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魏前期道武、明元、太武、文成四位皇帝为加强皇权,都对地位较为强大的宗王进行了打击,如道武帝对卫王拓跋仪的打击,太武帝对乐平王拓跋丕和乐安王拓跋范的打击,文成帝对临淮王拓跋谭、永昌王拓跋仁等人的打击。通过打击宗王,北魏皇帝维护了自己的皇权,使北魏的中央集权不断走向强大。  相似文献   

2.
拓跋遵是北魏开国军功集团的核心人物,在政权建立及巩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史记载,他于道武帝天赐四年以醉乱失礼的罪名被赐死。此案虽已尘封千年,然案情扑朔迷离,值得后世深究。实际上,拓跋遵之死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不仅是北魏早期政治斗争的缩影,也是当时宗室关系的集中写照。  相似文献   

3.
以孝文帝太和十六年至十八年的爵制改革为界,北魏的赠爵制度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赠爵多,后期赠爵少;前期赠爵多为"追赠",后期赠爵多为"追封";前期赠爵不可以世袭,后期赠爵可以世袭。前后期赠爵数量、形式与意义上的巨大变化,是孝文帝汉化改革、制度正规化寻求的直接结果,也是爵位体系与官僚体系在北魏前后期政治体制中所处地位、所起作用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西晋宗室始受封爵位以王爵为主要方面,西晋封授宗室爵位阶段性特征较为显著,始受封者由前期以大功亲以上宗室为主转为后期以小功亲以下宗室为主,由功而王始终是一重要封爵原则,始受封爵年龄较小,始封王封国等第并非固定不变,存在一个动态调整过程,始封爵与前朝旧爵也有一定联系。东晋宗室始受封爵者人数较西晋大大减少,始封王爵者更是寥若晨星,宗室因亲获封概率降低。由西晋而东晋,宗室封爵经历了由皇帝主导、到宗王主导、再到门阀主导的的历程,王爵分封范围由泰始初年由授予小功亲以上到咸宁三年确立非皇子不得为王原则、再到惠帝时期王爵分封延展到缌麻亲,及至东晋,王爵分封的范围又收缩到周亲。  相似文献   

5.
与北魏政权同时并存的有朝鲜半岛的高句丽政权,双方起初的接触并不是来自双边政府层面的对话往来。北魏道武帝于天兴元年(398)从后燕故地一带迁徙了一批包括高句丽人在内的徙民至新都平城,也正是道武帝此举,北魏同高句丽之间才就此拉开接触的帷幕。通过考察是年这批迁至北魏的高句丽民的原因、数量、受安置情况及日后去向,可见北魏初年对流入中原的高句丽人所采取的举措,及这批高句丽人对北魏政权建立之初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关于北魏道武帝的离散诸部政策、领民酋长制及其二者关系,学界看法不一。通常认为离散诸部意味着部族制解体,部民(tribesmen)编户化、农耕化,领民酋长制是针对未被离散的部族。对离散诸部的新认识则是强调北魏前期的部族制传统,认为离散诸部实为部族制的再编,旨在剥夺部落联合体首领的政治、经济特权及军权,部落组织和酋长对部民的统治权依然存在,领民酋长制也在作为离散对象的部族中实施。以魏末六镇起事为界,领民酋长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唐长孺认为北魏实际上存在两种类型的领民酋长。  相似文献   

7.
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平城。为了加强京师北部的防御,道武帝先后在犲山修筑了离宫犲山宫,在代园山建五石亭。结合道武帝出生于参合陂北、早年曾经生活于七介山的经历,本文考证七介山、犲山、代园山等地均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依次为八棱碑山、薛刚山、双台山。  相似文献   

8.
与汉魏制度不同,两晋十六国南朝以及北魏后期的封国行政长官为内史与相并存,这是西晋武帝太康十年区分王国与非王国行政长官的结果。此年改王国行政长官为内史,而公国以下行政长官仍沿汉魏之称为相。东晋南朝继承这一制度,至少部分十六国政权如前燕、后赵采用该制。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五等开建"后,封国行政长官也采用了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9.
论北魏地方官吏考课制度的演变杨钰侠关于北魏时期的官吏考课制度,不少文章有所论及,但对于北魏地方官吏考课制度的前后演变过程,却尚无专论。本文试就这个问题略述己见。一、从道武帝拓跋到文成帝拓跋时期,为制度的草创阶段这个时期,对地方官吏的考课主要是通过二个...  相似文献   

10.
关于太平天国的王爵等级,昭王黄文英在自供中说王分五等:“那天朝的王有五等,若从前的东、南、西、北四王,翼王,现在的干王执掌朝纲,是一等王。若英王、忠王、侍王执掌兵权,是二等王。若康王、堵王、听王会打仗的是三等王。若我与和、(血卩)王是四等王。那五等王一概都叫列王。”此段记载,常为史家所引用,证明太平天国王爵等级分为五等。对照太平天国文献记载,黄文英的这段自述与史实不符。太平天国于辛开元年(1851年)十月二十五日在永安分封东、西、南、北、翼五王,同时诏令:  相似文献   

11.
北魏初期散文,指道武帝登国元年(386)至太武帝太延五年(439)间,即北魏统一北方前的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几乎为清一色的军国文翰,篇章短小,文风质朴,主题无外乎战争和建国.代表文人仅有许谦、崔宏、张衮等,大都是十六国遗民文人.北魏初期散文是完整的北朝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北魏爵禄制的实施,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准备阶段,是在财政税收逐渐改善的基础上完成的。实封制下,各级开国爵主名义上是整个封区的国主,却没有治民权,封户与他们之间也不存在特殊的依附关系,其所食爵禄相当于官俸。  相似文献   

13.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政权建立起来的国家.398年7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至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魏在此建都达97年之久.高闾是北魏平城时期非常出色的文学家、评论家,他从小好学,博览经书,下笔成章,文采俊伟.另外他为官六朝,忠心耿耿,是当时著名的政治人物,因此他留下的诸多著述多是奏议文.本文以《魏书》和《全后魏文》为蓝本,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研究高闾的奏议文,可以透视北魏平城时期整体的文学风貌.  相似文献   

14.
一从州、镇制看镇人以拓跋氏为中心的集团是北魏王朝的母胎。据载,在太祖道武帝拓跋珪的祖父什翼犍的时代,这一集团因仿效晋朝,采用官僚制度,进入了部落联盟国家的阶段。当时,这个部落联盟国家的全体是一个“国”。而构成它的各部分小的部落联合体(“部”)也是“国”。除了有作为联盟国家官僚的“大人”以外,各部的酋帅也称为该部的“大人”,而各部也一直实行着以各部大人为核心的自治。什翼犍时代的部落联盟后来因前  相似文献   

15.
北魏建国不久后,道武帝拓跋王圭为防母后及外家为乱,制定了子贵母死制度。但是,北魏前期、中期仍然不断出现太后干政的现象,直到文明太后冯氏更是发展成为临朝听政。这些太后的干政对北魏政权前期、中期的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北魏社会向前发展。这种局面的形成与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北魏孝文帝实施定姓族,首先,它既是北魏汉化政策的继续和发展,也是北魏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次,姓族制度的实施在消除民族间的隔阂、加强北魏政权的统治以及提高鲜卑人的文化水平等方面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三,姓族制度的实施与北魏政权的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不同时期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应作具体分析,不能说姓族制对北魏政权的灭亡起了最直接、最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武功爵是汉武帝时期创立的一种新的爵位制度。有关汉武帝设置武功爵的原因,以往学者多认为是为了解决当时所出现的财政匮乏、军功难赏等问题,并将武功爵视为一种临时性的军赏政策。但从整个西汉前期的历史来看,汉武帝设置武功爵,乃是汉文帝时代“绝秦之迹”行为的延续。其目的在于以汉家自创的“武功爵”取代承秦而来的二十等军功爵,弱化“秦制”对“汉制”的影响,彰显汉朝的正统,宣扬大汉王朝的文治武功,从而实现制度与思想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部以代北(今山西北部)为中心构建了强大的北魏帝国。鲜卑族本是游牧民族,尚武轻文。但北魏国民主体是汉人,鲜卑贵族为了维护它的统治,不得不多少接受汉文化,采用儒家的礼文制度,譬如设官纂修国史。道武帝创业开国,戎马倥偬之际犹不忘修史,命秘书部邓渊承担史职。  相似文献   

19.
我写过《名田浅释》,对名田制的产生及演变作过粗浅的论述。我还写过《军功爵制试探》,对军功爵制的发展、变化也作过简略的探讨。但是,对于名田制与军功爵制的关系,并没有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实际名田制与军功爵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说井田制是西周五等爵制的经济基础的话,那末名田制就是军功爵制的经济基础。名田制和军功爵制是在井田制、五等爵制破坏的基础上,同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两者又是同时遭到破坏的。  相似文献   

20.
论崔浩之死     
崔浩,北魏名臣,一生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在北魏统一以及一系列对外战争中多次出谋划策,功不可没,太武帝时官至司徒。北魏帝王对其深为倚重。而在国史修成立石路边一事上,因为"暴国丑"惨遭杀身之祸,并祸及姻亲。这是崔浩致祸的导火索,真实原因乃北魏鲜卑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中胡汉民族之间的民族分歧导致的。崔浩作为将鲜卑少数民族汉化的先驱者,是这种矛盾分歧下的政治牺牲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