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嘉庆九年(1804)四月,广东盐运司运同出缺,按例应顺天府治中赵曰濂调补,而赵曰濂患病告假,但吏部仍然将赵曰濂升授。于是,顺天府奏参吏部选授已告病官员与例不符,嘉庆帝下旨要求彻查。原来,广东运同一缺,赵曰濂之后,应是捐班候补运同王讷递补。吏部书吏姚承裕等知晓赵曰濂患病之事,想利用“信息差”诈骗钱财,声称能够说合赵曰濂告病退出,广东运同一缺就由王讷递补,要王讷出银3000两。但王讷通过同乡顺天府尹阎泰和确认姚承裕是在诈骗,未给姚承裕银两。此案暴露后,姚承裕舞弊案所涉吏部众多官员及胥吏,均遭嘉庆帝重惩。该案反映了嘉庆年间吏治废弛情形,现选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及上谕档中的相关档案,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
清太医院有两位杰出的御医——赵士英、刘裕铎,都是回族,北京牛街人,医术高明,一任院使,另一为院判,均有著作传世。 赵士英,世医,约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约卒于乾隆二年(1737),享年约60岁。康熙年间已在太医院供职。雍正元年湖广总督杨宗仁患病,雍正帝派他去诊治,并在杨的奏折上批“赵士英是朕深知的好大夫”。赵去湖广不仅仅看病,还带去了密旨。八年被任命为院使后,即以顺天府全体回民的名义上折谢恩,署名为“回民太医院院使兼光禄寺卿臣赵士英。然而好景不长,不知何故,不到半年即被撤职。著有《冈志》一书存世,是一部记载北京回族聚居的牛街地区情况的志书,所叙时间为康熙末至雍正初。是书对研究北京回族史参考价值颇高,且作为专门记载一个民族聚居地区的街道志,在清代方志中也是仅见的。嘉庆年间,即有手抄本传世。 刘裕铎,在《冈志》中即有记载:“刘裕铎,字铺仁,裕锡从弟,精医学,充太医院吏目,后补知州。”志中仅有早年活动记载,其后在清代档案中却有不少。乾隆五年《上谕档》中就记载为乾隆看病。是年“三月初二日内阁奉上谕:今年二月,朕躬偶尔感冒,陈止敬、吴谦、刘裕铎敬谨调理,甚属勤劳。今朕躬全[痊]愈,且奏效甚速。陈止敬、吴谦、刘裕铎著授为  相似文献   

3.
1911年辛亥革命起于武昌,但是在北京,直到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才开始民国纪元.当时,由于军阀内部和南北两方势力斗争激烈,无暇顾及地方的政权建设.临时参议院虽然决定北京为国都,而北京所在地的顺天府,却仍由清朝任命的府尹丁乃扬留任维持.1912年12月24日袁世凯任命的顺天府尹张广建,是民国以后第一任北京的地方官.1913年1月8日公布《划一现行中央直轄特别行政官厅和地方各级行政官厅组织令》,规定顺天府尹公署设内务、财政、教育和实业四科.至于地方治安、市政建设等项工作,并不归  相似文献   

4.
范知欧 《历史档案》2011,(1):119-123
于慎行(1545-1608年),字无垢,一字可远,号谷山,谥文定,东阿(今山东平阴县境内)人.明隆庆二年(1568年)成进士,选庶吉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官终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于慎行"学有原委,贯穿百家"①,集德义、文章、经济于一身,活跃于当时的政界、文坛和士林,是晚明著名...  相似文献   

5.
从法理而言,《唐六典》及有关涉及唐代行政法文献,一般记载唐代三省吏部下辖四司,其长官为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之郎中、员外郎,四司长官协助吏部尚书及侍郎,构成了完整的尚书吏部职能。  相似文献   

6.
叶向高,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任国子监司业,礼部、吏部侍郎,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内阁首辅.他历官三朝,两次辞职,是明朝著名政治家.鲜为人知的是,叶向高亦是藏书家、著述家,有着浓厚的文献情结.  相似文献   

7.
河南武陟县城东南十多公里的黄河边上,有一座始建于清雍正二年的规模宏大的嘉应观。康熙年间和雍正初年这一带曾数次决口,以后塞决筑堤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8.
<正>吏部尚书、侍郎作为吏部的正副长官,自然对本部门的工作具有领导监督的责任,对本部门的工作亦有责任进行调整,如需进行改革,则要根据具体情况,向上级部门或宰相机构汇报,并提出适当的修改意见。如《旧唐书》卷一一二《李暠传》:"李暠,淮安王神通玄孙,清河王孝节孙也……以暠奉使称职,转吏部尚书。时吏部告身印与曹印文同,行用掺杂,难  相似文献   

9.
温肇炘  温肇涵 《图书馆杂志》2003,22(6):80-80,F003
《佩文斋书画谱》是康熙帝玄烨在康熙四十四年十月初九日,命礼部侍郎孙岳颂、都察院左御史宋骏业和翰林院侍读学士王原祁等五人,历时三年,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才纂辑而成的一部中国书画艺术的类书。全书共一百卷。计论书十卷、论画八卷、  相似文献   

10.
叶向高,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任国子监司业,礼部、吏部侍郎,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内阁首辅。他历官三朝,两次辞职,是明朝著名政治家。鲜为人知的是,叶向高亦是藏书家、著述家,有着浓厚的文献情结。  相似文献   

11.
陈梦雷、蒋廷锡编《古今图书集成》《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一部类书,有10026卷,共约1亿字,比当时的《大英百科全书》(11版)多三四倍。这部大类书是陈梦雷初编,蒋廷锡重编的。陈梦雷(约1651~1727),福建闽县人,康熙九年,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康熙十三年(1674)靖南王耿精忠起兵助吴三桂叛乱,他被胁迫参加,后托病离去,两年后,耿精忠又降清,陈梦雷因而被诬下狱,后谪戍辽东尚阳堡。十余年后,康熙出关东巡盛京,梦雷献诗,不久被召还,教授西苑,侍诚亲王。雍正即位,又被谪辽阳,后死于戍所。蒋廷锡(1669~1732),江苏常熟人,康熙时举人,康熙四十二年赐进士,四十三年授编修、内阁学士。雍正即位后其深得信任,元年擢礼部侍郎,二年请编《大清令典》,命为副总裁;四年迁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六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充编  相似文献   

12.
王永光(1561-1638),河南长垣人,字有孚,号射斗.明万历二十年进士,神宗时历官至南大理卿.光宗即位,升工部左侍郎署部事.天启年间,历官至兵部尚书,崇祯元年任户部尚书,后改吏部,崇祯四年致仕.  相似文献   

13.
王敬雅 《历史档案》2015,(2):104-111
笔帖式一职在清代尤为重要,担任笔帖式是旗人重要的入仕途径,而笔帖式的任用、数量与政治息息相关。本文从雍正初年皇帝下旨令各部院衙门保举笔帖式入手,在统计、分析各部院笔帖式数量的基础上,对雍正初年笔帖式设置与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孔庆芝 《兰台世界》2005,(6):114-115
《长生殿》案件,是清初政治和文化领域里的一件大事。案件发生在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八月中旬。事件的梗概是当时的作家洪升等人在孝懿皇后佟氏逝世后未满百日的国恤期内观演洪升的剧作《长生殿》传奇,引起朝廷震怒。当  相似文献   

15.
纪晓岚姓纪,名昀,字晓岚.生于1724年,卒于1805年.河北献县人.清乾隆十二年,他24岁中顺天府乡试第一名(解元),乾隆十九年,31岁中进士.历任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国务大臣)等职.是清朝著名学者、文学家.  相似文献   

16.
武乡试科举制度之一。清承明制,每三年一次在各省城及顺天府考试武艺,凡各省武生和绿营兵丁均可应考,称为武乡试。每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在十月,分三场:首场马射;二场步射和技勇(演弓、刀、石),称为外场;三场考试默写《武经》,称为内场。各省乡试由总督或巡抚为主考,会提镇以视外场。顺天府外场考官以领侍卫内大臣、满洲大学士和都统四人为之,内场考官以翰林官二人充任。考试中式者称为武举人。  相似文献   

17.
胡铨(1102-1180年),字邦衡,号澹庵,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论家、诗(词)人.建炎二年(1128年),胡铨赴扬州应试,被主考官拔为进士第一名,但因其卷试对策指陈天下大弊十数条,犯了执政者的忌讳,降为进士第五名,任抚州军事判官,从此踏进仕途生涯.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吏部郎官、秘书少监、起居郎、侍讲、国史院编修兵部侍郎、龙图阁学士、端明殿学士、资政殿学士等职.  相似文献   

18.
康熙末年,官吏贪污受贿之风日盛,各地贪官污吏以侵欺挪移、捏报民欠、冒销钱粮等多种手段,制造钱粮亏空,致使各地亏空钱粮愈来愈多,亏空库银达数百万两之多。雍正对此十分重视,他即位不久,即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正式谕令户部,传谕各省清查揭报本地区亏空案件,限期赔补。限内补完者开复,未完者革职议处。经过清理,使户部库贮银两大增。促进了雍正时期政治的稳定,加快了经济的发展。本组史料选自馆藏内阁户科史书,反映了雍正初年清查亏空钱粮的情况。现予公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一、贺盛瑞与修缮两宫始末 明万历三十二(1604)年<获嘉县志>卷六载:"贺盛瑞,字太徽,号凤山.仲轼父"."万历己丑(1589)年进士.吏部观政,授工部屯田司主事".康熙二十六(1688)年<获嘉县志>卷七载:"初受工部修景陵之役,节省币金2万两有奇.  相似文献   

20.
魏裔介历任康熙、顺治两朝,在朝廷中从政20多年,并以敢言第一、忠于职守而著称,向上进谏与奏疏达200有余,主要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民族关系以及文化等多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