠释之实用性.在其学说建构中,充满了近代文化转型的启蒙因子,佛学元素在经典平民化诠释的生成中不断闪现,颇具美学意义的“狂”是其独具的学派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诠释学对知识性质的理解开启了解读教学文本的新视角。在现代诠释学视野中,真理作为处境真理、德性真理和共享真理,能够使教学的创造性、道德性和对话性获得彰显,从而消解教学领域的种种贫困现象。  相似文献   

16.
文本的诠释过程是复杂的,它涉及到文本的社会一历史背景,文本本身的语言以及文本的“误读”,而意识形态却是我们进行文本诠释时所不可忽视的。文章从诠释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分别从社会——历史背景、文本语言与对话和文本的意义创生三个方面试图阐释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7.
在文本解读研究领域,曹明海先生最早创立文学解读学,深刻阐发文本解读观的变革,构建了“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文本解读理论,主要观点包括文本解读建构观、文本构成体制的诠释观、文本视野融合的对话观、文本有机统一的整体观等。曹明海先生将文本解读理论运用于语文教学研究,阐发文本解读的“教学建构”“体制诠释”“视野融合”的解读对话等教学思想,拓开了文本教学解读研究的新境域,引领了文本教学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诠释学研究中的拓展与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诠释学研究在不断拓展的同时,出现了一种脱离诠释学本有语境的“泛化”倾向:或者把仅仅属于前诠释学形态的理解理论直接当成诠释学;或者把某些潜在的诠释学思想因素或理论萌芽放大为系统的诠释学理论;或者对“文本”作了过于宽泛的理解,使一切理解的对象都“文本化”,最终也就使任何涉及理解问题的理论都变成了“诠释学”。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育已经否定了“教教材”的教学理念,取而代之的是“用教材教”。诠释学中关于文本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更新了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在当代诠释学的视角下,教材具有开放性、历史性、生成性、主体参与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20.
“合法性”一般的理解是法学或政治学意义上的,也可以做社会学和哲学的解读。美学“经典”文本解释的“合法性”主要是指一种能为公共认可的外在客观存在根据。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对中国美学‘经典’文本的解读、诠释与参照”能否成立;二是指对“中国美学‘经典’文本”解读的表述方式是否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