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浅谈课后继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问题,没法在课上及 时解决。这时,教师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往往对学生说上一句:"我们课后继续研究,好不好?"学生热情很高:"好!"但下课之后,问题很快就被遗忘了。拿一些老师的话来说,学生不再提,自己也懒得再过问。时间久了,学生也习以为常了,这对科学课改是非常不利的。 课后继续研究,好不好?答案是肯定的:当然好。关键是课后研究要有下文,要让学生自觉地参与进去。如若不能做到,干脆不要提"课后继续研究"这几个字,以免显得老师言而无信。为了保证课后研究有效果,在实际工作中,我以建立问题档案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收到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实施新课程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课堂上出现许多问题,没法在课上及时解决。这时,教师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往往对学生说上一句:“我们课后继续研究,好不好?”学生热情很高:“好!”但下课之后,问题很快就被遗忘了。拿一些老师的话来说,学生不  相似文献   

3.
方旭 《四川教育》2004,(5):42-43
最近,课堂上出现了一种现象:当学生提出课前没有料到的问题时,不少老师都采用了“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解决好吗”的方式。这似乎成了教师抵挡学生突发其问的不败盾牌。扪心自问:假如教师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会采取这种方法吗?这些问题课后都能够得到解决吗?课后我们研究了吗?是否都反馈给学生了?“课后解决”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我们回避问题的“策略”?假如课后也不解决,教师的承诺或建议又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满怀求知热情提出的问题,难道就这样“处理”掉吗?我们来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教师声情并茂地…  相似文献   

4.
2003年11月12日,萧山长河镇小。我和学生一起学习《现代小学语文》中的一篇课文《一棵斜长的榆树》。揭题后我安排学生质疑。有一位学生提出:“老师,什么叫榆树﹖”我一愣。怎么提出这个问题,这在试教时可没人提出过,而且榆树是怎么样的,我还真不知道。好在这一树的名称对理解、感悟课文无关紧要,于是乎,我说:“榆树只是一种树的名称,就像你叫××一样,是一个名称,懂了吗﹖”学生点点头表示懂了。课后,导师汪潮教授对我说:“‘什么叫榆树’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不满意。学生不知道的知识,你老师应该给学生介绍呀!怎么能蒙混过关呢﹖”我心里很不…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堂普通的数学课,内容是《年、月、日》。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要把2月份定为平月呢?把1月份定为平月不是好记一些吗?”授课教师回忆道——当时这一问题难住了我和其他同学,我说:“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也很难!现在老师也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同学们,这个问题留待你们课后去研究,看谁最先能找到答案告诉老师。”第二天有十余位学生兴致勃勃地找到我,急不可待地告诉我问题的答案。该教师描述的教学场景在最近两年常见,一点都不新鲜,这可算作探究性教学过程中的“对问题延时处理”。通过教师假设自己“不知”来鼓励学生去求知,本无可厚非,但是该教师面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教师,你是否有过或者听过这样的抱怨:现在的学生不想学数学。上课没精打采,课后不愿做数学作业由此导致数学考试成绩不好……不知从何时起,数学成了学生们心中抹不去的痛谁敢放弃数学﹖因为放弃数学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放弃升学。在众多学子的求学生涯中,他们最怕的是数学。为什么学生们对数学退避三舍﹖小学数学真的就那么恐怖﹖带着这些疑惑,我对几个声称不喜欢数学的学生进行了访谈。让我们听听他们的心声:“数学么,总是算、算、算,一点也不好玩。”“数学课,一定是老师先讲几个例子,然后我们就去做题目;或者是我们一直做题,书上…  相似文献   

7.
你不理我,我理你。 1998年,我刚当老师。第一年的下学期,遇到一个班,仅一年就换了 4 位老师。相处几天,我就感到这个班的学生对老师不热情,见面都不打招呼。我不怪学生,这都是频繁换老师惹的祸,学生不敢相信我能留多久,不想再浪费感情。于是我决定用自己的热情融化他们的心,你不理我,我理你,我主动向你问好。从此,我看到学生就先问好:“小明,早上好!”“小静,你好!”“hello,小勇!”……我的这一举动是他们所始料未及的,个个“受宠若惊”,小脸蛋上“红霞飞”,那天学生听讲也格外认真。夕会上我对学生说:“不要和老师保持距离,我们做朋友好吗…  相似文献   

8.
物理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政道博士在复旦大学演讲时说过一句话 :“中国古代研究做学问 ,而现代的学生都是在做学答”。这一“学答”现象 ,严重滞约了教改的发展 ,要改变这一现状 ,首先应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而物理学本身即是一门充满探讨意识的学科 ,因而在其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1 改善教学环境 ,为学生提问创造条件在我国 ,有一种普遍的提法 :作为一名好教师 ,应当“课堂上解决问题” ,把所教的内容都“讲深讲透” ,不给学生课后留下疑难。这势必导致教师对所讲内容的每个细节都作详尽…  相似文献   

9.
给学生一个创造的平台,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体验成功的机会。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课后再交流”这一句已是时下公开课中较盛行的课堂用语。当老师遇到一个“绊脚石”时。就用“课后再交流”这句话把“皮球”踢到了课后,究竞有多少问题是放在“课后再交流”的呢?笔者认为这种手段要不得。  相似文献   

10.
如何开创一条既适合小学生特点,又能让学生将“学习热情进行到底”的途径呢?我觉得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设计出便于学生参与的活动步骤,创设一个活泼、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尤为重要。河南安阳市曙光学校张洋老师的一堂课,是真正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到底”,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根据张洋老师设计的活动步骤谈谈自己的肤浅理解。活动步骤一:上课后,张老师告诉学生要考考他们的“眼力”,然后拿出一只鸡蛋分三次放在讲台下、粉笔盒后面、自己的口袋里,让学生通过“G uessing G am e”来找,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接着张老师装做不服输的样子,…  相似文献   

11.
高中信息技术课,在学生、老师、领导眼里是只要会电脑,还有什么不会。就连信息老师自己都这么认为。信息老师要想快速成长起来,就必须另寻蹊径,这就是教学后记。教学后记又称“课后记”,教学后记是教师上课后的总结,它以文字形式存在,总结一节课的优点和不足。写好教学后记,成为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起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已经全面展开,然而,实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其突出表现在“穿新鞋,走老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仍然没有改变。比如教学新教材的《四个太阳》一课,上课伊始,老师说:“小朋友们读课题后想知道些什么呢﹖”这一问题激起了儿童的求知欲,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了。小朋友们都跃跃欲试想表达自己的问题,可老师却只是象征性地抽了两三个学生,而且对他们想探究的问题也不置可否。这一设问形式之后,老师开始了教案设计程序的讲解。“好,我们来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我’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太阳﹖”这一个问…  相似文献   

13.
一次 ,上完优质课后 ,有位参赛教师满脸无奈地说 :“唉 ,不是自己班的学生,太不配合了。”听完这句话 ,我不禁陷入沉思。翻开《现代汉语词典》 ,“配合”一词 ,有一个义项为“各方面分工合作来完成共同的任务。”对于教学活动而言 ,“配合”大概应解释为 :“师生双方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那么 ,按这位老师的理解 ,所谓学生配不配合 ,意即是说 :学生如果能按照老师的意图来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 ,使这一节课“气氛热烈”而又“井然有序”地顺利完成 ,这就是学生配合得好。反之 ,则是学生不够“配合”了。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 ,我们…  相似文献   

14.
《班主任》2012年第3期刊登了一个讨论专题:“学生总是感受不到老师的爱,怎么办?”陕西的何建老师提出:一项调查显示,95%的教师都说自己爱学生,但90%的学生却认为教师不爱他们。的确有一些老师不是真心爱学生,甚至不尊重学生,然而,大多数老师认为自己是爱学生的,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学生好,但就是想不通为什么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爱,反而常常把这一切看成是老师在“为难”甚至“刁难”自己,是在和自己过不去。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本在于:究竟什么是“爱”?我们如何理解“爱”?  相似文献   

15.
在我校六(一)班,“自己设计趣味自然作业”正有滋有味地进行着。那是六年级第一学期的一天,我刚讲完《动物和环境》一课,捧着塑料袋中的蚯蚓往外走,被几个学生拦住了。一个学生说:“老师,给我们几条蚯蚓让我们玩一玩,我们想了好多办法也没捉到它。”我笑着说:“现在给你们不行,别的班讲课还得用呢”这个学生不吱声了。另一个眼珠一转,理直气壮地说:“老师,您不是老说我们观察不仔细,不善于发现吗﹖可我们没有蚯蚓怎么观察,怎么能有发现呢﹖”我心想:这一军将得好,看样子蚯蚓非得给他们不可了。于是我说:“蚯蚓可以拿走,但不能白拿呀”那个学…  相似文献   

16.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人们的教学观念在转变,教学方法日趋合理,“好课”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那么,在现阶段,怎样看一堂课﹖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谈谈自己对“一堂好课”的粗浅认识。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自认为自己上了一些好课,也听过一些优秀课。笔者认为托起这一堂堂好课的是这样几个支撑点:支撑点之一——好的教学设计做好教学设计(我们以前称之为教案)是一堂理想课诞生的前提。新课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要成为现实,就必然要求教师能够拿出优秀的教学设计。它不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  相似文献   

17.
部分学生厌烦课堂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也是普通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部分学生厌烦课堂教学的呢?本文试析其最直接的原因。第一,学习成了负担。课堂上,老师讲的已经够多的了;课后,老师布置做不完的作业,家长希望他们还能多学点特长。除此之外,“知识社会”“信息时代”等字眼儿不绝于耳,等等。所有这些都把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有的学生生怕自己学的不够,不分白天和黑夜地学,有的干脆就睡在教室里,困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醒了继续看书。这样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感到繁重的学…  相似文献   

18.
初春的一天,上完课后我和学生在聊天。这时候有几个低年级的同学在操场上放风筝,一学生看见了就说:“明天我也买一只风筝来放,金老师你也来和我们放,好不好?”我说:“好啊!不过你们自己会做吗?如果自己做的风筝飞上天,那感觉肯定比放买来的好。”“我们不会做呀!”学生说,“老师,你教教我们吧!”我说:“同学们,我对风筝也知道得不多,我们共同来了解、制作、放飞风筝,好吗?”“好!”由此引出了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一、奇思妙想——做风筝1.了解风筝文化(1)小组准备工作:●将全班同学按4人一组分为若干组,每组同学合作完成任务。●每组选举组长…  相似文献   

19.
刘须芹 《考试周刊》2011,(93):45-45
初中作文,老师难教学生难学。作文是语文学习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同样,不论是语文课上老师的作文教学还是课后学生的作文训练,都很难把握。一些学生学习时爱偷懒,一想到要写作文就心烦,考试时完成作文部分就像是在挤牙膏。即使是一些作文基础好的学生也并不乐于训练作文,遇到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作文题目时就觉得无聊乏味,乱写一通。很少  相似文献   

20.
黄琴 《湖南教育》2005,(15):29-29
有家长常跟老师说,孩子做计算题还行,就是应用题不会分析,有些题目孩子自己解答不出时,只要家长将题目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半截时,孩子就会叫道“:哦,原来如此!”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出在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上。阅读乍一看像是语文的专用名词,但实际上,数学也离不开阅读。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可以在课后进行阅读延伸,实施“课内学一点,课外带几点”的学习方法。课后阅读能够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真正让学生“吃饱”“吃好”,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课后阅读,提高学习兴趣课后阅读是优化课堂教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