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阿坝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对阿坝州藏、羌民族聚居区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该州在历届民运会取得的成绩、民族体育项目在藏羌民众中和学校里的开展情况以及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找出对策,以促进阿坝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旨在为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方式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表明:"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是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传承的最佳路径;"社会市场化"发展模式是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发展的主要路径;"全民健身"发展模式是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自然选择;"城市旅游景点式"发展模式是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城市发展的最佳方式;"民俗节庆式"发展模式是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式;"民运会"发展模式是保证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成制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3.
运用访谈、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指出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除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生产、生活习惯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传统体育运动形式。它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生产方式、历史条件、文化水平以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具有浓厚的民族性、独特的传统性、广泛的群众性、参与的广泛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对于我们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守护民族文化之“根”的艺术,载负着传统文化从民间走向舞台。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简论“第8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之室内表演项目,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创作的发展走向与文化传承进行再思考。透彻分析其发展之道:须遵循突出民族性;尊重传统、再现传统与科学编排;表演性服从于体育性3大原则,才能让发展中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展示着时代的风采,从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2(1):F0003-F0003
历时半个月的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2007年11月18日在广州落幕。本届运动会有33个代表团、近8000名运动员参加;设有15个比赛项目和150个表演项目,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全国民运会。  相似文献   

6.
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非常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对它的重视是大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表现,国家对地域性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保护更能体现对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保护。深入推动高校体育教学中地域性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实践应用,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还有利于丰富高校体育学科教学内容、激发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地域性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存在一些困境,主要体现为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指导教师匮乏、理论课程不完善和宣传不到位等,阻碍地域性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为实现地域性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对个人、高校、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文章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场地建设、师资完善、理论课程开发、做好宣传工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全国民运会制度建设的思考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存在的有关东道主利益、裁判、运动员、赛场秩序等问题人手,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提出了取消金牌、总分排名,增加参与奖等相关荣誉奖项;强化单项锦标赛的地位,促进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鼓励高校单列参加民运会为促进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提供平台;完善法规和制度建设促进民运会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等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云南农村中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为了阳光体育运动在云南农村中学更好的开展和落实,除了要加强体育师资建设、改善硬件设施及构建制度保障体系外,更应该注重区域资源优势的挖掘与发挥。借助云南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以阳光体育运动为导向,将其与学校体育课程资源融合,开发合理、适宜的阳光体育运动项目,在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保障阳光体育运动在云南农村中学有效的开展和落实。  相似文献   

9.
临夏回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临夏回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探寻民族体育文化的价值内涵,对提高农牧民的身心健康,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发展趋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从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办会宗旨、发展模式(开闭幕式、竞赛项目的设置、宣传和社会影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建议:全国民运会应明确办会宗旨,促进各民族团结;原生态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和表演类项目并存;节约办会,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参与形式,扩大举办范围,树立民族品牌。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世界唯一定期举办全国性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国家。在世界因种族人权问题纠纷不断的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办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作用。选取历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研究对象,探讨它在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社会价值,为更好地发展少数民族运动会和进一步提升其社会价值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简称民族运动会)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赛事,它的举办具有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功效.以中国知网收录的347篇与民族运动会研究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citespaceⅢ进行了关键词共现、成果产出作者、机构等分析.结果显示:当前,民族运动会研究发文量增加显著,研究视角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历经了起步、持续发展、高度发展三个阶段;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发展历程及走向、制度建设、社会向度、项目设置及竞赛项目等方面.结合存在的问题,指出民族运动会未来研究应重视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大数据等视角的探析.  相似文献   

13.
研究依据:不同国际体育大赛的基本特征;我国选择承办国际体育大赛的目的、任务与基本原则以及不同国际体育大赛在我国推广所处的具体阶段差异与我国体育市场发育水平.认为可将国际体育大赛划分为科技主导型、经济主导型、文化主导型和政府介入型体育赛事,进而探讨了不同主导性质国际体育大赛对促进举办城市发展的作用差异.  相似文献   

14.
写实与虚和实关系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运用,其实都是围绕艺术创作里的虚实关系来谈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虚实关系的运用在艺术中十分重要,并且其观念也是中国艺术中极为重要的传统,为我们提供了探索艺术中虚实观念的入门途径。这种经历千百年锤炼的艺术传统包含了丰富的智慧及才华,我们必须正视并认真研究学习。  相似文献   

15.
蹴鞠、蹴球、踢毽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们同宗同源,特点鲜明,功能独到,构成现代东方蹴踢类运动体系的主干,被收录进省级以上非遗名目。文章从蹴踢项目的源流入手,探讨其非遗类属,辨析其身体文化特性,并对蹴踢项目身体文化的三个层次进行了相应描述。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河北省在全国民运会上的竞争力,促进河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传承,运用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和访谈法,对历届河北省民运会和全国民运会项目设置情况进行关联性分析。认为,二者的项目设置关联度越来越高,这有利于河北省在全国民运会中取得好成绩,但不利于本省特色体育项目的发展。在对高关联度现象进行博弈论阐释后,提出了调整民运会的定位、将特色项目推向全国、强化区域特色、调整表演项目评分规则、设置大学生竞赛组、适当放宽运动员民族身份限制等建议,以实现提高竞赛水平和促进非遗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多元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丰富多彩,超越了一般人的想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整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影响最直接、最广泛和最深远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面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历来以汉族为中心的主体部分的日渐萎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以使中华传统体育重新焕发多样化生机。保持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民族传统体育是寓竞争性和技巧表演性、娱乐游戏性、艺术观赏性、趣味性、健身性为—体的综合运动形式 ,它的推广使学生对体育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 ,促使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同时 ,使民族传统体育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把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向世界 ,为世界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从民运会看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作为反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最高形式 ,对少数民族体育事业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建国以来历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综合分析 ,籍以论证其所特有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调查问卷法,以河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部分项目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我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运动水平及发展现状,并从宣传、推广和项目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