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解答物理问题时,有些同学习惯走熟路,一旦熟路走不通,就不知所措.如何破除思维定势的障碍,寻找新的解题思路呢?本文举几例帮大家分析. 例1有甲、乙两种物质,质量之比为3∶1,吸收热量之比为2∶1,那么它们升高的温度之比和比热之比分别是()A.2∶3,10∶1B.3∶2,10∶1 C.5∶3,2∶5D.3∶5,5∶2分析:运用热量公式进行比例计算,要涉及Q、c、m、Δt四个物理量.通常情况下,已知其中三个物理量的比可求出第四个物理量的比.而此题是已知两个物理量的比,求另两个物理量的比.显然,靠常规经验,只在已知条件上打主意是无法求解的,必须另辟蹊径. …  相似文献   

2.
物理问题是灵活多变的 .面对有些物理问题 ,同学们易受思维定势的干扰而陷入困境 .因此 ,要摆脱困境就必须突破思维定势 .例 1 有甲、乙两种物质 ,质量之比为3∶1 ,吸收热量之比是 2∶1 .那么 ,它们升高的温度和比热之比分别是 (   ) .(A) 2∶3,1 0∶1   (B) 3∶2 ,1 0∶1(C) 5∶3,2∶5(D) 3∶5,5∶2解析 :依据题设条件是求其中一个物理量的比值 ,而该题则要求两个物理量之比 ,显然只在已知条件上打主意是无法求解的 .由Q =cmΔt有Δt=Qcm.因m甲∶m乙 =3∶1 ,Q甲∶Q乙 =2∶1 ,故Δt甲Δt乙=Q甲c甲 m甲·c乙 m乙Q乙=2c乙3c甲.观察上…  相似文献   

3.
在运用热量公式Q吸=cm(t-t0)和Q放=cmt0-t)解题时,同学们要明确以下四点:1.明确与热量Q有关的因素物体吸热升高的温度,物体放热降低的温度,若将和降都用面来表示,则吸收热量与放出热量的两个公式可写为在运用热量的计算公式解题时,同学们应明确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Q的多少,是由物质的比热c、物体的质量m、和物体温度的变化量凸t三者所决定的.对同一物体而言,热量Q仅由温度的变化量t来决定.2.明确t在公式中的整体性在热量的计算公式中,为物体升高或降低的温度,即物体变化的温度.同一物体,无论初温t0和末温t大小如何…  相似文献   

4.
一、比例法例1 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是2:1,吸收热量之比是4 :1,则它们升高的温度之比是. 解析:∵Q=cm△t ∴△t甲=Q甲/cm甲  相似文献   

5.
一、没有正确理解比热的概念例1 有人说,物质吸收热量越多,温度变化越小,它的比热也会越大,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错解由公式C=Q/m△t可知,比热与吸收热量成正比,与温度的变化量成反比,因此,上述说法错误.  相似文献   

6.
温度不同的物体相混合时会发生热传递现象.在热传递过程中,能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通常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可用公式Q—l,,l凸t来计算.1.公式中各字母的意义和单位,,l表示物体的质量.单位是“干克”.凸t表示物体的温度变化量,单位是“”C”.当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时.凸t—tZ-t;(ti为物体的初温,t;为物体的未温);当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时,乙t一2;一Z。…  相似文献   

7.
通常用比例法解有关路程的习题是很方便的。 例1.甲、乙两个物体的运动速度之比是3∶2,通过的路程之比是5∶3,则两个物体所用时间之比是多少? 分析 以下标“1”表示甲物体的有关物理量,下标“2”表示乙物体有关物理量,有  相似文献   

8.
[例1](天津市)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个物体,先把甲放在一杯冷水中,热平衡后水的温度升高了△t℃,把甲取出后再立即把乙放入此杯中,热平衡后水温又升高了△t℃.若忽略热损失,问甲、乙两种物质的比热哪个大?请加以论证说明.  相似文献   

9.
焦月华 《物理教师》2002,23(5):31-31
初中物理习题中常出现下面一类判别题 :(1 )一个物体的某一物理量发生变化时 ,要判别与之有关的另一物理量的变化情况 ;(2 )多个不同物体有部分物理量相同 ,与之相联系的某一物理量大小不等时 ,要比较物理量的大小 .这类判别题用下例的解法特别简捷 .[例 1 ]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铜、铁、铝三种物质 ,放出相等热量后 ,终温最低的是 :(   )(A)铜 .  (B)铁 .  (C)铝 .  (D)无法判断 .分析 :物体从初温t0 至终温t放出热量为Q放 =cm(t0 -t) .    ↓  ↓  小  小式中c是比热 ,m是质量 ,由于Q放 、m、t0 不变 ,c…  相似文献   

10.
在解热学计算题中,如何正确地建立热平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所谓热平衡方程,就是Q吸=Q放.即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时,热量就要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并且一直持续到两个物体的温度相同的时候为止.在这一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一定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那么,在建立热平衡方程解题时应该注意哪几个问题呢?第一、用热平衡方程可以计算热量、温度、质量等物理量,此方程也是测定物质比热的依据.但应用时应注意它成立的条件,就是参与热交换的物体对外界应是绝热的,即对外界不放出热量也不从外界吸收热量.第二、解题时应分清哪些…  相似文献   

11.
晓理 《中学教与学》2003,(5):33-36,47,48
第Ⅰ卷 (选择题 共 32分 )  一、单选题 (共 2 0分 ,每小题 2分 )1.甲、乙两个正方体放在水平桌面上 ,它们对桌面的压强相等 ,压力之比为 9∶4 .则甲、乙的密度之比是 (   ) .(A) 2∶3   (B) 3∶2   (C) 1∶1   (D) 4∶92 .关于力和运动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体受力一定运动(B)静止的物体一定不受力(C)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定受到力的作用(D)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3.甲、乙两物体质量、初温都相同 ,甲的比热容大于乙的比热容 ,当它们放出相同热量后 ,相互接触 .接触以后内能变化情况是 (   ) .(A…  相似文献   

12.
用热量公式Q=cm△t分析某些问题时,涉及温度的状态量和变化量较多, 此时,若将抽象的逻辑推演用直观的图线表示,将物理量间的代数关系转化为几何关系,便可化繁为简.  相似文献   

13.
一、比热教学的困难众所周知,物质的热学性质主要由物质的比热来表示,物体间传热前后热平衡方程的建立,物体温度变化过程中吸、放热量多少的计算等等都依赖于物质的比热。首次学习比热概念是在初中,一般方法是通过实验,使学生观察到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物质(如,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相同的度数时,吸收了不相等热量的结果后,为表示各种物质的这种性质,引出了比热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1]。  相似文献   

14.
温度、热量与内能是物理学中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基本物理量。初学者往往将它们相互混淆,下面就一些常见的错误说法进行分析。例1“一个物体具有50J的热量”,“物体的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这两种说法对吗?分析:热量不是一个描述状态的物理量,而是一个和过程相联系的物理量。例如,100g10℃的水跟50g55℃的水混合后的温度为25℃。在此过程中,原来质量为100g的水,温度从10℃升高到25℃,根据Q=cm△t算出,它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了6300J的热量,即内能增加了6300J。原来质量为50g的水,温度从55℃降低到25℃,在热传递过程中放出了6300J的热…  相似文献   

15.
实验原理: 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当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的温度升高,电能转化成导体的内能,这就是电流的热效应.焦耳定律描述电功转化为电热的规律是Q=I2Rt(t为通电时间).又因为Q=cm△t(△t为温度变化值),所以在比热容c,质量m相同的条件下,Q∝△t,故焦耳定律研究的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Q就可以通过温度变化值△t直观形象地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一、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热放热型在解答这类计算题时 ,常遇到物体的温度升高或降低了多少摄氏度及物体的温度升高或降低到多少摄氏度的问题。这类题目往往由于一字之差使得不少同学由于“了”和“到”不分而出现错误 ,所以 ,切实理解“了”和“到”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或降低到多少摄氏度指的是物体后来的温度即末温 ,它是一个状态量 ,用“t”来表示。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或降低了多少摄氏度指的是物体的温度改变了多少摄氏度 ,也就是物体温度的变化量 ,它是一个过程量 ,用“△t”表示。此类题可用公式Q吸 =cm…  相似文献   

17.
一、单选题 1.甲、乙两物体相互接触时,如有热量从甲物体传给乙物体,则[ ]。 A.甲的热量比乙的热量多 B.甲的分子平均动能比乙的大 C.甲的比热比乙的比热大 D.甲的内能比乙的内能大 2.在一端封闭的粗细均匀的玻璃管中,用一段水银将管内气体与外界隔绝,管口朝下放置,如图所示,当玻璃管自由下落  相似文献   

18.
例1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所通过的距离之比为4:3,它们所用的时间之比为2:1,则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是 解答这种题型,通常都是先推导出计算公解:半一欲一拚一号式器一弩·坛,再求值·由于这种题型基本上 例2(1999年天津市中考题)两个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为Zm/s,乙的速度为3m/:,它们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之比份,几是_;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之比钾:s。是都是以填空题或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的,这样在解答时,大部分的时间都浪费在公式的推导上,且稍不慎,就易出错. 现将上式稍加整理可得:解:(l)由公式t s甲/s乙联想到…  相似文献   

19.
在学习热学知识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要求定性地判断物体吸放热量的多少,物质比热的大小以及比较混合物初末温度的高低等.对于此类问题,若采用增量法,抓住增量△t升或△t降,借助物质吸、放热量的计算公式Q=cm△t及Q吸=Q放,探求推导其通式,再总结规律讨论求解,则可有力地加深热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获得方便快捷事半功倍的解题效果.  相似文献   

20.
热量的计算,是学生在新一册物理课本中遇到的第一次定量计算,而且这部分知识也是前后几章的重点.因此,要重视对热量计算的学习.要会用热量计算公式,首先得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在公式Q=cm(t-t0)或Q=cm(t0-t)中,m是吸热(或放热)物体的质量;c是该物质的比热容.在研究的时间内,t0是开始时的温度,t是结束时的温度.若t0t,则表示物体温度降低,为放热过程,用后一个公式计算,计算的是放出的热量.该公式的单位有点让人烦.m的单位应是千克,题目中有时会告诉你克,这就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