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论断。研究两者的高度契合性既是学理问题,也是现实需求。从历史依据来看,两者的契合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中国共产党将两者有机结合的历史实践,展现了两者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历史实然。从主体结构上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层面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两者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哲学基础,包括实事求是及知行合一与实践精神的内在契合、执两用中及守中致和与唯物辩证法的内在契合、朴素唯物论与唯物史观的内在契合、整体思维与系统观念的内在契合。深入研究两者的“高度契合性”,对新时代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深度结合、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期,深入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三个面向”的理论逻辑,是科学阐明习近平文化思想原创性贡献的基础性工作。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视域下,文化建设的三个面向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的逻辑延续与当代建构,既是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具体指向,也是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文化层面的高度自觉。其中,面向现代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世界现代化普遍趋势中跳出西方现代化,建设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文化形态的历史自主性;面向世界彰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在具有的超越民族国家并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意义;面向未来则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开启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文明新境域和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科学回答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化之问”,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中国式现代化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政治本色,又深深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思想精髓、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同时借鉴吸收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通过“两个结合”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文化生命体。造就中国式现代化文化生命体,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意蕴,将之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结合,深入揭示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价值旨归。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都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旨归,揭示和分析这些价值旨归的内容,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生命体提供价值指引。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意蕴的整体把握,需要运用大历史观的方法和视野进行探索。通过史料引证、古今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历史进程中的形成和发展,全面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意义与历史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特有的赓续性、一体性和创造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源头活水,与中国式现代化一脉相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探索过程。通过分析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历史局限性,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将在遵循世界历史一般规律的前提下破局创新,赋予科学社会主义更为生动的中国实践,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6.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首先需要确立融入的理论要点,将蕴含在这一思想中的“两个结合”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思维方法”和“精神谱系”、“历史经验”和“历史实践”、“历史方位”和“历史主体”、“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两个伟大革命”等一系列创造性理论贡献分层次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各主要知识点中。在具体教学中,要坚持科学精准“动态融入”、全面协同“整体融入”和观照现实“释疑解惑”,最终讲清楚新时代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赵紫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要努力形成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克服小生产的狭隘眼界和保守习气,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振奋起全国各族人民献身于现代化事业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这就  相似文献   

8.
人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归宿.西方曾把文艺复兴时代人的觉醒视作世界现代化的起点,不过工业革命以降的西方现代化逐步陷入物化状态,在追求抽象的自由平等过程中反而受制于“物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阐明了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是现代社会发展方向和人的解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百年现代化史充分体现了自...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战略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当今世界的新变化是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是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形成的思想源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其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得失成败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是和谐社会战略思想提出的历史依据;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是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研究探索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坚持从我国新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经多年教学实践,精品课程“中国文化概论”之“中国文化现代转型”部分的教学逐渐凝练出自己的思路:在宏观视野上把“晚明思潮”纳入近世中国文化现代化历程的有机整体.其中“晚明思潮”更多带有“本土内发型”特征,鸦片战争以来的历程具有鲜明的“外发后生型”特征,两者具有内在的历史与文化关联;晚清以来近两百年的现代化运动各个阶段虽时代主题不同,都呈现着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复杂互动的过程,而精神的变革推动着历史的跃进;在文化变革意义上对洋务运动、清末新政进行重新评价.以文化变迁的内在规律,还原一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完整历史,是新的教学设计的宗旨.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先强调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是方向,道路是途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问题尤为重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解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内涵,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唤起学术界对道路问题的再关注,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帮助,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特征上来讲,在理论品质、历史任务、政治立场、社会理想、哲学基础等方面,具有一脉相承性。毛泽东思想中的建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事实上形成了对于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诠释,形成了早期形态的科学发展观,其精神实质就是试图通过革命或类革命的方式来推进和实现科学发展以促进和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佛教的中国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具有重大意义,它催生了与儒、道鼎立的中国佛教,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和世道人心。西汉至西晋的输入传播是佛教中国化的开端,其主要活动是翻译佛经、讲习经义:东晋十六国至南北朝是中国佛教的成长发展期,连续出现了中国佛教的两个信仰高潮;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的成熟繁荣期,八宗争鸣,竞放异彩,而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五代以降是中国佛教的退潮延续期,佛教的中国化至此定型。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化的意识产生于鸦片战争之后。自魏源要求“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始,至今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意识,大致经历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意识、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意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意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现代化意识反映在实践层面上,即形成了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等一系列现代化的实践活动。对中国近代以来不同内涵、方向的现代化意识和实践的考察,不仅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现代化历史的认识和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是自身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而是在西方社会主义思想影响下,在对资本主义判断中追求现代化的非资本主义选择.传统大同、小康思想为它提供了民族文化资源.中国的现代化始终处于现代性与乌托邦的张力下,从康有为的大同、小康论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到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展示了这种判断和追求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7.
近代历史上的"西学东渐"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中国先进的思想启蒙者提出了"中体西用"等看待和应对东西方文化间巨大冲突策略和方法.从社会改革、文化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等层面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和合性在"西学东渐"进程中的发展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就西欧社会向资本主义发展提出了社会现代化理论,并认为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建立的。但是,现实社会主义是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起来的,按照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割裂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对社会主义的重新建构,而且体现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艾思奇及其以《大众哲学》为代表的前期思想成果在改变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乃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都具有一种深刻的观念变革作用。因此,艾思奇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中国化、时代化方面,均有自己的突出贡献,尤其在他的前期思想中,充分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自觉。发掘艾思奇前期思想中的这一重要理论旨向,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着直接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思想文化的视角看,社会现代化转型伴随着文化自觉,这是文化现代性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文化主体和客体会通重构、整合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双重文化意义,既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具体化,又代表了中国文化现代性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并中国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必然选择,是中国思想文化逻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