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首部获奖作品《所罗门之歌》讲述了黑人男青年自我探寻的故事。本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镜像理论中的"自我"与"他者"观出发,分析主人公奶娃的精神世界。说明只有将自我与他者相结合,接受黑人民族的文化与历史,才能寻得自己的根、才会真正获得精神和人格的独立与自由、黑人才能在以白人为主流的美国社会中成功地找到他们的身份。  相似文献   

2.
幼儿教师身份是其存在的本体论,即存在的依据与归属。"他者镜像",作为主体的对照物存在,反映了制度层面的规定性,多以"镜像"的呈现、观念层面的期望,帮助主体确定其位置在何处。"自我认同"是一种内在性认同,在个体生命体验中持续变化,追寻主体存在的价值。从"他者镜像"和"自我认同"之维,探讨幼儿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可行性,"他者镜像"塑造合理的客体身份、规范客体身份的工具价值、明晰身份的外显特质;"自我认同"在行动中建构主体身份认同、探寻本体性价值,促使自我内部不断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3.
本文尝试转换视角,采用拉康镜像论解读《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身份认同紧密关联,主体的生成是建立在与他者的关系之上。本文拟主要从拉康的镜像形成的阶段性来阐释主人公的身份建构过程,从他者的干预来阐述爱丽丝的身份认同。作者卡罗尔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同样实现了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拉康的自我和镜像阶段理论分析了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根据男主人公的心理成长历程及复合身份,分析了他在一个他者的世界里找寻自我、建构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刘玙 《海外英语》2024,(2):205-207
《紫色》是美国作家艾丽斯·沃克于1982年发表的长篇书信体小说。沃克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身心遭受巨大创伤的黑人妇女希莉在三位黑人姐妹的认同与鼓舞下,主体意识逐渐苏醒,最终奋起反抗完成了自我身份的归复。镜像理论是雅克·拉康理论构建的核心和逻辑起点,他提出主体的形成不是出于自然的,而是建立在与“他者”的关系上,自我即“他者”。文章将以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探讨《紫色》中女主人公希莉的自我身份的追寻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拉康的自我和镜像阶段理论分析了华人女作家刘爱美的新作《单人纸牌游戏》,根据女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分六个阶段分析了她在一个他者的世界里找寻自我、建构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汤亭亭的《女勇士》自问世以来便畅销不衰,各种研究讨论兴盛不竭。运用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分析自我形成的三阶段理论探讨该书中女性自我的塑造与形成,可以看到这样的过程:在小他者的"镜像"作用下,"我"对待语言和社会规则这个大他者由沉默到抗争,再到和谐升华,最终找到真正自我,并自由发声。  相似文献   

8.
马伏里奥是莎士比亚《第十二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角色。从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来看,马伏里奥对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将真实自我与信件描绘的理想自我统一起来,在自己和他人制造的幻象之镜里误认了自己的身份。剧中如奥丽维娅、玛利娅、信件这样的他者,误导了马伏里奥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其自我产生"主体异化"的现象。他既对自己在奥丽维娅府中的身份定位缺乏清醒认知,又无法识破他人的诡计,稳固自己的管家职位,提升自己在府中的权威,因而导致其试图建构自我形象的失败。  相似文献   

9.
运用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对《一千英亩》进行分析,发现主人公的悲剧发生的原因在于其父亲的控制和虐待,这些因素导致了女儿们自我的破碎。通过分析小说人物的自我和"他者"的关系,解读主人公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社会中,拉康的主体理论对于人们认识"主体"这一概念的影响可谓是颠覆性和开创性的,尤其他的镜像理论影响更是深远。基于想象界的镜像阶段的主体只看到自我虚幻的统一性,将他人误认为自我从而成为一种异化主体;而进入象征界的主体则能够认识到主体与世界的分裂性,承认自我根本上是一个他人。昆德拉小说中的无知者与清醒者两种人物形象恰恰是异化自我与认识自我的真实映照。  相似文献   

11.
《大连大学学报》2021,(4):36-39
《面纱》是英国作家毛姆的长篇小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凯蒂的自我建构过程。镜像阶段是个体成长的起点,始终伴随着个体的成长和消亡。凯蒂在不同的生活阶段以母亲、情人和修道院长等人作为个体他者,又以社会生活法则为他者,凭借着他者呈现的镜像反馈进行自我调整,并逐步脱离想象界进入象征界,直至分辨出镜像和自我的区别,最终寻获真正的主体性。文章通过镜像理论对女性在情感逆境和社会逆境的活动进行解析,探讨女性应采取何种策略才能实现积极的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12.
在昆德拉的小说中“自我”的主题总是通过不同的形式曲折呈现,且具有深刻的意义。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在“镜像理论”中也对“自我”进行深刻的探寻。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分析昆德拉作品《不朽》中的“自我”主题,探寻在“他者”映照下“自我”的彰显与偏离,为阐释昆德拉的“自我”主题增添了另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3.
比较文学形象学关注他者形象与自我的关系.自我在言说他者形象时,也言说了自我的思想及文化.他者的"在场"与"缺席"和创造者对他者的狂热、憎恨都体现在两者的关系之中.如今我们要建构两者的深层对话模式,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者,审视他者的同时也审视"镜像化自我",并对自我进行深刻反思,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态势.  相似文献   

14.
学前教育应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依据拉康的镜像理论,主体的形成需要经历前镜像阶段、镜像阶段与俄狄浦斯阶段,最终形成具有"想像界""象征界"与"真实界"三个层次的主体结构,其实质是个体在与他者交往互动中不断以他者的评价与自我的反思为参照建构完满的理想自我的过程.幼儿教育应重视儿童主体诞生的痛苦方式,关注他者对儿童主体形成的解放力量,超越主客二分的二元思维模式.在建立主体间性中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拉康的镜像理论解读《人造黑人》中海德先生的主体意识变化,其经历了从在“镜子”前陶醉于想象的主体统一性、随后发现了理想自我的虚幻性到最后在新“镜子”前重新构想出主体“统一性”的变化过程。他失而复得的主体统一性不过是想象出来的又一个理想自我。  相似文献   

16.
作为现代性之产物的自由主义,尽管为个体自由权利的实现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同时却造成了自我与共同体、自我与他者的分离,使自我成为一种"无负担性的"和"占有性的"存在者,导致了自我归属感的匮乏,阻碍了自我德性的提升。当代社群主义力图通过对自由主义自我观、社群观和德性观的改造,来建构共享式的人际关系和提升个体的德性水平,以此解决当代西方社会面临的认同问题。社群主义的理论努力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其中潜在的危险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7.
从“他者”到“自我”:试谈语文课程的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打破"单面"的"他者"文化的束缚,更为完整地帮助学生解读真实的世界、人性和生活经验,防止学生沦为缺乏反思与批判能力的文化奴仆,本文提出了要从发现被隐藏的他者世界和人性开始,打破现有语文课程文化所存在的完人的模型、生活的镜像、发现生活选择的代价,进而完整地认识他者世界,并以此为中介,最终进入自传反思式的自我关照,实现课程文化和学生角色的"自我"转型,实现课程最终为学生自我的真实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18.
本论文以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为例,揭示了美国主流社会白人种族主义的压迫给黑人身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白人文化霸权下的黑人慢慢地失去了自我,成为了"他者",甚至将种族主义内在化了,自觉地以白人文化意识为标准,异化了黑人民族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摒弃了自我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9.
陈蓓蓓 《文教资料》2011,(14):36-37
本文主要以约翰.班维尔作品《海》为分析文本讨论凝视与自我建构之间的关系。凝视分为"那喀索斯式"凝视和承载欲望的窥视。马科斯凝视镜中自我、凝视他者,并窥视他者,同时也被他者凝视。所有这些凝视都是自我建构的一种方式;马科斯在凝视中努力建构自我,但重塑身份之路并非平坦,他始终未能摆脱迷茫与空虚,自我身份仍旧破碎。  相似文献   

20.
《土生子》的主人公别格通过对白人和命运的反抗刷新了读者一直以来心目中逆来顺受的黑人形象,然而最终还是难逃命运的魔爪。后殖民语境中的东西方二元对立关系为分析别格的身份认同问题提供了一个切入点。白人眼里的别格即西方眼里的东方,而“他者”是美国主流社会对别格的定位,在此前提下塑造出的是别格非正常的“自我意识”。因此,别格及其所代表的广大黑人的悲剧是“自我”与“他者”双重身份建构下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